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中找到快樂和趣味,對學生而言這是克服抑鬱症的最好辦法

對於家長和老師來說,最為看重的無疑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孩子獨自鑽研埋頭苦學的景象也最令人欣慰。顯然,如果一個學生能做到長期心無旁騖地讀書,那麼在師長眼裡,他值得被推崇讚美。但是,家長普遍憂愁的是,孩子堅持一天、一週可能比較容易,時間久了往往就慵懶、懈怠起來,很快就被一些本不該操心的東西分散了注意力,以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缺乏持續下去的意志和興趣。

這其實是個千古難題。學與玩,勤奮與惰性,一直是對立的兩面,困擾著每位學生,每個希求上進的人。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為了逼迫自己學習,頭懸樑、錐刺股的案例,流傳至今仍被大家稱頌不已。當代的衡水中學就很發揚了這種精神,時間安排精確到了每時每刻,號稱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費,所以批量“生產”出數量眾多的高分考生,鑄就高考名校的輝煌。有一些專家、學者批判衡水中學的教學管理模式,認為是應試主義的產物,把學生變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只會考試與做題的學習機器,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不管怎樣,能把學生送進清華北大是硬指標,孩子在人生歷程中經歷這樣一個刻苦努力、奮鬥拼搏的階段,或許亦是成長之必須。因此,師長慣於強迫學生學習。

從學習中找到快樂和趣味,對學生而言這是克服抑鬱症的最好辦法

但事實上,考上大學就沒了生活目標與方向,成績本來不錯卻突然出現心理障礙,這樣的青少年學生並不在少數。現在學生面臨的不單單是學習上的重負,還有來自於家庭、學校、同學之間人際關係等等各方面的壓力。長期持續不能緩解,超過了個體能夠承受的範圍,就會出現精神異常。中學生厭學休學,相當多的原因是來自於心理問題。中學生正處在一個關鍵抉擇的年齡階段,思想不確定,情緒不穩定,有時格外敏感,令人捉摸不定,一件小事就可能觸發雷區,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由於近年來心理因素導致的安全事故頻發,因此許多家長和老師,面對學生處於兩難之中:想天天督促孩子好好學習,又怕壓力太大他經受不起;既希望他每天毫不鬆弛的嚴格自律,又怕逼迫太甚以致他缺少樂趣心靈壓抑。作為家長和老師,到底應該怎麼做、做什麼,委實難以處理。

有研究認為,約30%的青春期孩子可能出現抑鬱、焦慮等問題,常見的症狀包括煩躁、易怒、悲傷、失眠,甚至可能出現自我傷害、自殺等傾向。世界衛生組織相關調查顯示,15歲到34歲群體中,死亡原因第一位就是抑鬱症。半數抑鬱症患者,在14歲以前就已顯現相關症狀,但大多數人沒有得到及時的重視和治療。抑鬱症往往出現在那些自律嚴謹、進取向上、追求完美的優秀者身上,你勸一位學生好好學習,道理上他都明白,但就是提不起興趣,從根本上失去了動力,越學越煩惱,越學越厭惡,那說再多又有何用?

從學習中找到快樂和趣味,對學生而言這是克服抑鬱症的最好辦法

世上有兩種事:一種是我們渴望乾的,一種是我們應該乾的。很遺憾這兩者之間往往存在著尖銳的不可調和的衝突對立。如果我們能一直做自己渴望做的,我們會過得很快活,但也可能會肆意玩樂,遊戲一生。如果我們能一直堅持做我們應該乾的,可能會得到周圍人的普遍讚賞,但也可能過分壓抑自己,彷彿一切都是為了別人而活,感受不到存在的意義。所以,一個人的根本任務,是找到那些既應該去做、又是自己內在渴望的事情,把二者完美結合起來,才不會得抑鬱症,才會深刻體驗到生活的價值和趣味。

精神分析學的理論,能幫助我們認清二者之間的關係。衝突對立的源頭,在於個人意識與潛意識的不一致。在意識層面上,你希望努力的工作、學習,掙錢獲得較高的地位;但是潛意識層面,你並未從中得到什麼快樂滿足,對你追求的事物本身並不感興趣,你只是把它當作敲門磚,當作實現外在目標的工具。因此,你的心靈一直在追逐功利的狀態,一直處於繁重的壓力之下,缺少營養的滋潤,缺乏愉悅的刺激。有時你無意識的放縱,但很快又自我壓抑下去,導致身心極難真正的放鬆、休息。這樣下去,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總是不得不做著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揹負重擔的心靈就逐漸病變,日益扭曲。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總是壓制自我良心的呼聲,放任自己在庸俗、猥瑣的事務中,他也可能會得抑鬱症或心理變態,這是同樣的道理。

從學習中找到快樂和趣味,對學生而言這是克服抑鬱症的最好辦法

如今太多的師長,只知道逼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做,強迫學生學習,認為這毫無疑問是應當的,正確的,卻對其心靈的具體感受不聞不問,這就是使學習、使人生變得了無趣味的根源。學生受此影響,也習慣於強迫自己學習,做哪些本質上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事情,此正是抑鬱症的一個重要起因。

因此,要想解決這一難題,就必須想方設法從學習中獲得快樂和趣味。否則,過得太壓抑的孩子總有一天要陷入心靈的痛苦與危機。如果某件工作你逃不掉,那就放棄他想,一心一意地深入進去;否則你不想做又不得不做,處在內心的掙扎之中,遲早這種不良情緒、這種矛盾衝突會把你整個人給吞噬。要麼,你果斷捨棄,尋找自己潛意識中的渴望與夢想,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要麼,你就努力使自己達到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境界,然後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從功利心中超脫,不在乎成績得失,就能在學習中感受到深刻的快樂和趣味。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就看你如何對待與取捨了。

據說衡水中學的不少學生,並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枯燥機械,原因就是他們在這種極致努力的氛圍中讓心靈無暇顧及其他,在精進中進入了純正專一的狀態,從而步入了更高的精神境界,所以也極少在當下產生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問題。但是,要想達到此種境界,是強迫不來的,必須人認清了自我現實,擁有了遠大志向,由衷的自覺自願才行。如果你對某件事已經竭盡全力仍實在無法專注,那就放棄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