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寶寶,不滿足他要求就跪地上哭鬧,寶媽們有妙招嗎?

橙子媽媽的生活


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跪地哭鬧,說明他曾經這樣做得到了他想要的,所以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他會採取同樣的做法。

兩歲的孩子心智已經開化了,已經有自己對世界的判斷了,對身邊的人,他不停的去試探,通過試探,學會規則。

我家孩子想吃糖的時候,她跟爸爸說,爸爸我昨天吃的是什麼東西呀,圓圓的很好吃,我忘記是什麼了。爸爸一下就被套路了,說你吃的是巧克力糖。她立馬接著說,喔,原來是巧克力呀,我還想吃巧克力,今天還想吃。爸爸有些為難,這是我進去說,剛剛說了不能吃,她把我推出來,說想跟爸爸玩。

爸爸拒絕她以後,她又去找奶奶,奶奶假裝在忙,最後委屈的跑到爺爺身邊先不聲,爺爺問怎麼委屈了,立馬抱著爺爺的腿哭,說大家把巧克力吃光了,不給她留。然後爺爺抱著她說還有,我帶你去找。找到巧克力以後,爺爺給她一個,說剩下的以後吃。她拿著巧克力立馬不哭了,臉上還有淚水,邊吃邊笑……

防不勝防,才兩歲多的孩子,摸清了家裡的性格脾性。她對家裡幾個人實施不同的策略,先後有續,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可能都拿不到糖,最開始去找爺爺,爺爺當然也不會給,她繞了一圈說大家把糖吃完了,所以不給糖她吃。爺爺以為她傷心的事再沒有糖吃的這個事兒,帶她去找,找到了,看到還有這麼多糖,給她吃一個也不礙事……

孩子花了這麼大力氣,只是為了吃一顆糖,這個時候也不能弗了大家的意……

上面是為了說明,孩子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他會想很多辦法,不要認為他什麼都不懂,為了達成目的,他像大人一樣聰明。

孩子跪地哭鬧的時候,不要把他當作調皮的孩子鬧脾氣,這是他為達目的的一種策略。寶媽們可以淡定的對待,一般來說,要不了多久,他發現這個辦法行不通以後,就會想別的辦法。

一般孩子哭鬧的時候,很多寶媽都會跟著著急,到最後要麼滿足孩子要麼氣急敗壞的吼孩子。寶媽做好課題分離,想清楚,孩子跪地哭鬧是他為達目的的一種策略,這是孩子的事兒,他的情緒他自己負責,我不用負責任。寶媽在情緒穩定的情況下,給孩子講規矩立界線,讓他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孩子其實很擅長激怒父母,一般情況下,激怒父母,他一直鬧,總能達成目的,更何況還被父母兇了,目的達成了也不會有什麼愧疚,因為被訓,代表事情翻篇了過去了。父母如果情緒穩定溫柔而堅定的拒絕他,他自己一個人也鬧不起來。就算是演戲,也得有人給他對戲才能演的下去。

孩子的哭鬧,寶媽就當作戲精孩子演技大爆發,人生如戲,全靠演技。誰的段位高,演技好,誰更勝一籌。


一一成長語錄


兩歲寶寶“耍賴”時,內心是怎麼想的呢?

比如【想要糖果遭到拒絕】

孩子用呆萌而乞求的眼神看著你和糖果🍬

“糖果簡直太好吃了,我就喜歡這種甜味” “讓我拿著也好,我不吃”

“包裝袋很好看,我好喜歡”

“我不明白這麼好吃的東西為什麼不給我” “你們知道嗎,喜歡的東西拿不到,我真的很難過,憋不住了,哇……”

【想要在外面再玩一會兒卻被你抱回家】

孩子看著你,並小手指著剛才的方向👀

“剛才的小花園很好玩,還有狗狗🐶”

“我看到了白色小球想帶回來”

“那個小朋友手裡的東西我還沒有看清楚” “他說要給我的,我想看看”

“為什麼不能讓我玩一下,我好難過” “為什麼你不能理解我?我要哭啦,哇……”

想想,這麼多內心想要表達而又無法順利講出來的話,憋著多難受啊!可還沒有來得及說清楚,就被父母拒絕,他能做的除了哭還有什麼?

