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善卡,送給成都“戰疫兄弟組”,致敬一線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除了醫務人員、基層工作人員、志願者等,還有一支隊伍以另一種姿態衝鋒陷陣,他們就是記者。他們從一線傳回最及時真實的信息,讓民眾瞭解真相,為歷史留下底稿,無畏艱難,無懼生死。

在咱們成都,也有一群主動請戰,用筆觸和鏡頭髮回一篇篇報道的新聞記者。今天,成都市文明辦、成都志願者網(APP)將鼓勵善行義舉的天府通限量版“平凡之善卡”,送給成都“戰疫兄弟組”——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任江波、王效、潘俊文、王拓、王勤。致敬平凡英雄,見證他們身為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平凡之善卡,送給成都“戰疫兄弟組”,致敬一線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從左至右:任江波、王效、潘俊文、王拓、王勤

“戰疫兄弟組”1號:任江波

主動請戰 奔赴前線

1月20日,武漢疫情態勢急轉直下,確診人數激增……但就在這一天,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深度報道中心記者任江波主動向報社請戰去武漢採訪。

任江波說,自己主動請戰,主要有3個原因。一是自己是湖北人,在武漢生活了7年,很熟悉武漢,也對這座城市有感情;二是作為一名記者,有參與重大事件報道的責任;三是自己的家人、朋友基本都在湖北。

向報社請戰之前,任江波做了心理準備,給在武漢一家三甲醫院當眼科醫生的表姐打了電話,得知武漢的情況已經非常不好,醫院有不少醫護人員感染,發熱門診病人太多,眼科辦公室也被徵用。表姐還提到武漢中心醫院有一個眼科醫生被感染,後來,任江波才知道,這個人就是李文亮。

當晚,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也在接受央視連線時明確表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傳人的現象,並建議大家近期不要來武漢。得知這一系列危險信號,任江波沒有退縮,他說,當時反而意識到,再不出發就來不及了。

對於任江波奔赴武漢採訪的決定,他的媽媽和老婆堅決反對,但也勸不住。無奈之下,任江波的媽媽給他提了個要求:“可以不打電話,但要發微信,不管發什麼都行。”

次日下午,報社同意了任江波的請戰要求,他在成都買了幾包醫用口罩和幾個PM2.5的口罩,背上一個雙肩包和小挎包就出了門,成為報社第一個奔赴武漢採訪的記者。

任江波坦言,去武漢之前,自己很樂觀,覺得自己年輕不會被感染。但採訪過程中,看著各大醫院的發熱門診,那排得長長的隊伍,需要5、6個小時才能掛上呼吸科號的病人,他才意識到,疫情遠比來之前想象的嚴重多了。

封城當晚,“同事朋友的家人感染上病毒,家中老人去世”的事實,給予了他巨大的心理衝擊。在後來的採訪中,每天繁重的採訪任務,每日攀升的感染數字,來自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讓任江波身心俱疲。

在採訪建設中的火神山醫院時,任江波乘坐貨梯,電梯開門後,一位穿著防護服的護士拎著一袋醫用垃圾迎面而來,他說:“當時我只戴了一個口罩,覺得自己暴露在病毒裡了,那一瞬間的心情和請戰時的樂觀相比,落差很大。”

平凡之善卡,送給成都“戰疫兄弟組”,致敬一線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任江波採訪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彭志勇

儘管如此,從1月21日奔赴武漢,到4月9日“武漢解封”第2天回到成都,任江波在歷時80天的“逆行”採訪中,寫出了《她如何突破武漢封城返京?紅星新聞實地探訪離漢關卡,出漢需區級指揮部批准》《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休市,網上仍在售賣野味 店家:它們沒瘋也沒咬人》等重磅報道。

這是這位90後記者生涯中,第一次參與國家重大事件報道。他說,這次經歷難得可貴,儘管有疲憊的時候,但以後再遇到重大事件,自己還是會主動請戰,因為,這是身為一名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戰疫兄弟組”2號:王效

迎難而上 見證歷史

第2個奔赴武漢採訪的,是成都商報-紅星新聞首席記者王效。今年41歲的王效,從2005年開始,已經在媒體行業工作了15年,是知名的攝影記者,獲得過“時代週刊年度十佳”“體育畫報年度十佳”等榮譽,每年全國性的攝影比賽,至少有1-2幅作品獲獎。重大事件報道現場,常有他的身影。

1月22日凌晨1點過,帶著報社發放和家中拿的10多個口罩,王效落地武漢,沒有過多的反應時間,早上8時許,他第一時間戴上口罩,奔波在協和醫院、金銀潭醫院、武漢中心醫院後湖院區等醫院,發回了探訪醫院的第一手獨家報道《實地探訪武漢四家醫院 每位就診者都會被問3個問題》。

