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三星和華為“小/中杯,大杯,超大杯”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風之眼


中杯、大杯、超大杯策略從鼻祖星巴克說起

用戶消費的動機都是從佔便宜開始,星巴克很好的洞察了用戶的這一佔便宜的心理,在產品命名與定價上做足了功夫。直接省略小杯(實際上對應的就是中杯),從中杯做起,定小杯的價格,以此類推大杯對應中杯的價格,超大杯對應大杯的價格,這麼做顯而易見的好處有兩個,一是讓消費者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另外就是這種組合推出前期為星巴克賺足了口碑,社交媒體、閒談的時候無不談論星巴克。


華為P40系列:除了賺眼球,還有錨定的作用

華為P40系列發佈,一次性推出中杯P40、大杯P40 Pro 以及P40 Pro+,從基礎的市場定位來看當然是為了覆蓋各個市場檔位,爭取目標用戶。P40對應的3500元—5000元檔位,P40 Pro對應5000元—8000元檔位,而P40 Pro+則是與蘋果高端搶佔8000+檔位的市場份額。


從目前的銷售平臺的預定量來看,華為基本達到了預期,線上購機的用戶大多數選擇了P40 Pro這一性價比最高的版本,在這裡P40就起到了錨的作用,給消費者的感覺就是對比P40 購買P40 Pro賺到了。另外從線下購買手機的用戶其實並不是非常清楚三個版本的區別,只是認準購買P40系列,這樣通過一個版本塑造了優質的口碑非常有利於線下產品的銷售轉化。


作為消費者,購買P40 Pro性價比最高

對比三個版本來看,P40 Pro無論是從ID的設計、屏幕質感、電量與充電以及最大的攝影都是可圈可點。以至於標準版本的P40在缺少90HZ、電量小、快充不給力的對比顯得黯然失色、至於P40 Pro+相對於P40 Pro帶來的攝影體驗的提示,是否值得多付這麼多錢,就留給大家自己去權衡了。


一本正經聊科技



求求各位不要再玩羅老師的梗了,到處都是羅老師自己扇耳光的圖片,都快看吐了......


更何況羅老師這段視頻裡面主要是在諷刺星巴克這種流氓企業,強迫消費者接收其對於杯子尺寸大小的定義。具體可以去看原片,羅老師拍的微電影《小馬》。我們現在再說回手機市場......


消費者心理與炮灰定價


任何產品的定價,尤其是價格的階梯和所包含的權益,一直都是一門學問,在公司裡做決策,通常需要運營、產品、市場、技術等負責人坐到一起商討具體的方案,然後小範圍測試,最後再正式推廣。因為定價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消費者是否購買的原動力。



消費者對於定價的心理因素,核心在於:我是否佔到了便宜。這裡的“便宜”,不是說公司內部的人算了一下成本,覺得定個9.9元的價格真的很便宜了。這裡的“便宜”指的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來探討對於消費者而言是不是佔到了便宜。

比如說很經典的案例,一個報紙出版商,開始準備推行電子版本的服務。傳統紙質服務10元/月,電子版也是10元/月,出版商發現消費者依舊購買紙質服務較多。然後轉念一想:電子版本身壓根就不需要什麼成本,為什麼不捆綁一起賣?於是改成了電子版10元/月,紙質服務10元/月,紙質+電子版15元/月,接下來用戶都開始定第三種方案,出版商賺取了更多的利潤。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講,不是價格高低的問題,而是對比起來哪個套餐更佔便宜的問題,消費者是很聰明的,永遠只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這也就是在做產品的時候,決策層要事先做好預算,再做定價。比如說一款互聯網軟件產品,經過預算之後確定必須要主推199元/年的套餐,公司才可以賺錢。那麼這個時候,通常的做法就是除了199元/年的套餐之外,還會推出一個49元或者99元/月的單月套餐,與199元/年的套餐形成對比,讓消費者認為199元包年才是最佔便宜的。而這個49元/月的單月套餐價格,就成為了炮灰,它存在的意義是讓消費者選擇其它套餐,並非自己。


手機市場依舊以跑量為主


那麼換到手機廠商來講,也是一樣的。電子產品,本身就是一分錢一分貨,賣得越貴,整體的體驗一定越好。但是手機畢竟是一款大眾消費品,在考慮性能的同時,也要考慮最終的售價是否在消費者成熟的角度之內,並且如何刺激消費者購買。



