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命途多舛的《八佰》終於上映了,對於久旱逢甘霖的國內影市來說,這是一劑真正可以帶熱市場的強心針,對於無數觀眾來說,它也是值得走進影院一看的大片。

然而,關於《八佰》的爭議/非議始終居高不下,從去年撤檔前到今年重新定檔後幾乎沒停過,除了管虎導演之前的“迷之操作”外,更多來源於影片對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改編,以及大家對於改編效果眾口難調的態度……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看完點映後,筆者長鬆了一口氣,《八佰》沒有辜負自己先前的期望,它是一部刷新了國內同類型題材作品標準的戰爭電影,拍攝、技術、觀感等方面都更為現代化,情緒飽滿、製作精良,而在最大的矛盾焦點——立意主旨上,影片不僅守住了底線,還做出了令人深思的回答。

我覺得許多人搞錯了一點:歷史改編電影本屬二次創作,存在一定虛構和藝術加工並不是什麼問題,而且影片分明是在借八百勇士的境遇諷刺國民政府的孱弱和無能,揪著“史實”和“立場”否認《八佰》價值的人都沒說到點上。

至於影片最終沒讓觀眾足夠“盡興”,除去部分沒拍好的原因外,這種感覺實際上是到位的,因為《八佰》所蘊含的那份屈辱感,本來就沒打算讓人看得痛快。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八佰》並非一部主旋律戰爭片,至少不是大家印象裡的那種“主旋律”。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影片的起調如同一路潰敗的國軍那般“喪”:一支湖北地方保安團隊伍,自以為是去上海打掃戰場,然後像羔羊一般被日軍屠戮殆盡……

片子用老葫蘆、端午和小湖北叔侄三人的視角,言簡意賅地說明了亂世中“人如螻蟻命如草芥”的現實,坐轎子的長官把他們當炮灰,揮屠刀的日本兵把他們當牲畜,中央軍的嫡系又把他們當逃兵,在“沒有誰把我們當人看”的語境下,叔侄三人被稀裡糊塗地編入了五二四團。

《八佰》很值得稱道的一點,便是致力打造出了戰爭的全景,角度又多又滿,蘇州河南岸歌舞昇平的租界,與北岸槍林彈雨的戰場形成了鮮明對比,一面天堂,一面地獄,這也是全片最富戲劇性的看點。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影片不急於展現正面戰場的交火,而是前前後後花費相當大篇幅把一個“戲臺”搭了起來,夯實地基、不斷加固,以保證這場戲能唱得穩、唱得久。

與此同時,不管片內片外,四行倉庫保衛戰都是一場“戲”,那些臺上的角兒和臺下的票友,本身也都是戲的一部分。

不顯眼的基礎打好了,才能更突出刀刃上的功夫。作為一部投資數億、國內頂流參與制作的戰爭大片,《八佰》在視聽效果和沉浸體驗等方面堪稱獨樹一幟,尤其對於國產戰爭片而言,有著許多創新與參考意義。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影片不滿足於用交戰雙方的視角來展現戰鬥的激烈,而是會頻繁採用不同人物、不同高度以及不同鏡頭的眾多視角,來豐富呈現戰爭的全貌(例如老兵的敏銳眼光,方記者的黑白鏡頭等)。

當然,該《八佰》正兒八經好好表現的幾場高潮戲都不含糊,比如陳樹生身綁炸藥縱身一躍的那場戲,遠近鏡頭頻繁切換,日軍、國軍都有掃到,還突出了岌岌可危的形勢,最後在丟下明志的“捨生取義,兒所願也”遺言後,用緊跟人物的第一人稱鏡頭記錄下了他捨生殺敵的最後畫面,不可謂不慘烈。

不同於一般同類型題材的戰爭電影,《八佰》的主色調並不是常見的鉛灰色或灰黑色,而是接近明豔又顯衰敗的黃綠色,這種近似於末世黃昏的色彩,進一步渲染出了戰鬥的悽慘和前景的黯淡——此外,我還把這種色調理解為戰場的灰暗與租界的流彩混合後的結果,一片黃綠中添上幾抹血色,更顯妖異。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八佰》中戰場的正面“烈度”很強,毫不避諱死亡/血腥/暴力描寫,殘肢斷臂、血流如注的鏡頭隨處可見,足夠滿足一部分類型片觀眾的口味,如果要分級的話,至少也在PG-13以上了。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許多細節也相當考究,小心翼翼地使用火焰噴射器、水冷重機槍無法冷卻導致炸膛等描繪,都能明白劇組用心考據過。