23日,同樣是凌晨,武漢迎來了這次戰“疫”的關鍵節點——“封城”。10點之前,王效就趕到了漢口火車站,拍下了閉站前最後一秒依然徘徊不願離去的人們、地鐵站關上閘門的瞬間、空蕩的江漢路步行街……

平凡之善卡,送給成都“戰疫兄弟組”,致敬一線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另一部分重要的報道是關於火神山醫院建設。《武漢版小湯山開建!現場上百臺機械同時開挖》《無圖紙火神山醫院的168小時》《如期完工!火神山醫院今日交付,記者實地探訪》等重磅獨家報道,都來自王效的鏡頭。他在現場的直播信號,更是讓全國20個直播平臺採用,關注度過億。這些報道也讓大家看到,在抗疫最前線的中國速度以及由此展現出來的信心與決心。

平凡之善卡,送給成都“戰疫兄弟組”,致敬一線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紅星現場武漢火神山建設現場

平凡之善卡,送給成都“戰疫兄弟組”,致敬一線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王效

搶救危重病人現場、武漢“封城”、武漢“解封”等歷史時刻,在王效的鏡頭下被定格、傳播,但鮮為人知的是,他的困難所在。

王效說,到武漢的頭一個多月,是最艱難的,他和同事吃得最好的食物是超市的自熱米飯,後來武漢超市只對當地社區開放,他們只能靠方便麵維持,一個多月都沒有吃過新鮮蔬菜和水果,加上武漢處於疫情風暴眼,接觸的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他的精神壓力與日俱增,身體免疫力也開始下降:“每天晚上大汗淋漓,被子打得澆溼,衣服要換3次,生怕第2天醒來就出現頭痛腦熱,感染上病毒。”

一邊是肩負的採訪任務,一邊是身體的不適和精神上的巨大壓力,在經過短期調整休息過後,王效又扛著相機繼續出發。

“沒有親身經歷的人可能無法感受,這次疫情,和汶川地震、蘆山地震等重大事件不同,危險是未知的、無法預見,這會帶來壓力和恐懼,有些心態好的人能很快調節,但也有許多人需要心理疏導。”正是有這種切身體會,王效把鏡頭對準了疫情之下透著光亮的地方。在《“封城”第六日,陽光下的武漢》這組報道中,冬日陽光下,有人遛狗、有人冬泳、有人釣魚、有人街頭舞龍……王效的圖片中透著希望。

平凡之善卡,送給成都“戰疫兄弟組”,致敬一線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如今,王效已經回到成都,正在進行隔離觀察。回首這次採訪,他有些後怕,因為,家裡還有妻子和3歲的兒子,等他回家。

“戰疫兄弟組”3號:潘俊文

道路曲折 勇敢前行

平凡之善卡,送給成都“戰疫兄弟組”,致敬一線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1月28日,大年初四,出於報道任務繁重的考慮,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打算再派出一名記者,潘俊文主動報名,他說,當時,武漢已經有任江波、王效,以及駐武漢記者王震華3名同事,他打算去武漢之外疫情嚴重的地方採訪。

從成都飛到長沙,包車到黃岡市紅安縣,途徑鄂州,抵達黃岡,這一路,潘俊文走得異常艱難。

第一站黃岡市紅安縣,車只能開到高速路口,距離紅安縣城還有30多公里。潘俊文只能拉著箱子一邊走,一邊招手搭車。疫情期間,路上車輛很少,更沒有司機願意停下。最後,通過聯繫一名司機,徒步4公里,才順利到達縣城關卡,卻發現進不了鄉鎮,只好轉戰鄂州,開始基層疫情防控的探訪。

潘俊文回憶道,當時鄂州還沒有限制居民出行,路上可以騎共享電動車,他就連續兩天騎車到鄉鎮採訪。但電動車電量只夠15公里,每次返回半路就沒電了,又只能走路。

鄂州情況還好,潘俊文打算再前往黃岡市。在鄂黃長江大橋,潘俊文走了人生中感覺最惴惴不安的2公里。他說,自己當時拖著箱子,特別害怕,怕的是走完這2公里,抵達黃岡後卻不被放行,無法完成採訪任務。

最終,潘俊文抵達黃岡市,他相繼去了超市、社區、各個藥店,以及黃岡惠民醫院、黃州區人民醫院、黃岡市中醫醫院、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等地,寫出了《武漢之外:一個黃岡新型冠狀病毒疑似感染者的收治過程》《武漢之外疫情最嚴重,直擊黃岡、孝感一線防疫現狀》等重磅報道。

採訪之路雖然曲折且艱辛,“各個卡點的盤查和交通限制了很多采訪,每天被測7、8次體溫,走4、5公里是常態”,但潘俊文沒有放棄,他說:“作為記者,我必須讓大家知道武漢之外還有很多值得被關注的故事。”

