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模式”再出發 ——從新昌“雲節慶”看茶產業升級

風起雲湧的互聯網時代,對農業生產、管理、營銷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始料未及的疫情,更是給產業升級當頭一棒:誰能“化危為機”,決定著誰能“逆襲”成功。


中國是茶的故鄉,各種歷史文化名茶燦若星辰。來自浙江省新昌縣的“大佛龍井”,作為品牌新秀,儘管只有不足三十年曆史,但每個發展節點上,都能抓住機會,獲得新的成長。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大佛龍井”已經連續11年躋身全國十強。


“新昌模式”再出發 ——從新昌“雲節慶”看茶產業升級


“大佛龍井”的發展引起中國茶界廣泛關注,其“以政府為主導,以品牌為主線,以市場為主體”的做法,被譽為“新昌模式”。


疫情影響農業,茶葉首當其衝。記者關注到,在用工短缺、銷路遇阻的普遍壓力之下,新昌再次出其不意,用“七朵雲”構成的茶文化節,拉開了產業轉型升級的大幕。


彩雲飄過,能否降下喜雨?新昌茶業是否能夠再上層樓?傳統節會變成“雲節慶”,對茶這個古老而年輕的富民產業,又究竟意味著什麼?

“新昌模式”再出發 ——從新昌“雲節慶”看茶產業升級

“借梯登高”的基因

新昌種茶已有1500多年曆史,茶道之祖支遁大師當年就在新昌傳播茶文化。但以前所產茶葉並非龍井,最先是條形的古法茶,後是用於出口換匯的珠茶,曾被譽為“軟黃金”。改革開放後,茶葉統銷統購取消,一夜之間,新昌茶農陷入賣難困境。

“西湖龍井”在市場上一直炙手可熱,新昌茶葉能否實現“圓改扁”?縣裡為此專門從杭州請來師傅,開辦了400多期培訓班,學做扁形茶。


一斤珠茶賣三元,改成龍井後,身價陡增十倍,抵得上當時人們一個月工資。老百姓賴以生存的產業總算穩住,新昌也由此率先步入名茶之鄉行列。


新昌有座大佛寺,遠近聞名。“大佛龍井”的名號隨之應運而生。1994年,新昌的扁形茶終於有名有姓,踏上了品牌化征程,這在當時堪稱一大創舉。


有了品牌,還得有市場。1995年,新昌開辦“浙東名茶市場”,之後又壯了壯膽,新建起“中國茶市”,一躍成了全國最大的龍井茶集散中心。


“新昌模式”再出發 ——從新昌“雲節慶”看茶產業升級


在新昌農業版圖中,茶葉地位舉足輕重:其產值佔到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農民一半收入來自茶葉,全縣有43萬人口中有18萬人涉茶。因此,每任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幾乎都會被冠以“茶葉縣長”的雅號。事實上,連續五任“茶葉縣長”,一任接著一任幹,都為新昌茶產業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


回顧新昌茶業“發家史”,其實不難發現,“大佛龍井”的如日中天,還有個獨門秘籍:低成本、高效益的事件營銷。借原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請其品鑑“大佛龍井”;借奧運之際,向建築工人奉茶;非典期間,向首都醫護人員敬茶;哥德堡號到訪廣州,成為“百年享宴”指定用茶……每一次的事件傳播,都讓“大佛龍井”大放異彩。


作為最新一任的“茶葉縣長”,呂田同樣謀劃著新昌茶產業的未來。他認為,通過20多年的品牌建設,“大佛龍井”已經擁有了很高知名度,接下來,要更多地考慮,如何將知名度轉化為品牌溢價,讓茶農、茶企得到更高收益。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當新冠疫情不期而至,各地壓力山大之時,新昌有計劃地推出了“雲節慶”,希望在轉危為機的同時,通過互聯網建立與消費市場的新互動。“把茶文化節從線下轉到線上,並非疫情下的權宜之計,也非無奈之舉,而是基於內外發展格局,基於互聯網環境條件,進行的節慶營銷模式變革。當然,這僅僅是新昌茶葉‘觸網’的開始。”呂田如是說。

“新昌模式”再出發 ——從新昌“雲節慶”看茶產業升級

品牌規劃先行

4月1日,距離新昌大佛龍井茶文化節的新聞發佈會只剩一週。圍繞活動設計、物料製作、媒介投放等,策劃團隊進行最後一場“頭腦風暴”。因為幾幅海報,討論一度進入膠著。


原來,為了演繹“一杯好茶,萬事新昌”的傳播口號,藉助時下熱門事件,團隊鎖定了環衛工人、醫護人員、執勤交警等,拍攝了一組雙手奉茶的照片。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一幅身著素衣,只見其手、不見其人的奉茶照,呈現出從容自在之感,頗具禪意。


兩組照片,傳播時誰主誰次?農業品牌專家、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雲指出,“大佛龍井”的傳播,必須具有互聯網思維、品牌思維,要通過所有的終端,體現品牌調性,以此來強化受眾對品牌的認知。


據瞭解,“大佛龍井”創牌至今,儘管知名度與日俱增,但一直缺乏清晰完整的品牌形象。浙江龍井共有18個產區,兄弟姐妹站在一起,“大佛龍井”的個性和差異究竟表現在哪裡?為了解決品牌溢價的這一根本問題,新昌委託專業機構,進行科學的品牌規劃。