從戰爭表現效果來說,《八佰》的情緒非常飽滿且熾烈,甚至有不少過度煽情的地方……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可放在這部片子裡,煽情又是合適的:倭奴入侵,家國淪喪,國軍三個多月來不斷潰敗撤逃,民族意識遠未大範圍覺醒,前線失利後方又缺乏支持,此時此刻又要打一場註定失敗的仗,那種憤懣、不甘又無處發洩的心氣,正需要滿到溢出的強烈的情緒表達才能釋放出來。


與戰爭戲同樣搶眼的,還有《八佰》中信息量極大的人物群戲。

租界一邊的角色形象五花八門,滿腔熱血的中國童子軍楊慧敏,文人節氣十足的大學教授,立場不明卻忍不住受到感染的記者方興文等等,我印象最深的當屬巴蜀商會的年輕“袍哥”刀子。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影片分攤到每個人身上的戲份不算多,刀子這個角色,好就好在依靠寥寥數個鏡頭,就把他的身份地位和心理變化都拍了出來:開賭場的哥老會骨幹,陣亡軍人的家屬,本想置身事外,卻被兩岸瀰漫的血性感染,而後捨生取義,江湖氣和忠義氣一應俱全(最後蓉姐同樣做了“傻事”,捐獻了有市無價的嗎啡)。

戰場這一邊,人物形象就豐富了,最典型的要數三人:相信“人各有命”的老兵油子羊拐,唯一的牽掛是家鄉的孃親;怯懦自私的“瓜慫”老鐵,在退無可退後終於蛻變;趨利避害的老算盤,一心只想活下去,也是唯一把逃命執行到底的人。

《八佰》把主視角放在了這群潰兵和逃兵上,老兵和老油條們的戲固然深刻,但或許還是年輕人的轉變更能打動觀眾。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端午就是當時千千萬萬被裹挾進戰爭的懵懂青年的縮影

端午沒見過世面,最牽掛的事是回家種地,他和弟弟加入保安團大概只是因為聽從叔叔的話混口飯吃(以及看一眼“大上海”),從來不知道戰爭意味著什麼,更不知道會面對死亡……除了想方設法逃命,他所有言行都是被動的,不斷讓人牽著鼻子走。

可上過私塾聽過戲的端午又不是完全不明事理,戲班不唱關二爺而唱趙子龍是因為後者“護著國”,身邊那群不怕死的人也是護國壯士,耳濡目染下,不想死的端午轉了性,做出了慷慨赴死的義舉。

比起哥哥,小湖北則象徵著戰場上更稀少、更珍貴的純潔和本真。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這種年紀的孩子,放如今估計才剛上初中,什麼都不懂,面對日軍的屠刀時他甚至都不知該怎麼逃跑,僅僅是因為年紀小還識字,才被臨時命為謝晉元的親隨……正因如此,小湖北看待世界的眼光更為單純,白馬的出塵神駿、對岸的燈紅酒綠、同齡戰友和哥哥的暴死、皮影戲的悠長,都能為他小小的心靈帶來刻骨銘心的衝擊。

順便提一句,《八佰》中天南地北方言混在一起的對白絕對是一大加分項,上海閒話、湖北話、廣式官話等各種口音交替出現,不僅增加了真實性,也突出了掩藏在影片下恍如隔世的年代感。

然而,群戲多、信息量太滿也成為了《八佰》難以忽視的缺陷。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由於主視角一直比較凌亂,許多角色的刻畫只能算是淺嘗輒止,而且影片也加入了不少對朱勝忠、上官志標、山東兵等英勇的正牌軍描繪,難免有些頭輕腳重、顧此失彼的味道。

管虎太想拍戰爭全景了,導致人物、情節的輕重緩急不夠得當,有時候只能靠情緒衝擊和感觀刺激來帶節奏,整體看下來欠流暢自然(也有一部分可能要算在刪減上面)。

不考慮題材、國產片等因素,單純從一部商業電影的“作者性”出發,《八佰》屬於那種想法很多但風格氣質沒調整好的片子,讓不少觀眾眼前一亮的白馬橋段,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與影片氛圍格格不入的白馬突然出現,還四處奔跑撒歡,擺明是衝著“寫意”去的,一塵不染似乎有反戰意味,穿越戰場又有了戰旗風範,在小湖北的幻想中,死去的端午還化身成了趙子龍的形象,鮮衣怒馬、衝陣殺敵更是民族氣節和抗戰精神的縮影……

