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你的輩分是什麼輩分?你的家鄉輩分觀念強嗎?

用戶51233015911


問:你是什麼輩分的?在你家鄉,字輩觀念強不?

不要輕易和人論輩分,因為即便自己輩分高,但別人不一定服,而若自己輩分小,往往會吃虧。這是對已經出了五服又非同宗,或者異姓之間關係的經驗總結。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在刺楸老家農村,鄰近幾個村有大姓,也有小姓,大姓源於同一批「湖廣填四川」的祖先,但大姓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分。大宗用一套同樣的字輩,而小宗則自創了另一套字輩,所以有的姓雖是大姓,卻有幾套不同的字輩,用這幾套字輩的人可按各自的族譜來論輩分。


一、名字中的字輩少見了

然而,近年來,因農村宗親文化的衰落而新時代文化的興起,取名帶字輩的人越來越少了,一些是因為輩分小而不願在名字裡體現,而有的則是取了帶有明顯時代特徵的名字。

雖然好些人名字沒帶字輩,但平時跟人打招呼,還是得按輩分來稱呼。因為即便對方名字不帶字輩,但對方的父輩仍帶字輩,所以這樣也不會亂輩分。

二、論輩分想當長輩

在農村,左鄰右舍和村裡村外的人,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著姻親關係或者宗親關係,若不按輩分打招呼,不僅會鬧出笑話,還會得罪輩分大的人,所以要分清輩分。

當然,由於同姓有幾套字輩,好些年輕人名字又沒字輩,另外加上由姻親而衍生出長幼關係,所以不太熟悉的大家在外地遇到後就會論輩分。一般是各自說說自己是什麼輩的,若能按一套字輩排列班次則立馬分清誰長誰幼,反之則會藉助各自家裡的長輩是如何稱呼某某的來推斷。


同齡人論起輩分來,都想比對方輩分大,若結果是同輩還好,但經常有大有小,「敗方」會因輩分小而悻悻地離開。

三、輩分觀念在變

如今,在刺楸這邊,好些人對輩分觀念已沒以前那麼強了,有些年輕人自我觀念強,對年齡不相稱的長輩不以為然,要麼開不了口稱呼而代之以點頭或微笑,要麼以其他稱呼代替,比如某某老師、某某師傅。


以上就是刺楸對家鄉輩分觀念強不強的看法,若是覺得回答的還行,就點個贊,再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讓我想起了與我姓氏有關的很多故事。本人姓柘,為世間少有的小姓。正因為小,所以我們柘氏人家都很愛本姓人,都像親人一樣和睦相處,相互幫助!

我們祖先是明末清初從江西臨安府搬遷至貴州遵義的,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祖先的後人,或居遵義,或往外地,後來去外省的就失去了聯繫。但是不能不說,現在科技的發達,信息的發達,確實為大家帶來了好處。遠在天邊的人也能從互聯網的蛛絲馬跡中聯繫找到。記得在2007年的時候,我一次無意的上網,發現了重慶潼南柘姓人,正在尋找自己的根。於是我留了言,沒想到很快就有了反應。



原來留言者是一名教師,他們知道祖先是從貴州遵義搬遷過去的,但是曾經多次往遵義尋跡祖根,就是找不到,沒想到最終還是互聯網幫了忙。第二年,我們貴州遵義和重慶潼南一起開了清明會,再後來,我們又聯繫上雲南巧家的柘氏人家,之後四川、河南柘氏人家也先後被聯繫上,幾地柘氏人家都像一家人似的,經常走動。說起河南鹿邑的柘氏人家,還有另外一個故事呢,其實,我與他們早在1997年就該聯繫上的,但是因故而錯過了10多年時間。



1997年的時候,我出差到了河南周口。我有個習慣,每出差一處都喜歡找找當地的電話號碼簿翻翻,看看有沒有柘氏人家。那個時候很多地方的電話號碼簿上,都有私人住宅號碼。雖然每次都是失望而歸,但是在河南周口時竟然翻到了下轄縣鹿邑有柘氏人家。我很興奮地撥了過去,是一位農村老人接的,孩子們都外出了。我問了他們多少戶人家,是從哪裡搬過去的。他邀請我去他家作客,但因時間關係,我未能前往。後來不知怎的,我的電話記錄本丟失了,便從此失去了聯繫。那時候沒有手機,除了用手記錄號碼,沒有其它保存方式。不過還好,十幾年後終於聯繫上了。



因為柘姓人少,我的家鄉族人觀念還是比較強的,輩分觀念也比較強。在整個柘氏人家中,我的輩分算中間,第18代,往上有第15、16、17代,往下有第19、20、21代,有我見到老人人喊祖輩的,也有孩子見到我喊祖輩的。由於我們祖先多人外遷多年了,所以雲、貴、川、渝、豫等地的字輩都不一樣,後來經過各地柘氏人家的族譜追根溯源,逐漸理出了輩數,並統一了字輩。

對於廣大農村人來說,這是一種民俗,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心裡的根。雖然多數人都生活在農村,雖然天各一方,但是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大家。如果柘氏人家誰家遇到特殊困難了,大家都會伸出援助之手,感覺都很親!


種植世界


鄉村黑嫂為您回答。

其實不止是一個地方的農村,任何地方的農村,輩分觀念都非常強。這是農村一項區分人口遠近的獨特方式。

那麼,農村的輩份如何區分呢?這種輩分觀念在農村有多重要呢?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幫到題主。

一、農村輩分規矩

一個最簡單的規矩,有小叔小爺爺,沒有小哥小大爺。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農村裡,一個老頭有可能叫一個小孩子叫叔叔,也有可能叫爺爺,但絕對不會出現年長者叫小孩子哥哥大爺的。

這裡牽涉到一個排輩分的方法和規矩,這裡面牽涉到方方面面。比如說一個村裡,在很久以前大多都是一個祖宗,當然咱們說的是同姓之間。後來逐漸開枝散葉,人口越來越多,分支也越來越多,而這個輩份就是區分這一支人旺不旺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口口相傳記家譜的一種方式。

比如說,一個人在村裡輩分越大,說明他這一支人越不旺,輩分越小的人家,說明人家這一支人越是旺。

因為人不旺,所以向下延續得慢,輩分自然就大了,別人家第七輩生出來的,自己家還在第五輩,這個輩份自然會大起來。

但這個哥和大伯有個硬性標準就是必須要比對方大,所以有小叔叔小爺爺,沒有小哥小大爺。

二、輩分對農村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一般情況下,農村人根據誰在村裡多大輩分,就能推出他是第幾代人,然後推出他上幾代人,一直都能追到老祖宗哪裡去。

所以,這是一種記家譜的方法,雖然沒有修家譜,可這樣的輩分一代代傳下來,等於是口頭上記了個家譜,而且半點不會出錯,除非這個村子整體分散搬遷出去了,否則永遠不會亂,只要想修家譜了,憑著輩分就可以很容易的區分出來。

農村輩分不能亂,什麼樣的輩分能說笑話,這都有嚴格的規定。比如兄弟可以適當的跟嫂子開玩笑,但大伯哥絕對不能跟弟妹開玩笑,別人叫自己叔時,自己可以當著他的面開他媽媽的玩笑,但如果別人叫自己大爺時,自己是不能開任何玩笑的。

總結:農村的輩分如果鬧不清,會在無形中鬧出不少的笑話,而區分輩分這種事,冷不丁的聽起來很複雜,但如果瞭解了村裡的情況,這個輩分的區分是很自然的。確切來說,輩分之分,也是農村的一項獨特傳統,是值得保留了。

鄉村黑嫂為您說些農村事兒。喜歡我,請點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