“戰疫兄弟組”4號:王拓、王勤

奉陪到底 傳遞溫暖

從2017年加入成都商報開始,王拓就一直在報道醫療領域的新聞,3年來,他和採訪搭檔攝影記者王勤,在一次次大手術、大救援的背後,見證了醫者仁心,“對於醫療領域,平時都會多關注一些”。

自1月20日疫情蔓延以來,王拓和王勤就一直在醫療一線採訪,1月23日,他們成為首批進入成都隔離區的記者。戰“疫”一線,他們用記者敏銳的眼光,發現眾多醫護人員的樂觀、幽默、溫暖瞬間。

1月28日,《援鄂紀事:“青羊區吳彥祖”,距離華南海鮮市場1.5公里》的報道火爆網絡,來自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的護士,第一批四川援助湖北醫療隊中的張冀偉成了“網紅”。這篇報道,就是出自他們之手。

王拓說,當時,他看到武漢一線醫護人員發回的“青羊區吳彥祖”背影照片,覺得很受觸動,“在這麼高壓的疫情一線,居然有這麼一股樂觀向上的精神力量”。於是,他第一時間聯繫四川援助湖北醫療隊,得到張冀偉的電話,通過電話採訪,報道“青羊區吳彥祖”,讓全國人民看到了成都人的樂觀和幽默。

2月9日,為了從另一個層面報道疫情動態,王拓和王勤主動請戰,在10個小時內打了48個電話,辦完所有手續,跟隨第六批四川援助湖北醫療隊出征,前往武漢。原因很簡單:“我是醫療記者,醫生護士都來了,我當然也要‘奉陪’。”

平凡之善卡,送給成都“戰疫兄弟組”,致敬一線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王拓和王勤

平凡之善卡,送給成都“戰疫兄弟組”,致敬一線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王拓和王勤在漢陽方艙

此後在武漢隨隊採訪的日子裡,王拓和王勤將視角聚焦在醫護人員身上,報道他們的即時動態,寫出了《辛苦了,歡迎回家!四川援助湖北醫療隊今日撤離回成都》等報道。同時,也關注醫護人員的溫暖、感動瞬間,寫出了《“最萌”防護服!武漢護士在四川戰友“白衣戰袍”上繪漫畫加油打氣》《醫療隊療養期間跳廣場舞 男護士動作妖嬈引爆全場:我平時就愛跳這些》等報道,還策劃了《抗疫“女戰神”的視頻家書》……

此外,為醫療隊運送物資的家鄉人民,也是他們筆觸和鏡頭下的對象。2月18日,一名四川司機,跨越1000餘公里,歷時20小時,將寶貴的醫療物資從後方捐獻到前線;2月19日,四川后方的火鍋企業,將19萬盒自煮小火鍋運送到武漢前線……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家鄉人民一次次來回奔走、運送物資,讓物資並不寬裕的醫療隊有了堅實後盾。這些溫暖故事,也通過王拓和王勤的報道,躍入大眾視野,傳遞成都人、四川人的友善大愛。

王拓說,這次戰疫採訪,讓他倆收穫了許多醫護朋友,之前,他們和醫護人員大多是工作關係,但這次大家成了一個“戰壕”裡的戰友,更深知他們的不易與堅韌。所以,這次回到成都後,他們將策劃“新冠時期口述史”“戰疫英雄譜”等報道,讓歷史記住每一個醫護人員的名字和臉龐。

致敬“戰疫兄弟組”

套卡送上 必須珍藏

黎明前總會面對黑暗,但曙光總會來臨。4月8日,武漢解封,任江波、王效、潘俊文、王勤、王拓也已先後回到成都。王勤、王拓已經完成隔離,重返崗位;任江波、王效、潘俊文還在隔離觀察中。

這次“逆行”採訪,是他們記者生涯中的難忘歷程,也因此獲得成都市文明辦“成都善·平凡之善——尋找身邊的成都溫度”活動送出的平凡之善卡”。對此,幾人紛紛表示“很意外也很感謝”,尤其是對於任江波,這套卡更有特殊意義。

去武漢採訪前,任江波曾在成都市文明辦借調工作兩年多,也參與過“成都善·平凡之善——尋找身邊的成都溫度”項目,“沒想到自己也會收到這套意義不凡的卡,必須珍藏。”

除了已經回到成都的5人,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陶軻、成都商報-紅星新聞駐武漢記者王震華仍堅守在武漢,待他們回到成都,同樣會為他們送上這套“平凡之善卡”。

平凡之善卡,送給成都“戰疫兄弟組”,致敬一線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勇敢逆行

向其致敬

春天已至

繼續前行

小人物,展現時代風尚;小故事,傳遞成都溫暖。每一個善良的人,都值得被記住;每一個溫暖故事,都值得被傳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