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客家之都,龍崗鶴湖新居

鶴湖新居, 深圳 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為 廣東 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客家人開發 深圳 地區的歷史見證,為研究 深圳 歷史、文化、民俗和建築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鶴湖新居,典型的客家圍龍屋建築風格,裡面不是特別的大,但錯中複雜,現在已經改建成民俗博物館了,另外還有電子書介紹,不過建築周圍都是各種高樓,有點顯得不倫不類,週末的時候人會多點,但平時去的話幾乎沒有人,去的時候剛好不是週末,裡面加起來不超過5個人,所以會很安靜,因為我是個懷舊人士,感覺還是不錯的地方,所以想 深圳 客家文化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深圳客家之都,龍崗鶴湖新居

一說到客家圍龍屋,往往想到的是 福建 的土樓建築群。的確, 福建 土樓建築群範圍之廣,建築之多堪稱罕見。但其實在 深圳 也有數十座客家圍屋,而今天介紹的鶴湖新居佔地面積遠超 福建 所有土樓圍屋。龍崗鶴湖新居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築群,是 深圳 現存客家圍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 廣東 客家人開發 深圳 東部地區的歷史見證,歷史上的鶴湖新居有300多間房,曾經居住過上千人。這也是我第一次在 深圳 遊覽客家民居。整個客家民居建築群佔地2.5w平方米( 北京 故宮建築佔地面積15w平方米,也就是說鶴湖新居面積已經達到故宮的1/6),巷口林立,房間鱗次櫛比。內部構造基本上都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在這裡,即使走馬觀花也要一個小時才能逛完。

深圳客家之都,龍崗鶴湖新居

龍崗鶴湖新居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築群,是深圳現存客家圍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為龍崗羅氏祖宅。其建築外圍前寬後窄,略呈梯形。內部建築主體為三堂兩橫結構,分內外兩圍,規模宏大。圍牆內屋宇、廳、堂、房、井、廊院佈局錯落有致,號稱“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像這樣的客家圍龍屋,鶴湖新居是我見過的第二個,保存得非常完好,現已被建成了龍崗區客家博物館,門票10元/人。

深圳客家之都,龍崗鶴湖新居

去了深圳唯一的國保大鵬所城,發現還是不過如此,商業化得厲害,和那些千篇一律的“文藝小鎮”差不多,逛了一個半小時就意興闌珊了。時間還早,就來了省保鶴湖新居,覺得比大鵬所城有意思多了。雖然已經變成了博物館,不是原生態了,但還是能讓我很耐心地把每一個角落都逛完。南遷的客家人散落在華南不同的地方,“圍屋”的形式各有地方特色,鶴湖新居就是城堡式的,和粵北的、閩西的都不一樣。關上門是一大家,打開門是很多家,客家圍屋的這一特點,在這裡能很好地體現。在一樓,每個小門裡面都能住一家人,但所有二樓都通過連廊連接起來,在抵禦外敵的時候特別有用。再次感到客家人的生活不易。希望將來能參觀更加原生態的茂盛世居。

深圳客家之都,龍崗鶴湖新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