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這場戰爭,秦朝統一六國的時間最少還要推遲十年?

伊闕之戰是戰國中後期決定七國格局的關鍵性戰役,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戰役的典型。

沒有這場戰爭,秦朝統一六國的時間最少還要推遲十年?

伊闕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龍門這個地方,因為交戰雙方的戰場就在此地,所以這場有名的戰役就被稱為伊闕之戰,而交戰雙方則是秦國對陣韓、魏、東周三國聯盟。我們都知道,韓、魏、趙是戰國初期的新興國家,他們在春秋時期只是晉國的卿大夫,後來勢力逐漸壯大,先是聯合幹掉了其他的卿大夫,在春秋末期的時候又殺死了晉國君從而瓜分了強盛一時的晉國。到周威烈王即位後,韓、趙、魏三國的國君才被周天子承認,他們的諸侯國地位正式得以確立。

沒有這場戰爭,秦朝統一六國的時間最少還要推遲十年?

成為諸侯國後,魏文侯大膽啟用李俚進行變法,國力得到迅速發展,並率先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盛的諸侯國,而韓國和趙國也相繼進行變法改革,最終也都成了實力強勁的戰國七雄成員。到了戰國中後期,魏國的勢力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又成了東西方的兩個強國 。秦國這個西陲虎狼一直都在虎視眈眈的盯著東方六國,秦昭王時更加快了東進的步伐,而他首先做的就是掃清東進道路上的韓魏兩國障礙。

沒有這場戰爭,秦朝統一六國的時間最少還要推遲十年?

當然、秦昭王並沒有武斷的東進,而是一直在等待時機,恰好這一年,魏襄王和韓襄王同年去世。群龍無首,韓、魏國內的局勢開始動盪,秦昭王果斷出擊,派兵攻打韓國,並很快奪取了韓國的武始和新城兩座城池,韓國招架不住秦國的猛烈攻勢,便向魏國求援,因為秦國是共同的敵人,而韓魏兩國又相互接壤,魏國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在收到求援的消息後,魏王不加遲疑就派出大將公孫喜帶領精銳部隊前去支援韓國。

沒有這場戰爭,秦朝統一六國的時間最少還要推遲十年?

東周國本來是在韓國的幫助下獨立出來的,所以一直以來都是親韓派,見韓國有難也派兵加入了韓魏聯軍。東周是小國,國力有限,一直都是在各大國的夾縫中委曲求全的,派兵援韓等於是在和強秦樹敵,所以很多人都反對東周君的決定,大臣宮他為此事還向東周君進言了好幾次,有理有據的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讓他不要派兵支援韓國,但是東周君還是一意孤行,沒有采納宮他的建議。

沒有這場戰爭,秦朝統一六國的時間最少還要推遲十年?

當時、韓國出兵八萬,由大將暴鳶率領,魏國出兵十六萬,由公孫喜率領,至於東周的兵力,大概就幾千人,所以基本可以忽略,三國聯軍共計二十四萬,由魏國大將公孫喜統一指揮,可以說韓魏兩國是傾全國精銳之師來反擊秦國。而秦國這邊呢,總兵力只有十萬左右,由白起率領,雙方在伊闕對陣。

沒有這場戰爭,秦朝統一六國的時間最少還要推遲十年?

按照兵力來看的話,韓魏聯軍完勝秦國,但是戰爭的結果卻有點出人意料,白起憑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和戰略才能順利擊敗韓魏。其實、韓魏失敗的果實是自己種下的。當時,韓魏以及東周聯軍雖然都由公孫喜統一指揮,但是韓魏雙方都在刻意保存實力,韓國覺得魏國兵力強悍適合做先鋒,而魏國又覺得韓國軍隊裝備精良,做先鋒更有優勢,雙方為了這個問題爭執不下,一來二去,整個聯軍陣營的防禦整體性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沒有這場戰爭,秦朝統一六國的時間最少還要推遲十年?

白起雖然在這個時候還不是很出名,但也算得上是沙場老司機,他深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所以到達戰場後不久,他就發現了韓魏聯軍聲勢浩大,但是人心不齊這個致命硬傷,因此他採取了逐個擊破的戰術。白起先是用一小部分疑兵來迷惑和牽制韓國,讓魏國軍隊覺得秦國主力在攻打韓軍,然後親自帶領主力部隊突襲魏國,魏軍以為秦軍主力在韓軍一側,根本沒想到會遭遇突襲,當秦軍主力出現在自己面前時,魏軍慌亂一團,很快便被秦軍擊潰,主帥公孫喜也被斬殺。

沒有這場戰爭,秦朝統一六國的時間最少還要推遲十年?

擊敗魏軍後,白起又迅速調轉兵力猛攻韓軍,韓軍一看魏軍大敗,頓時也陣型大亂,很快就全線崩潰了。就這樣,白起以十萬秦軍大敗韓魏二十四萬聯軍,獲得了絕對性的勝利。此戰之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秦國東進的道路得以掃清,而韓國和魏國再也無法與秦國抗衡。這場戰役也將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狠狠向前推了一大步。

沒有這場戰爭,秦朝統一六國的時間最少還要推遲十年?

韓魏聯軍貌合神離終給自己帶來了惡果,如果韓魏兩國能夠在生死存亡之際同仇敵愾,秦國是否就沒了取勝的可能呢?但可惜的是,歷史不容假設,這場戰爭帶給後人更多的是一份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