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起源:阿帕計劃的出現

1957年10月5日星期六,美國人的黎明如期到來,但美國人這天的早餐,卻註定不同於往常,習慣在這個時候同時來到餐桌的報紙送來了一個震驚全美國的消息。

前一天,莫斯科時間二十二點二十八分,在前蘇聯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被送入太空,這顆名叫“史伯尼克”意為“旅行同伴”的八十三公斤的小星星成為人類居住地第一個人工夥伴。

在地球另一端,“史伯尼克”頃刻間匯成國家安全危機的陰雲籠罩了整個美國。美國的恐慌,有著一個時代事關生死存亡的理由,在已經壁壘森嚴的所謂東西方對立中,醞釀熱戰的冷戰,正在一波波推向高潮,“史伯尼克”衛星則意味著在爭霸全球的競賽中,蘇聯人終於先行一步。五天之後的記者招待會上,總統艾森豪威爾公開表達了對國家安全和科技水平的嚴重不安。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美國前總統)“這個國家必須在國家生活中,給科學技術和教育以優先權。”

兩個月後,美國總統向國會提出,建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簡稱“阿帕”,辦公地點就設在五角大樓內。新生的“阿帕”即刻獲得了國會批准的五百二十萬美元的籌備金,及兩億美元的項目總預算,是當年中國國家外匯儲備的三倍。今天網羅了每一個人的互聯網,就萌芽在這項撥款中。

阿帕資助每一個科研項目,會為研究者提供功能不同的計算機,它們動輒數十萬上百萬美元,阿帕信息技術處理辦公室的第三任主任伯特·泰勒的寫字檯旁,就環繞著三個功能不同的終端,這些龐然大物互不兼容,造成經費的極大浪費。

互聯網的起源:阿帕計劃的出現

早期計算機

將孤單的計算機連接的念頭,在美國科學界醞釀已久。曾經參與發明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科學家萬尼瓦爾·布什,1945年就提出了記憶延伸的概念,展望了關於信息檢索、網絡建設的可能前景。泰勒的前任利克里德也在1960年發表了題為《人機共生》的文章,預言人們通過機器的交流,將變得比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更為有效。泰勒邁出了實現設想的第一步,1966年春,泰勒走進阿帕所長赫茲菲爾德的辦公室提出由阿帕出面建構一個小型的實驗網絡,簡短20分鐘的交談,泰勒離開署長辦公室的時候手中已經握有一百萬美元和送行的尾音“太好了,幹吧”。

誰來花這筆錢呢,泰勒心中的人選是唯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