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本村的“金飯碗”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肖霄

通訊員 李進鋒 吳海文 李菁

4月15日,烈日當頭,新邵縣潭溪鎮玄本村大棚蔬菜基地內,數名貧困戶忙著給西紅柿苗除草澆灌。

“別看我是個七旬老頭,身體還算硬朗,有時間就來幫著除草施肥,比以前種田划算多了。”貧困戶石永固見到記者,開心地算起了自己的收入賬:去年4月起,他來基地工作,120元一天,現在已拿了1萬多元工資,加上土地流轉費用和分紅,收入可觀。

玄本村地處邵陽市與婁底市交界,土地貧瘠,全村有99戶38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是我省深度貧困村之一。2018年3月,省司法廳駐村幫扶工作隊進駐以來,因地制宜,相繼建成菜園、果園、酒廠和水產養殖中心等4個村集體企業,“兩園一廠一中心”格局基本形成。

在酒廠,紅糯高粱酒香四溢,讓人垂涎欲滴。自去年11月酒廠正式批量生產以來,目前已生產白酒2000餘公斤,為該村的集體收入注入5萬元。

蒸煮、發酵等釀酒工序,貧困戶潘老點駕輕就熟。“我一天煮400多公斤高粱都不嫌累,在酒廠工作,離家近,每月還有1000多元的收入。”潘老點一邊拌酒糟一邊說。

“4大產業均以項目承包的方式,交由項目負責人打理,實施自負盈虧,已交納承包款85萬元。”幫扶工作隊隊長羅紹青介紹,該村發展集體產業純收入按“442”比例分紅,即40%上繳村集體賬戶,用於村集體公益事業發展;40%的股份作為紅利配股全體村民;20%留存村農林公司作為發展壯大基金。“實實在在的效益喚起了老百姓對村集體的熱愛,大家做事動力更足。”

由於項目涉及資金多、人員廣,為杜絕資金被私自挪用,玄本村建立項目負責人、項目負責村幹部、村總支書記和村集體監督的“集體經濟四級負責制”,凝聚全村力量,確保集體產業公開透明。

如今,玄本村4大產業蒸蒸日上,已為村集體帶來42.5萬元效益,村民們通過土地流轉和勞務工作獲得103.5萬元收入,端上了脫貧致富的“金飯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