薛洪言:支付寶收費後 你會更加欲罷不能

遲到8個月後,支付寶還是追上了微信的腳步。

近日,支付寶發佈公告,自今年3月26日起,將對信用卡還款收取服務費。去年微信宣佈收費時,網友嚷嚷著要轉投馬雲爸爸的懷抱,這次支付寶也收費了,少有人再說“用腳投票”的口頭威脅,倒似沒了去處。不過,銀行和中小支付機構立即大打免費牌,誓要給網友們一個去處。當然,也可能只是蹭了一波熱度。

用戶是上帝,沒有企業願意得罪用戶,變免費為收費,巨頭們有苦衷,也做了周到的設計:既要降低負面影響,也盤算著要把壞事變好事,把用戶牢牢攥在手裡。

巨頭收費後,你變得更忠誠了

一直以來,用戶在免費還信用卡,支付機構默默在背後買單。

按照銀行對支付機構的收費標準,如果全部交易都照此收費,每年信用卡還款產生的手續費支出將在1000億元左右。在所有還款渠道中,即便微信和支付寶只佔5%的市場份額,那也是50億元的成本。變免費為收費,能顯著改善財務狀況。

不過,收費的背後,不僅僅是改善財務狀況這麼簡單。國內有3億信用卡持卡人,沒有企業能敢放棄這些客戶,微信和支付寶也不行。公告宣佈收費策略的同時,兩大巨頭立即開啟了多個通道,鼓勵用戶換取免費特權,試圖把用戶牢牢抓在手裡。

以支付寶為例,用戶可以用支付寶積分兌換免費額度。積分從哪裡來?多用支付寶家族的產品、保持活躍就可以,如每天簽到、用支付寶交水電費等等。

再看微信,只要在騰訊理財通買入10萬元以上的理財產品(理財通黃金會員的門檻)或參加銀行卡定期轉入的愛定投活動,就能獲取免費資格。


薛洪言:支付寶收費後 你會更加欲罷不能


大致上,支付寶要的是用戶活躍度,微信要的理財規模,都有所圖,而給用戶的免費特權,成了補短板的手段,變壞事為好事。

“免費的渠道多得是,你收費,我走就是了,才不要什麼免費特權”。主動權似乎掌握在用戶手裡。

去年8月,微信開始對信用卡還款收費,不少人嚷嚷著要逃離,銀行和支付機構也摩拳擦掌,把免費的旗幟舉得高高的。結果,用戶還是微信的用戶,部分用戶只是不再用微信還信用卡,還有一些乖乖地買理財,成了理財通的黃金會員。

用戶的日常生活已經與兩大巨頭深度綁定,說要離開,說得容易。

以手機充值為例,人人有需求,月月要充值,遠比信用卡還款更能反映用戶粘性。若有一天微信宣佈對手機充值收費,你儘可以在無數個渠道中找到98折充值的法子,但給好友發紅包,不還是要用微信?

免費模式破產?我不這麼認為

兩大巨頭相繼宣佈收費後,有人解讀稱支付行業免費模式正在解構,甚至得出結論,互聯網免費模式已宣告破產。我不這麼認為。

我看到的是,支付巨頭一邊對提現和還信用卡收費,一邊繼續對掃碼支付進行現金補貼。支付大廈最底層的入口業務一直是免費的,甚至花錢請你參觀使用,現在不過是對大廈裡的健身房和洽談室進行收費,何談免費模式的解構呢?

而銀行和中小支付機構,只會把巨頭收費看作是吸引用戶的機會,仍會堅守免費模式,不會跟風式收費。

作為80後,我們看著周星馳的電影長大,免費電影看久了,大家就對星爺有了虧欠感。這些年,每當星爺的電影在院線上映,總有人呼籲要“還星爺一張電影票”,哪怕電影本身並不好看。

在與用戶成千上萬次的交互中,你若積累了足夠多的用戶好感,用戶願意自發地為你吶喊,偶爾消耗一下,沒有大問題。

突然宣佈對免費的服務進行收費,本質上也會消耗用戶好感,微信和支付寶顯然有這個底氣,但中小支付機構不可能跟進。陪伴我們長大的導演何其多,沒見第二個有星爺這待遇。

不過,行業環境的確發生了大變化,免費模式也的確正面臨重大的挑戰。

備付金集中存管後,備付金利息收入這個重要盈利渠道被封堵(佔支付機構淨利潤的20%-50%左右),支付機構需要開闢更多的收費項目,才有財力繼續在掃碼支付這樣的入口項目上提供免費服務。

同時,沒有了開立在商業銀行的備付金賬戶,支付機構無法給銀行貢獻存款,就很難再像過去那樣爭取到較低的通道費率。若銀行上調費率,支付機構在成本端就會遭受壓力,腹背受敵。

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大巨頭選擇放棄全面免費策略,開始對提現、還信用卡等場景進行收費;其他支付機構,繼續執行大水漫灌式免費策略,但不得不更加努力地開拓信貸、理財和其他“支付+”業務,把在支付上補貼的錢賺回來。

兩種策略,都是理性選擇。免費模式,也沒有破產。

光照進來的地方

進退取捨之間,國內支付市場正在形成兩大陣營:一邊是有選擇收費的微信和支付寶;一邊是中小支付機構、銀聯雲閃付和手機銀行們,仍會執行免費策略。

這並非壞事。

支付市場苦兩大巨頭久矣。當收費模式不再鐵板一塊,固化的市場格局就有可能出現裂痕,對中小支付機構而言,這也許就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