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葫蘆幹

前幾天下班回家,妻子已經把稀飯熬好了,是綠豆小米飯,妻子告我“你媽今天捎回綠豆來了,還有你愛吃的葫蘆幹” 。

葫蘆幹是興縣農村的農家“山珍”,每年春季清明剛過了,勤勞的母親就收拾房前房後的空地來豐盛夏秋兩季全家人的飯桌,除了種西紅柿、黃瓜、辣椒之外,種的最多、產量最大的就是葫蘆,在興縣,南瓜、西葫蘆都統稱為葫蘆。

種葫蘆的技術含量低,也是農村傳統蔬菜,只要肯澆、奶,產量自然會很高,記的小時候,每年陽春三月就要跟上家人去南川河灘翻地,種葫蘆是不能佔用整塊地的,並且附近有水源會更好,南川河邊的小塊掏坡下溼地自然成為首選,只要有苦,每家都能在河邊找上一塊種葫蘆的地,當然這裡邊最多的就是像我家這種“四屬戶”。(四屬戶是幹部、職工、教師、軍人這四種人員的家屬,過去主要指幹部、職工、教師、軍人在農村(生產隊)的農戶。)


陽春三月, 煦暖的陽光照著大地,星期天全家總動員,一齊上陣,鐵鍁、钁頭在揮舞,不到一上午功夫地就翻好了,下一步就是要把草芽耙盡,這時候我們孩子們就派上用場了,大人們點上煙坐田埂上休息,我們幾個小孩便去撿草芽,草芽有疆草、苦菜、小蒜、刺薊……等等,這些草必須撿乾淨,否則第二天一場春雨會壓栽,反而長的更旺,你的辛勞就會毫無所獲。

地翻整好了,雜草撿乾淨了,這時按株行距把種坑打好,把糞擔上,把水殷上 ,把糞土攪勻,有條件的再拌上防鳥、防鼠的藥,把前幾天就生芽露白的種子種上去,一週之後,檢查出苗情況,及時補種。

時間過的飛快,天氣漸漸變得更暖,一眨眼工夫,幼苗從出苗時兩片子葉,這時再用大糞奶一次,用不了多久就長得葉肥藤旺,蔓上開始結果開花了,初夏的上午,天氣還不是很悶熱,跟著母親在地裡打掐葫蘆,要把“斜條”掐掉,保“正條”的生長,同時還要“配葫蘆”,以確保種一個瓜成一個。

花開過10天左右,葫蘆開始能吃了,先上來的是西葫蘆,然後是花葫蘆,立秋過後是南瓜,整個夏、秋兩季,葫蘆成為我們的餐桌上的主要蔬菜,葫蘆的吃法很多,蒸、煮、燴、燉都可;剁塊、擦絲、切片、切條皆宜,最後還是吃不完,這時就得想辦法處理了,西葫蘆鏇成瓜絲,南瓜割成瓜片,搭在院子裡的鐵絲上,穿在棍子上、曬在窗臺上、水泥臺階上、牆頭上,只要乾淨的地方都可以,曬乾了就成了葫蘆幹,可以用來燴麵、燉菜、也可做包子餡……,成為我們一個冬季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時如飛梭,一晃四十年過去了,我已近奔五之齡,母親已近古稀之年,體弱多病的她每年清明節一過,她照例去拾掇她那葫蘆地塊,只不過是地塊已不是小時候的南川河畔,而是院內、圪堎上的空地內,所種的種類更多了,除了葫蘆之外,還有西紅柿、黃瓜、豆角、辣椒、蔥、芫荽、紅薯……

其實種這麼多的菜,父母根本吃不完的,但她們年年如此,整個夏、秋不停地給幾個孩子往城裡捎菜,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一年四季鮮菜都有,幹葫蘆絲、片也都可在菜市場買到,但是這種習慣母親一直保持著。

寫到這裡,我不禁煥然開朗,不但我的母親而且中國大多數農村父母都如此,一代一代,一輩輩用這種簡單、樸素、飽含深情的方式傳遞著對子女深深的愛意。

朋友!當我們所謂工作繁忙之時,當我們攜妻挈子在公園散步,當我們在飯桌上一撇兩三個的時候,你是否覺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

古語云“父母在,不遠遊”,讓我們抽空多陪陪父母吧!莫使“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否則你會悔恨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