記者看到,掀起蓋頭後的“大佛龍井”品牌新形象,其LOGO融入了大佛、茶葉、露水等元素,“居深山、心自在”的核心價值則傳遞出鮮明的品牌特徵,與浙江境內其它龍井茶形成了區隔。“‘西湖龍井’長在城市裡,而‘大佛龍井’長在深山中;‘自在’則既體現‘大佛’的文化取向,也表達了消費者在熙熙攘攘中的生活追求。”呂田說。


虛擬的網絡世界更需要鮮明的品牌形象。此次新昌茶文化節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場景、每一個宣傳品,均圍繞品牌核心價值,全面植入了品牌設計元素,就連開幕式的場地,也首度移師茶園。用青翠延綿的茶山做背景,加上獨具特色的舞臺設計,使得節慶與品牌融為一體。


已經連續舉辦13屆的新昌大佛龍井茶文化節,曾入圍“浙江省最具影響力十大農事節慶”,一度被視作“中國茶葉風向標”,為推動當地茶產業發展立下赫赫戰功。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與大多數傳統的線下節慶一樣,受眾侷限在體制內為主,很難到達終端消費者,效果難盡人意。


新昌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石煒瑤認為,農事節慶“觸網”,並非簡單從線下轉到線上,而是根據產業現狀、消費趨勢、目標群體等特徵,以及遵從互聯網傳播的規律,進行系統、全面的轉型改造,其代表著今後的發展方向。


新昌的這次“雲節慶”由“七朵雲”組成,其中包括雲直播、雲遊覽、雲互動、雲發佈、雲觀點、雲連線、雲消費。過去耗費財力、物力、精力最多的茶祭大典、禮佛儀式,也從線下轉為線上。整個節慶設計了大量與消費者互動的節目,在提升品牌體驗的同時,藉助互聯網實現高效和精準傳播。


以4月8日的新聞發佈會為例,通過各個平臺的直播,收看人數就超過了30萬人次。開幕當天,新昌利用微信、H5、抖音等平臺,讓觀眾在線體驗採茶、炒茶、製茶全過程,可穿梭虛擬的大佛龍井品牌館,還能在“雲上茶園”領略江南風光,預計品牌曝光量達千萬級,這種效應在活動結束後仍將持續發酵。

“雙輪驅動”再出發

“新昌模式”再出發 ——從新昌“雲節慶”看茶產業升級


在石煒瑤看來,將農事節慶轉至線上,只是茶產業數字化改造的一個環節,這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互聯網時代,對茶事節慶提出了新要求,同樣對茶葉的生產、加工、營銷等,產生著全面而深刻的影響,這是一項系統性、戰略性、持續性的工程。”


此次“雲節慶”中,在銷售模式上,新昌同樣展開了一場頗具意義的試水。過去舉辦節慶,為幫助經營主體拓寬銷售渠道,儘管也會廣邀經銷商、代理商,但與產品銷售往往缺乏直接關聯,或多或少存在“兩張皮”現象。今年,新昌引入“一品一爆”營銷活動,以謀求“品效合一”。


具體做法是,首先指導企業進行品牌應用,打造爆款產品,再通過線上傳播將流量引至微店、天貓等各大網商平臺。在完成產品銷售的同時,實現品牌的快速提升,從而構建起“農業品牌—農事節慶—農品上行”的全鏈條通路。


往常,銷售數據分散在各家企業、各個平臺,很難集中,也很難發揮價值。這次,新昌將專門沉澱和分析線上銷售數據,並且應用於供應鏈的改造,為前端的種植、中間的加工、後端的營銷等提供科學指導。


記者瞭解到,一項更為龐大的“數字化”工程將在新昌轟轟烈烈展開。根據計劃,當地將在未來兩年內投入2億資金,打造茶葉全產業鏈數字化平臺和質量安全區塊鏈追溯系統,探索建立以數據應用為關鍵、以制度創新為動力的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體系。


呂田認為,互聯網消費,讓所有茶品牌處於同一條起跑線,尤其在浙江,群雄環侍,必須抓住每一個機會,才能站穩腳再圖發展。在品牌化上,“大佛龍井”新形象的推出同樣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未來,品牌化與數字化必須實現“雙輪驅動”。


“一方面,數字化為品牌提供質量保障和產品背書,也讓營銷變得更加低成本和高效化;另一方面,品牌化則通過概念傳播提升競爭優勢,讓數字化體現應有價值,從而形成可持續動力。兩者缺一不可,只有相得益彰,才能推動產業不斷向前發展。” 呂田說。


數據顯示,去年,新昌茶葉總面積近15.3萬畝,全年產量5030噸,一產產值超過12億元,全產業鏈產值則達到了86.2億元。最新的品牌價值評估則顯示,“大佛龍井”品牌價值為45.15億元,位列全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第五名。


我們有理由相信,“雙輪驅動”的佈局,將為“新昌模式”注入新的內涵。通過這個新引擎,“大佛龍井”也將再領風騷,成為引領茶產業轉型升級的一面旗幟。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