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同不是人種之間的差異。根據世界人體基因工程組的測定,不同的人種之間——不管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或者是黑人還是棕色人種,我們99%以上的基因都是一樣。世界各國、各民族、各人種之間最大的差異,來自於人們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文化的不同。
不可否認,隨著交通的便利和媒體的影響,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即使在我們國家最偏僻的角落,人們也正逐漸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但是在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方面,我們和西方國家還各自保持著自己獨特的形態,顯示出不同的風貌。我們和西方社會都會以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來看待自己的孩子,並且養育自己的孩子。顯然,在兩種不同的環境下養育出來的孩子肯定是有差異的。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我們和西方國家在養育孩子的觀念上和方式上的一些基本差異。我們也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迪,找到一些不足,取長補短,相互借鑑,希望據此來改善我們在養育孩子上的一些觀念和方式。
社會學家將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形式區分為兩個最基本的形態:一是個人主義文化,另一個是集體主義文化。個人主義文化指的是那些強調個人獨立性的文化,在這些社會中兒童從小就被教育要自立,在社會中要自信並努力實現自我的目標,任何沒有實現自立的個體都會被認為是其社會化的失敗。
集體主義文化指的是那些強調相互依賴關係的文化,在這種社會中兒童應當學會看重忠誠、信任、合作和社會意志高於個人目標,社會化的目的在於培養服從、盡義務和集體歸屬感。
大體上,西方社會屬於個人主義文化社會,東方社會屬於集體主義文化社會,我們國家是集體主義文化社會的一個典型。在西方社會,我們觀察一位母親是如何和她的孩子互動的,我們也許可以發現:孩子坐在母親的膝上,母親通過擁抱、微笑、搖動、唱歌和談話來努力培養一種充滿感情的交流,並努力使自己成為孩子注意力的焦點。在西方社會,兒童的遊戲被賦予很大的意義。母親們會經常加入孩子們的遊戲,並通過這種方式來促進兒童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技能的發展。
西方社會的母親認為,她們的孩子在兒童時期是有著高度依賴性的,她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獨立。她們會鼓勵孩子自己探索新的領域,當她們的孩子表現出自信的行為時,她們會表示出由衷的歡喜;當她們的孩子表現出依賴性強的時侯,她們卻會皺眉頭。當她們被別人問及自己的孩子時,她們更傾向於談論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和獨立自主的能力,比如有悟性、有想象力、能夠自己做出選擇、可以獨自玩耍、甚至叛逆的或反抗的等詞彙也會經常出現。
在我國,我們認為新生嬰兒是獨立分離的存在,父母們要將他(她)們培養成為依賴於社會其他成員而存在的一員——也就是說兒童的發展是從獨立走向依賴。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母親們的任務也就成了使用各種教養手段,培養兒童儘可能地把自己與其他社會成員聯繫起來。我們的父母會讓兒童與自己睡在同一張床上,白天母親也會和孩子保持身體的接觸,這種關係持續整個學前期。我們認為,兒童在6~7歲以前只具備有限的能力,只有過了這一年齡,他們才會進入有理解力的階段。在兒童階段早期,我們的父母對孩子們要求很少,而且通常會縱容和溺愛自己的孩子。
我們的父母通常不鼓勵孩子一個人玩玩具,我們總是鼓勵孩子學會分享,與別的孩子一起玩。即使在我們自己與孩子一起玩玩具的時候,也通常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與自己的交流的方面。這種教育方式的結果,使我們的孩子在兒童初期會非常依賴父母,在與父母分離時情緒會很低落。而它的長期影響,就是在孩子長大後,這種在家庭內部培養起來的對親密關係的需求,會在孩子以後的生活中進一步擴展到與夥伴和同事的關係當中去。
當然西方的個人主義和我們的集體主義也不是絕對的、彼此不相容的。其實西方也有集體主義,我們也有個人主義,只不過相對而言,我們更加傾向於集體主義,西方更加傾向於個人主義。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或許有些人會以現代西方文明比東方文明更先進為由,認為個人主義比集體主義更優越,但同樣是處於集體主義陣營的日本,他們的國家照樣可以發展得和西方發達國家一樣好。不過隨著東西方文明的進一步融合,至少在我們國家,個人主義也在抬頭,也在為很多受西方文明影響的家長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