首先我們一定要清楚,目前全球的手機消費水平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中國2019年手機消費的中位數也就在2500元到3000元之間,因此在中國的手機市場而言,3000元以上已經算是高端手機了,超過5000元就是旗艦手機的價格。三四線城市,尤其是父輩那一代人,購買手機依舊不會選擇價位過高的機器。

實際上大家看2019年全球出貨量前十名的機型,除了蘋果上榜的5款機器是售價超過了4000元的高端機器,剩下的5款機器:Galaxy A10、Galaxy A50 、Galaxy A20、Redmi Note 7 、Galaxy J2 Core,四款三星機器,一款小米機器,售價全部都是在2000元以內的千元機。這也側面說明了,三星即使作為全球出貨量最多的手機廠商,超過了第二名華為接近1億臺,但是賣出去的全部都是利潤很低的中低端機器,跑量為主。小米、OV這些企業就更是這樣了。


畢竟全球的消費者水平就是這樣,美國普通白領,人均月收入可以達到3000美元,一臺iPhone賣800多美元好像也沒什麼。但是畢竟這個世界還是以弱勢群體居多的。想要佔領更多的市場,尤其是中國、東南亞、中東、非洲這些市場,就必須要推出具有性價比的機器才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的小米10系列,雖然價格來到了4000元左右,但是硬件配置確實全部都做到了最高,並且橫向比較來看,小米10的價格在高端機器的市場裡面依舊具有性價比......


中杯才是真正的主打產品


前面的描述,大家至少要知道兩個問題:

  • 第一個是定價策略方面,需要有一個主推價格,再設置一個炮灰價格來反襯;

  • 第二個是手機市場來說,推出具有一定性價比,價格適中的產品,搶佔市場才是主要任務;

基於這兩點,你也就可以明白手機廠商最近為什麼這個推崇所謂“中杯、大杯、超大杯”的戰略了。



蘋果的iPhone來舉例子,iPhone在2019年,發佈了三款機器,大家用屁股想都知道,主推的產品肯定是iPhone 11,對比起iPhone 11 Pro,雖然少了OLED屏幕、一枚長焦鏡頭,內存小了點點,但是價格便宜了3500多元......一部安卓高端機的價格......一個可以再去買一臺iPad或者Apple Watch的價格。因此對消費者來說,入門級別的iPhone 11,一定是首選。

華為的P40系列也是一樣的,真正走量的機器一定是P40,這是線下品牌一貫的套路。P40和P40 Pro,如果你看配置列表,可以發現差距蠻大的,屏幕尺寸、屏幕刷新率、防水級別、後置相機、電池容量、有線快充、無線快充、反向充電都存在差距,但是售價只差了1000塊。很明顯P40系列的利潤是最高的,因此在線下市場P40備貨一直都很充足,銷售人員也願意推薦P40這種中杯機型。



反而是所謂的超大杯機型,什麼華為 P40 Plus +、三星 S20 Ultra這些機器,價格拉到接近萬元,與入門版拉開接近1倍的價格差距,無非就是要建立起自己高端的品牌形象,同時支撐起中杯、大杯的售價。其實轉念一想,這不就是曾經的青春版、標準版、旗艦版換了個名字升級了一下麼?從本質上來講,都是一樣的,需要依靠青春版和標準版來跑量,穩住出貨和市場佔有率。


如果讓我選擇,我會推薦大家購買蘋果的中杯版本,購買華為或三星的大杯版本,超大杯其實不會有太大的體驗差距。


PM宋先生


嗯,回答本行業話題,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所謂的中杯、大杯和超大杯這個概念!說白了就是智能手機的低配、中配和高配一樣的道理。要知道,咱們中國人發明的概念能力強很多,其本後的本質邏輯就是千方百計的讓消費者們掏出口袋裡的錢。

為什麼手機分低中高?

其實不止是手機,現在任何一款產品都有這樣的定價策略。因為廠商們心裡有數,自己的產品要覆蓋最大的人群,那就必須要推出這樣的價格定位。你就像現在的摺疊手機,上來就是逼近2萬的價格,我們且不說摺疊手機的實用性如何,光是價格就打退了一波人!

手機低中高怎麼選擇?

這個沒有什麼好說的,從銷量上來看,遠遠是中配手機更受歡迎。就拿華為P40系列來說,華為P40這款手機比較適合女性,而華為P40 Pro肯定會比任何一個型號賣得好。首先在配置上和高配差距不大,但在價格上比起低配和高配又有優勢。這個真不是吹,任何一個品牌的手機,肯定是中配手機賣得好。

所以,什麼中大超大的邏輯,講白了,就是產品覆蓋面廣,讓更多的消費者掏出自己的錢包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