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要寫的,應當是一部小說

1

最早知道作家方方這個名字,是多年前某報刊上連載的小說《萬箭穿心》。小說講述的是武漢一家普通市民的日常瑣事與家庭矛盾。 強悍女主人與懦弱丈夫之間產生的生活衝突,造就了一個性格扭曲的兒子。悲劇色彩的故事折射出當今社會的人生百態。該作品還被拍成了電影,頗受好評。


方方要寫的,應當是一部小說

一年多前,在互聯網上看到了方方小說《軟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好奇地從“噹噹網”上購買了一本。斷斷續續地閱讀,今天總算看完。該作品以建國初期的土改運動為大背景,講述了一個命運多舛的女人的曲折經歷,反映那段厚重歷史裡的隱晦側面。四五十年間,她從鄉紳的媳婦(黛雲)到勤勉慈祥的保姆(丁子桃),從一個失憶的女人變成沉湎於往事卻失去知覺的植物人。故事娓娓道來,故事情節不斷地倒敘並以時空交替閃回,顯示了小說家老道的寫作技巧。憑心而論,無論情節安排,敘事結構,人物塑造等等,都構造的巧細精緻,耐人尋味。

土改運動是新中國奠基之舉,正當性與必要性都無可撼動。但在運動中存在若干需要反思的地方卻也不假。由此,小說《軟埋》有其存在的意義。

此書於2016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出版後引來許多爭議。該書現在已經無法在噹噹網等購書平臺搜索到,不知是否脫銷還是下架了。

2

讓方方迅速走紅的,不是她的那些小說,而是這場尚未徹底結束的新冠疫情。

兩個多月的武漢“封城”,彷彿是上天賜給宅家方方的一個創作假期。她把這段時間的所聞所思所憤所怒,以日記的形式,發到了互聯網上。這部日記,從 1月25 日,到3月25日結束,總共60篇。 一經問世,就引起大量的傳閱關注,讀者褒貶不一,爭議不斷,成為當今輿論場的現象級事件。

日記是什麼?商務印書館《四角號碼新詞典》:“天天記錄生活經歷的筆記”。《現代漢語詞典》:“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記錄”

《現代牛津雙解詞典》:“Daily record of events and thoughts etc.”

也就是說,日記是記錄當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人和事情,順便抒發一下彼時此刻的瞬間感受。

那麼日記是自己看的還是寫給人看的?

世面上看到的日記大約有兩類,一類是真實的生活記錄,基本屬於隱秘的私人著述,本來是秘而不宣的,但被後人拿出來出版給大眾看了。

另一類是虛構的文學作品,本來就是為了出版出書,發行給廣大讀者看的。

安妮的《安妮日記》、拉貝的《拉貝日記》。當然還有《蔣介石日記》、《曾文正日記》等等,屬於第一類。

德國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的《安妮日記》,真實地記錄了她及家人朋友等8人在納粹德國法西斯迫害下,被迫躲藏在秘密小屋裡2年多的生活。安妮死於納粹集中營的2年後(1947年)由其父親發現並安排出版,後被翻譯成66種文字在全球出版發行,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日記之一。

《拉貝日記》則是由德國人約翰·拉貝撰寫,其中最著名的章節是他居住在二戰時的南京的經歷。該日記成為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罪行的重要證據,於拉貝先生去世47年後的1997年出版。

方方要寫的,應當是一部小說

《拉貝日記》

《曾文正日記》是曾國藩日記真跡的手稿影印版,於2011年由鳳凰出版社出版。此書的出版是為了紀念曾國藩誕生200週年,這一年曾國藩仙逝已經139年了。

“蔣介石日記”至今沒有公開出版,原稿被收藏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檔案館。這部原稿因日記主人獨特身份及所處的歷史時期,每年吸引著中外史學家們趨之如鶩,研讀專修。

如此說來,世上日記的出版,大抵為後人所為,未必主人的心願,但因其文字的真實性及歷史價值,通常成為學者們研究那段歷史的重要補充,甚至成為重大事件的見證。

還有一類冠名於“日記”,其實是虛構的文學作品,比如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魯迅的“狂人日記”。這些經典鉅作在文學史上的意義,無需贅言。

3

《方方日記》,基本是作家宅在高樓的閉門寫作。根據“七分採訪三分寫,,六分跑腿四分寫”的新聞寫作原則,這些都無法作為真實的新聞報道。而個人色彩的議論與情感抒發成了日記的主要部分,成為一部既不是嚴格意義的日記,也不是新聞報道,更不像小說或散文這樣的文字作品。