想想,如果孩子能用語言順利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跟你商量了,你會不會也跟他細細說明呢?

兩歲的孩子好不容易熬到行走自如,又是大腦自我意識高速發展的階段,心理自然會萌生很多念頭。恰巧呢,不會表達。所以當自己的想法遭到拒絕後,除了哭好像就沒有別的能做了。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搞清楚孩子的想法。

其次,肯定孩子的心情。

最後,加以正向引導。

比如【糖果】你可以這樣說

糖果太好吃了,寶寶還想要吃對不對?

媽/爸,不給你吃,你很難過對不對?

那麼好吃的東西,媽媽也很想吃,可是糖果吃得太多,牙齒小精靈就會受傷,小精靈受傷了你就再也不能吃東西了。

這麼好吃的東西不吃可不行,這樣吧我們每天吃一顆,我放在櫃子上,明天上午給你拿怎麼樣?

當孩子的想法得到理解和尊重,就不會那麼“無理取鬧了”,其實大人也一樣。

不過也許孩子不會馬上同意,但是你一定耐心,不打不罵,溫柔地堅持。你的堅持一定會給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心裡視角VS育兒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2歲寶寶出去玩不願意回家,趴地耍賴打滾,其實是到了孩子的反抗期。

2歲的孩子慢慢的懂得了自我,懂得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對於一切他都處於好奇探索的時刻,出去玩不願意回家,其實也是反抗期的表現。

什麼是反抗期?

這裡我們談論的不是十一二歲的青春期反抗。

而是2歲的寶寶在真正體會到自己可以做什麼?面對不的反應。

孩子會對一切要求都說“不”,經常任性、哭鬧、 難以調教。英語中有一個詞來形容這個階段,叫做the terrible twos,“可怕的兩歲”。

反抗期的孩子表現

媽媽在洗衣服,順手就把肥皂扔進了水盆裡,當母親把肥皂收起來的時候,孩子就開始自己的哭鬧、抵抗。

媽媽的角度:孩子拿肥皂會弄髒了地面、會摔倒。

孩子的角度:肥皂扔進盆裡會出現很多漂亮的泡沫,多神奇啊。

其實可以看到這個例子,從孩子的角度這是他自己的新發現,正在為自己發現高興不已時,卻被生氣的媽媽剝奪了。

就像問題中孩子在戶外玩的不想回家一樣,孩子在和父母撒嬌,因為沒有給孩子一個適合的、可獨立的場所,只抓住最後孩子哭鬧耍賴的結果是錯誤的。

遇見寶寶第一個反抗期,家長應該怎樣做?

  • 戶外的互動時間給孩子設定好

其實孩子明白自己走路的能力以後,慢慢家裡的小世界已經不能容下他的小“野心”,這時候父母可以帶孩子來一些公園、草地、花花草草的地方。

引導他做一些適當的戶外活動,如果不想回家。

也要蹲下來慢慢詢問孩子是否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當我們接收到孩子的信息以後。

也要把我們的想法傳達給他,可能一次兩次不會見效,但是時間久了,給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這樣孩子的需求滿足了,我們父母的目標也達到了。

不要當眾吼孩子

太多孩子在商場、玩具店、遊樂園哭鬧不想回家的事件上演了,這其中也不乏父母當眾教育孩子的事情發生。

這個時候你賣力的吼他,多半他也聽不進去。

就像上面提到的,孩子和父母的角度永遠都是不一樣的。

更何況2歲的寶寶還沒有到跟媽媽鬥智鬥勇的時候,她也沒有自己的“私心”,在我們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想想我們是否給孩子好的引導,而不是每次出來都要無休止的哭喊、打鬧。

2歲的寶寶迎來了他第一個反抗期,其實有的孩子可能一歲半就開始了。

希望我們的父母做決定之前先要尊重孩子的本能,理解他、接受他!


我是lucky媽媽,是一名高級工程師,也是2歲寶寶的媽媽,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育兒母嬰知識,讓我們和寶寶們一起學習成長,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記得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