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結婚時忘了愛情考慮物質,婚姻中才渴望真愛,為什麼?

天涯問教


很多人會從日常的情感出發回答這道題,那我就嘗試從理論出發解釋。我認為這其實是符合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期洛提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那它具體是什麼呢?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這個理論由下至上分五個層次:

  • 生理需求

主要包括呼吸,水,食物等。簡單說是能讓你活下去的。

  • 安全需求

它主要包括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等。簡單說就是能讓你在活的基礎上,活得更好一點,更有安全感一點。

  • 社會需求

包括親情,愛情,友情。人畢竟是社會性動物,會產生很多社交活動,通過別人來獲得自己的情感需求。

  • 尊重需求

它包括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信心,成就等。通俗點說,我們不只要活得好,還得要站著把錢,把愛情都要來。

  • 自我實現

它包括價值觀,責任感,示範帶頭作用。簡單的例子就是如何做一個好榜樣,讓你們跟著學。

一般來說,只有需求得到一定滿足後,才會去滿足下一層的需要。而物質需求是屬於安全需求,愛情屬於更高層次的社會需求,那麼先物質後愛情,實屬正常。

但你會說為什麼有的人會先愛情後物質呢?因為這層次劃分不一定完全固定。當多種需要出現時,人會優先選擇實現最迫切的需求。

迫切需要的才是優先想要的

人是複雜多變,他的需求也會隨著自身的經歷,教育和生長環境等,排出不同的優先級。

有的人飽受沒錢之苦,那自然會優先選擇物質,因為這樣能使他活下去,活得更好。

有的人從小衣食無憂,容易會有種戀愛大過天的想法。

為什麼有的人從小物質條件也不什麼樣,也會先愛情後物質?除了受父母恩愛,書上描繪的美好愛情等影響外,最重要是她對另一半有期望。

一時的苦日子可以挨,但一輩子的苦日子相信沒多少人願意挨。是期望讓她有愛下去的動力。

獲得的難易程度

在我們考試時,一般會先做容易的題,然後才做難題。但剛好那道難題是背過的,你是否心中竊喜,生怕自己忘記,所以先寫那道難題。

你不能否定的是有的人獲得愛情就是容易,但獲得物質就相對困難。當有個輕易獲得物質的好機會,為什麼不選擇呢?

其實愛情和物質不應該是對立,也不要妖魔化物質。如果一段愛情,沒有物質支撐,我認為是可悲的,愛你卻要跟你受苦,那是什麼道理?與其糾結物質與愛情的先後,不如先豐富自己的物質,讓愛自己的人不用再做這種殘酷的選擇題。


我是@嵐說情感 ,歡迎轉發、留言、點贊。你的每一個互動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支持,謝謝!


嵐說情感


愛情和金錢是婚姻中兩大困擾,也是阻礙婚姻的拌腳石,往往在婚姻中只看金錢,忘了愛情,忘了知己,充了真愛,忘了愛的一切,只看閃光的金錢,為金錢在婚姻中拆磨,在困惑,在思緒萬幹,找不到愛情的出路,在談婚論嫁時,只認金錢,物質,爭得面紅耳赤,卻忘了真愛,

在愛情中應把愛情放第一位,愛情是兩個人的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享受愛的情緣,而不是為金錢和物質所愛,為金錢的婚姻是不靠諳的婚姻,也是不牢靠的婚姻,婚後往往為錢而吵,為錢而離婚,日子不好過。

我奉勸男女雙方,結婚彩禮是可以要的,雙方協商著辦,愛情和金錢要分別對待,有愛才有錢,無愛有錢也無用,金錢不能代替愛情,


王則純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對所要討論的題目本身我有異議。因為要討論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一個概念,即何為愛情。在我看來,愛情就是愛的情感。真正意義上的愛,是人類社會中至高無上的一種情感,正所謂大愛無疆。愛能奉獻一切,不計回報;愛能包容一切,不預挑剔。僅此兩項要素,世間除了父母對子女的愛,還有多少愛能稱之為真正的愛呢?我常想,芸芸眾生中究竟有多少人在年輕時懂的愛情真諦?當真正懂了的時候他(她)的人生之路怕已走了大半。年輕人大多都談過戀愛,竊以為,戀愛中的愛和真正意義上的愛恐怕不是同一種意義上的愛。戀愛中的愛基本上是兩性相吸引而產生的衝動。衝動處於一種非理性的狀態,而非理性的狀態難以表達出事物的本質。因此,即使選擇了所謂的愛情,也是一座空中樓閣,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所以,要選擇婚姻,我的觀點是:①眼緣。②人品。③性格。④物質條件。至於題目中的選愛情還是選物質,我覺得實在是一件無意義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