一個“四不像”的日記卻在輿論場掀起了巨大漩渦,撕裂了無數個朋友圈。許多朋友為此反目為仇,微信圈裡相互拉黑成新常態。

批評者說,通篇日記中“醫生朋友”出現139次,“聽朋友說”44次,“可能”102次,“大概”28次, 大部分情節是灰暗悲慘的,比如死亡離自己越來越近了,運屍車不夠用了(無法一車一屍了),殯儀館又死了多少人,然後就是“贖罪”,“人禍”,“嚴酷的制度”等等,沒有看到政府舉全國之力,不計代價的支援武漢;十多萬醫護工作者不顧生命安危,冒死搶救新冠患者;神速建起的火神山、雷神山及方艙醫院創造了中國速度,很快時間內做到“應收盡收、不漏一人”;無數基層幹部及志願者日夜奮戰在防疫第一線,出現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但日記對這些幾乎視而不見,

通篇日記的主色調就是指責與抱怨。

支持者認為“方方日記”最大的價值是,給處於疫情漩渦中的武漢人民一個情緒宣洩的出口。還有讚揚者把方方比作唐代詩人杜甫,是“照亮螻蟻的明燈”。

平心而論,方方日記也有光明或希望的段落。 比如“更多的醫護人員趕來武漢”“有幾萬青年志願者在疫情前線奔忙” ,但究其通篇,這些段落不及10%,實在是太少了,作者可謂惜字如金。

據方方說,日記是應【收穫】編輯約稿而寫,當然是個絕好的好事。創刊於1957年,由巴金和靳以創辦的【收穫】文學刊物,是以刊登中長篇小說為主,堅持純文學立場的中國最著名的文學雜誌。本人查閱了【收穫】官網後發現,至今還沒有一部有關抗“疫”的小說作品問世,方方作品很可能是【收穫】之抗“疫”題材的開山之作。

在【收穫】編輯的協助下,方方本可以寫出一部宏大敘事的曠世之作,藝術價值遠在《萬箭穿心》與《軟埋》之上,甚至可以超越丹尼爾·笛福的《瘟疫年記事》或阿爾貝·加繆的《鼠疫》,甚至達到《日瓦戈醫生》的水準,那就離諾貝爾文學獎不遠了。

遺憾的是,【收穫】尚未見其蹤影,海外書商捷足先登,光速出版這部方方日記,並改名為《武漢日記》。亞馬遜網站開始預售,紙質版售價25.54美元,電子版13.99美元)。


方方要寫的,應當是一部小說

亞馬遜書店預售《武漢日記》的截圖

方方老師心氣太急,她本可把《方方日記》作為寫作素材,精心雕琢成為一部不朽的文學作品。例如把“武”改為“文”,寫成小說《文漢日記》。國人都會明白文漢市是哪座城市,小說還會給那座城市的英雄底色,增添更多些文化的溫情與嫵媚。小說可以虛構情節,塑造人物,渲染場景,通過文學筆墨表達深刻的主題,還不會招致“道聽途說”的批評指責。何況這本來就是小說家方方的輕車熟路。

若是小說,“殯儀館裡佈滿無主手機,而他們的主人已化為灰燼”,可以作為這部悲情文學的開篇。

若是小說,英勇的醫護逆行者凱旋歸去時,一個不拉完好無損。他們盡情地領略這座城市的地域魅力及美食,比如揚子江邊巍峨古樓以及如形隨影的千古詩句,公園裡盛開的櫻花,老式里巷舊街飄出的豆皮香湯、熱乾麵與鴨脖子。

若是小說,疫情前的軍運會素材絕對不能缺失。某大國一位靚麗的女自行車運動員不幸患病,由該國軍方派遣專機緊急運回。小說的觸角,由此轉向國際,把小說情節推向驚濤駭浪。

若是小說,,,


美國書商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若是將已經在【收穫】雜誌社公開發表的小說翻譯成外文介紹給全球讀者,此乃中國文學的高光時刻,豈有批評之理。我們應當為更多的中國文學走向世界而喝彩。方方的小說《文漢日記》能夠在國外出版,正是中國軟實力的體現。如果對此還抱有惡意無端攻擊,那真是狹隘思維,與開放的大國形象格格不入。

最後有點猜想,小說《文漢日記》的名字,翻譯是個難題,比如,如何把“武”翻譯成“文”?。


書籍的封面副標題也很重要,按照現有副標題的套路,可以如下造句:

來自文漢市的報道---- 一座最初的疫情中心,它是華中九省通衢的地方。

或這樣造句:

來自文漢市的報道-----一座被隔離的城市,它是華中九省通衢的地方。

最後的問題是,

親愛的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您會光速般地出版這部小說嗎?

(完)

方方要寫的,應當是一部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