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研究 | 学霸与学渣的距离,竟然在于是否和孩子多说话

麻省理工研究 | 学霸与学渣的距离,竟然在于是否和孩子多说话

就在上周,全国高考成绩陆续出来了。和同事讨论各省状元的分数,感慨这些学霸的优秀。

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妈妈,虽然孩子离高考还有十几年,对于教育的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学习到底怎样做更好的父母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著名的“30 million word gap(3000万词汇鸿沟)”理论——一个关于父母语言和孩子成长的秘密。

1995年,美国人类学家、认知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做了一项调查研究,也就是著名的“30 million word gap”(3000万词汇鸿沟)。

团队耗费2年半的时间,跟踪调查了42个家庭,记录每个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

研究结束时,对所有孩子进行了IQ测试。发现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IQ是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在孩子们10岁时,贝蒂和托德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回访,结论是,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更优异。

麻省理工研究 | 学霸与学渣的距离,竟然在于是否和孩子多说话

这个发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家庭语言环境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注意到。

2018年,麻省理工对这个差距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只是词汇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麻省理工学院认知学科学家团队共同组织了这个新项目。他们以多名4—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并且回顾孩子与父母在家中互动的录音。

他们发现,当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大脑皮层反应及语言相关反应区域活动就越强。也就是说,和父母交谈更多的孩子大脑反应更好。无论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都证明了这一点。

“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增长得会越快,孩子三岁后测试出来的智商会越高。

研究最终的结果表明,影响语言能力、学业成绩和智商的因素并不是社会经济地位。而是父母与孩子对话是否多,交流是否充足。

家庭的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孩子。


语言环境塑造了孩子


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三岁时,大脑每一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其带来的影响让人难以置信,错综复杂的大脑回路便是大脑的构造,从而影响我们所有的大脑功能,包括记忆力、情感、动手能力,当然还有我们的语言能力。

事实证明在最初的三年中,类神经连接的爆炸性丰富程度是非常大的。

一个语料丰富的语言环境对于婴儿和儿童的大脑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麻省理工研究 | 学霸与学渣的距离,竟然在于是否和孩子多说话

那么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父母们如何给孩子构建一个良好的丰富的语言环境?

美国“3000万词汇倡议”项目组对此给出了指南,即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

构建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不需要我们从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挤出大把的时间。无论平时有多忙,其实3T原则都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

对于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来说,吃饭、削苹果、扫地等日常活动其实都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


共情关注(Tune in)


第一个T是共情关注(Tune in),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合适的时机,父母再跟孩子谈论它。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

哪怕孩子太小了,听不懂大人的话,或者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遵循这个原则,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这就是通过父母的语言来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

当父母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时,哪怕孩子的热度只持续了五分钟,就转换了注意力,孩子的大脑也能得到开发。

一个长期接受父母“共情关注”的孩子,他的关注力会更持久,从谈话一直到日后的学习,都会变得更容易。

我们家宝宝,我看到他开始摆弄乐高,我就会直接坐在他身旁静静地看着,他还不够灵巧的小手,各种摆弄。两块怎么也安插不上的积木终于安上了,他会兴奋地挥舞小手。我也给他一句口头鼓励“你很棒哦,没有因为对不上就放弃了”。

麻省理工研究 | 学霸与学渣的距离,竟然在于是否和孩子多说话

有一段时间,看绘本的时候,我发现他特别喜欢拟声词,每当念到拟声词他都非常开心并且热情很高的跟着模仿,那段时间我就特意挑拟声词多的绘本给他读。

麻省理工研究 | 学霸与学渣的距离,竟然在于是否和孩子多说话


儿向言语

据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11~14个月大的婴儿一直在接受儿向言语,那么他们两岁的时候,比起一直接受成人语的同龄人,要多两倍的词汇量。

只有先吸引婴儿的耳朵,才能让他关注说话的内容,最后关注说话人的身份。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婴儿才能学会集中注意力,慢慢专心,最后与家长互动。重复是儿向言语的重要特征之一。说到底,这也是“共情关注”。

所以,大胆地跟孩子说“吃饭饭”吧!


充分交流(Talk more)


第二个T 充分交流(Talk more),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交流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注意这些方面。

讲述

一边干活一边描述手上的活,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讲述是让其沉浸于语言环境的好方法。讲述除了能扩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妈妈来给你换尿包啦。哇,湿透了。难受了吧!”

“来吧,宝贝我们换片新尿包。”

“你看看,不湿啦。来摸摸,是不是又干又软。”

“换了是不是舒服多了?”

“来吧,现在换上你的蓝色小裤子。”

此外,讲述还可以让孩子熟悉日常活动的操作步骤。尽管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家长代劳的,但讲述最终还是能达到让孩子独立单干的目的。


平行谈话

充分交流”的另一方面就是平行谈话。当父母讲述他们正在从事的活动时,平行谈话的焦点就落到了孩子的身上。平行谈话中,“共情关注”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你拿了妈妈的钱包。”“钱包好沉啊!”“要不要打开看看里面有啥?”“嗯,你去找妈妈的钥匙。”

理想状态下,父母和孩子一边谈论当下发生的事情,一边有眼神的交流。可能的话,父母最好抱着孩子进行交流,这样孩子不仅能吸收词汇,还能感受到家人的温暖。


平行谈话

对于成年人来说,代词的使用是不加思索自然而然地。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代词还很抽象无法理解。所以,我们与低龄孩子的交流,要尽量少用代词。

说话时,让每一种称谓都代表着词汇本身。具体的称谓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也有促进的作用。这一点适用于不同年龄、词汇水平的孩子。

比如说,孩子递给你一幅潦草的图画,你会有怎样的回应呢?