不能說拍得不好,可整體氣氛沒到位,白馬這一段就略顯生硬了,意義也打了折扣(這一點見仁見智,我覺得還有進步空間)。


最後,來說說《八佰》最核心也最敏感一部分,上述那些製作和效果方面的東西只是影片的“皮”,想傳達的立意和精神才是影片的“骨”。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四行倉庫保衛戰從頭至尾都不光彩——淞滬會戰國軍傷亡慘重一敗再敗,在大部隊撤退的背景下,老蔣命令八十八師留守四行倉庫完全是出於政治作秀,希望通過一次“現場直播”來獲得西方列強的同情和支持,四天四夜的戰鬥並不算特別激烈,之後守衛四行倉庫的五二四團執行了撤退命令,可撤入租界後,五二四團被繳械、被軟禁,再後來謝晉元被刺殺,剩下的將士也經歷了更蹉跎的命運……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所以,為《八佰》定性的關鍵,不在於把戰爭場面拍得多麼壯觀慘烈,而在於如何交代五二四團的撤退。

就筆者看來,影片把這一點給踩準、踩實了,黃曉明飾演的委員長特派員與謝晉元對話的那場戲,為全片的關鍵性轉折做了正確的調性選擇,特派員的話很清楚:我敬你們是英雄,但外面的調解失敗了,再退一步講,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你們都沒有意義繼續堅守,仗不能再這樣打下去了,為國軍(嫡系)留點種子吧,為國民留些希望吧……這是最高命令,你必須服從。

一番冠冕堂皇的理由,實則槽點無數,只可憐“家國破碎之際,以軍人之身報效先人”、抱著必死信念的謝晉元,連捨生取義的機會都不給,這才叫赤裸裸的諷刺。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以撤退劇情為分界線,《八佰》前後部分更像是兩部電影,前半部是熱血的、激昂的,故事發展也有跡可循,而後半部是彆扭的、撕裂的,觀看體驗並不好,混亂無章,還沒頭沒尾。

這算是一種更為高級的對比,先前奉命守衛的時候,一切都很簡單,不過是戰與不戰、生與死的區別罷了……可在奉命撤退後,一切又都變得複雜了,寧為玉碎的血勇被消解,捨身成仁的信念落了空,只留下一股憤懣的虛無感充斥在將士們的心間。

《八佰》精心創作(虛構)了一場壯烈的四行倉庫保衛戰,那些血肉橫飛的戰爭戲越精彩,之後撤退戲的混亂就越令人憋悶,羊拐、老鐵、小湖北等那些留下斷後的人如何阻擊、怎樣死去甚至連一個鏡頭都沒有——因為在已經變化的語境下,他們的犧牲也變得“沒有意義”。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還有那些過橋時被打傷打死的戰士,他們沒能傷亡在抗敵的前線上,卻倒在了撤退的路途中……隨著租界裡伸出越來越多的手,影片戛然而止,只為觀眾留下一口不吐不快的濁氣。

憋屈!憤恨!恥辱!與我最愛的抗戰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一樣,《八佰》表面上都是講國軍抗戰的故事,同時也把爭權奪利、辜負忠勇、腐敗僵化、怯弱無能的國民政府黑了個底朝天。

如果非要說《八佰》在“洗地”,那洗的也只是抵禦外辱、為國獻軀的抗戰將士們,而絕不是把家國未來寄希望於西方列強、一直拖到1941年12月才對日本宣戰、當年丟了大陸如今又丟了小島的KMT和國民政府。

《八佰》:屈辱嗎?那就對了

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比比皆是,但像四行倉庫守衛戰這樣荒誕諷刺、戲劇性極強的故事卻是絕無僅有,《八佰》挑了個好素材,也拍出了應有的水準。

我明白,由於導演的不當言行以及影片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部分觀眾永遠不會待見這部片子,我沒本事改變他們的看法,但撤檔的這一年多來,片方已經得到了教訓並做出了改變,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可以克服偏見,去重新認識一番這部難得一見的國產戰爭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