“我喜欢它!”(×)

“我喜欢你的画!”(√)

甚至是“妈妈喜欢你的画!”


脱离语境的语言:非现时的交流

低龄的孩子说的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他们目力所及的物体和行为,我们把它们称为“语境语、情境语”。

当孩子再大一点,三五岁的时候,他们就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能够达到后一个阶段的语言水平,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在和孩子交流时,可以加入“脱离语境的语言”。可以从双方都熟悉的词语进行交流就可以了。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一起做某事的经历、孩子最近喜爱的玩具、以前认识的小伙伴,等等。


言语的拓展、扩充和支架

婴幼儿学习语言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人人生来都具备一定的语言天赋,以后能否理解复杂的语言结构取决于个人所处的语言环境。

如果一个小朋友日常接收到的,都是得体且富有深意的语言表达,那么以后他肯定能熟练运用听过的表达。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帮孩子进行语言拓展。

“抱抱,抱抱!”

“你想让妈妈把你抱起来?”

“宝宝是不是累了,想让妈妈把你抱起来?”

久而久之,这段的对话会进化为:“妈妈,我好累,把我抱起来吧。”

麻省理工研究 | 学霸与学渣的距离,竟然在于是否和孩子多说话

言语扩充是在孩子现有的词汇水平上,帮助他们进行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需要增添一些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短语来达到扩充的效果。

比如,“这个冰淇淋的味道不错”可扩充为“这个草莓冰淇淋太好吃了,但真的好凉!”

言语支架的拓展就是这么来的,在父母的回复上增词。举个例子,当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父母最好回复孩子两三个词。如果孩子能说出两三个词,父母就可以用短句回复孩子。

通过这些方法,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去探索更详尽、复杂的交流模式,同时还能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轮流谈话(Talk more)


第三个T是Talk more 轮流谈话。它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它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知道,婴儿的啼哭是在告诉父母:尿布湿了需要更换。如果婴儿揉了揉眼睛,说明到点了该睡觉了。

虽然孩子此时说的是自创的词语,或者某些词语的发音不完整,或者偶尔才说一些父母可以理解的词语,但父母一定要抓住他们的语言信号,好好地回应后,再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


关掉电子设备”(Turn it off)


其实,除了前面的3T之外,还有一个4T。也就是关掉电子设备。电视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无法“共情关注”孩子的需要。尽管有时候孩子们看上去完全被屏幕上的内容给迷住了。

电视其实就是一条单行道,不可能与孩子产生互动。它们占据了不仅所有的关注,而且互动模式也是固定的,没人能改变这一点。即便回答对了问题,也只是因为孩子们在被动地听从命令。

因此,尽量不要给孩子过多地看电视。


日常生活如何进行3T?


以下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供大家参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3T语言的浸润。

穿衣服

共情关注:早上,妈妈发现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

充分交流:“你的小裤子上有5个扣子,能帮妈妈把它们数出来吗?1个,2个,3个,4个,5个。好了,5个扣子都扣好了,现在你可以去上学啦!”

轮流谈话:让孩子负责扣纽扣,而妈妈负责数数。1个,2个,3个,……

麻省理工研究 | 学霸与学渣的距离,竟然在于是否和孩子多说话


洗澡

共情关注:一个喜欢澡盆里满是泡沫的孩子。

充分交流:“泡沫就像是一床巨大的白色被子。现在,看看你手臂上的泡沫,它们排成了直线的样子。哇,你看,我找到了一个圆圆的泡泡岛,它的四周环水。现在泡泡岛靠近了你的手,但离你的脚趾还很远。你看,它是圆的。你还能在水里找到其他的圆形吗?能找到正方形吗?哈哈,有点儿难了吧,那儿有高山吗?”

轮流谈话:“看看,你满手都是泡沫。这里是不是有很多的泡沫啊?再看看泡沫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啊?对,它们是圆形的。看看泡沫中的肥皂,什么样子?长方形的样子,对吗?你的毛巾是正方形。现在,咱们把肥皂放在毛巾里面。你看看,现在正方形里包含着一个长方形啦。”

麻省理工研究 | 学霸与学渣的距离,竟然在于是否和孩子多说话


穿靴子

共情关注:一个小孩儿在客厅里穿着爸爸的靴子走来走去。

充分交流:“宝贝,你穿的是爸爸的靴子,对你来说太大了!爸爸有一双大脚,他需要穿大靴子。看看你自己的脚,跟爸爸的比比,你的脚比他的小多了。”

轮流谈话:“哪双靴子更大?爸爸的还是你的?对了,爸爸的靴子可比你的大多了。不过,你的小脚还会长大的。这就是我们上周给你买新靴子的原因,之前的靴子对你来说太小了呀。”

麻省理工研究 | 学霸与学渣的距离,竟然在于是否和孩子多说话

早期语言干涉不需要改变个人用语,也不需要改变个人常用表达。

大家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和孩子的互动上,这一种互动能够提升入学准备量,包括轮流谈话和回应性语言,因而鼓励父母多对孩子使用尽可能自然的语言、语言模式,以及故事。

做父母,说难也不难,落实到最后,还是“用心”二字。多关注、多观察、多理解和尊重。

本文主要观点来自于书籍《父母的语言》,有兴趣的爸妈可以阅读原著。

雪球妈妈(snowballmom),陪娃一起长大的80后妈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