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最孤獨的皇帝,我從來沒有過朋友

從太祖朱元璋建國大明,定都應天(南京)開始起算大明已經享國兩百餘年,崇禎是第十六位帝王,於公元1627年登基,接過他哥哥明熹宗朱由校的位子。

公元1644年3月19日崇禎親自敲響宮內,宣佈早朝開啟的禮鍾,他拖著疲憊的身子慢慢的行走在步入皇宮的漢白玉臺階上,這個時候的崇禎 比任何時候都感受的到大廈將崩的情形,過了幾十分鐘之後,沒有一個大臣出現在朝堂之上,坐在龍椅上的他知道今天不會再有任何人來了。

就在幾天前,闖王李自成率領數十萬軍隊和裹挾的百姓包圍了整個京師,其實從那個時候起他就已經知道,大明最後的希望已經葬送, 他成了亡國之君。3月19號拂曉,太監打開了章義門,李自成攻破京城。緊接著朝陽門,安定門皆被攻破。明思宗自盡於景山。帝崩,國破!

崇禎––最孤獨的皇帝,我從來沒有過朋友


大明王朝276年的壽命,在這一刻起徹底終結。讓我們回到公元1644年的春節,明天子在帝都北京收到了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的一封信,書信上赫然寫著大順永昌的年號,沒錯,這是一封挑戰書。一直被崇禎稱為流寇的李自成向他的權威發起了挑戰。

這個時候崇禎已經慌了,從西安起兵的李自成率軍10萬奔向京師,一路上的城池和關隘盡皆投降,抵抗者少之又少,這群流寇正以非常快的速度推進之中。他立刻召集大臣上朝,商量對策。

當時崇禎手下有三大軍團一個是鎮守在山海關的關寧鐵騎,一個是在南方左良玉手下的湖廣軍,另一個就是一直在陝西作戰的孫傳廷手下的秦軍。

孫傳庭這支軍隊現在已經被流寇打殘,陝西總督孫傳庭戰死,湖廣軍距離太遠,可用的兵源不多,也不堪大用。

崇禎––最孤獨的皇帝,我從來沒有過朋友


崇禎宣詔吳三桂手下的關寧鐵騎立刻馳援京師勤王拒敵。他問吳襄要多少軍費才能充當軍餉?吳襄說最少一百萬。崇禎絕望的看向了他,根據上報上來的數據,國庫加上內孥總共也不過七萬兩銀子。沒辦法他只能向大臣宣佈捐款,每一戶官員派發指標必須拿出多少兩銀子,然而每個人都不願意交出來,每個人都不願意。大家一起裝窮哭,在皇帝面前哭訴實在是拿不出那麼多銀子,此前已經捐過之類。

最後收上來也不過20萬兩銀子。崇禎絕望了即使他知道這些大臣們手下絕對不止這麼點銀子,但是他已經指揮不動他們,他已經沒有權利再向他們要錢了。

他想起大殿上朝時,六部官員各個低頭不語,公卿勳貴人人自顧不暇,呵呵!當時他咆哮的衝向了御案大呼“國將亡,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亡國之臣!”

要知道,極為諷刺的是,在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京城之後,在各個官員府邸那裡大肆劫掠充當軍餉,總共收上來的銀子超過了七千萬兩。

這些所謂的東林黨,有文人的身份,沒有文人的風骨,沒有文人的愛國情懷,只有眼前的利益。玩弄權術,每個人都有超高的水平,揣摩君上,更是無時無刻不費心盡力,整個明王朝的官僚體系呈現一種腐敗,懦弱的氣氛。

崇禎––最孤獨的皇帝,我從來沒有過朋友


李自成曾在他的自傳說過:崇禎皇帝手下的大臣們在孤立他,在玩弄他,所有的國政國策下發的所有的命令,一有國家工程項目,一層層下發到地方,手底下的官員是肆無忌憚的剋扣,國家法令已經敗壞到貪汙成風的程度。

①:

  • 所以這裡是他第一次機會,能挽救他的統治。如果他能強硬一些令平西伯吳三桂不惜一切代價,在1644年二月一定趕到順天,三個月後的崇禎就有機會,堅守京城,而不至於京城無兵可用。農民軍不善攻城,他們只能算流寇,沒有經過任何軍事訓練,打法毫無規則,沒有秩序可言。
  • 關寧鐵騎的軍餉不是問題,同樣的只要他能強迫朝臣上繳。但是他不敢,祖宗法令尚在,歷朝歷代從沒有類似強迫官員上繳銀兩的情況,皇家天命不凡,如果做了這事,他朱由檢的尊嚴就沒有了,這件事會被記載史冊,落個萬世罵名。
  • 京城距山海關不過五百公里,急行軍不過一星期便可到達,明思宗沒有詔山海關守軍前來最主要原因不是其他,還是因為不願放下臉面,此時詔山海關守軍無疑是放棄關外大片土地,至祖宗基業於不顧,所以他猶豫了,
  • 種種顧慮,瞻前顧後唯唯諾諾,實在不是明君之像,因為他的退縮,他的不敢承擔,命運反轉的機會喪失了。

農民造反實屬無奈,恰逢“小冰河時期”,連年的自然災害,大旱,蝗災,鼠疫更是隔個幾年就發生陝西,河南,湖北年年鬧“歲凶”,這幾個產糧大省,交不了賦稅幾乎沒有財政收入上報中央,由此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當地官員無力鎮壓只能上報給中央裁決,長達三十年的農民起義運動爆發,

《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禎十三年(1640年),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並且是烈性傳染病的流行,“瘟疫傳染,人死八九”。

南在崇禎十三年(1640年)遭大水,崇禎十四年(1641年)有旱蝗並災,崇禎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

天災造成越來越多百姓流離失所,無法維持基本物質需求,起義在所難免。

崇禎––最孤獨的皇帝,我從來沒有過朋友


1630年起每年都要剿匪,剿匪總督從楊鶴到1634年的陳奇瑜,到曹文詔,又換給號稱11省總督的盧象升,中間又有楊嗣昌熊文燦,洪承疇有交給孫傳庭。

在此期間有許多支軍隊展現出了不俗的能力,特別是盧象升的私軍天雄軍更是有悍不畏死的魄力和勇氣,多次擊潰農民起義軍。其盧象升本人更是私底下被叫成“盧閻王”

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從1941年佔領了西安,殺死駐守的藩王。

張獻忠,羅汝才在1636年進軍四川,攻克大片郡縣,割據一方。

湖廣,江浙還有大批軍閥擁兵自重,整個國家危機四伏,崩潰在即。

1644年正月初三。崇禎在德政殿召見了左中允李明睿,李明瑞向皇帝提了一個建議:“陛下,賊軍已攻克陝西,兵峰直指京師,何不效仿古之宋高宗南遷之舊事?”

崇禎皇帝盯著他看了好久才說,你以為我沒想過這個道理?如果南遷,大學士及六部能同意嗎,京師人口百萬,絕大多數官員一家老小都在京城,遷都工程如此浩大,豈是朕一人能決斷的,說完,狠的一聲,重新坐在了椅子上。

那麼事實情況真的如崇禎所言那樣嗎?

②:

  • 這裡是他第二次機會,能改變國運的機會。他其實想到了南遷,甚至可以說是早有此意。但他只能在心裡想想,從來不敢說出來。
  • 從小經歷在宮廷爭鬥的他,在陰謀詭計中成長,形成了一種非常孤僻,孤傲,生性涼薄的性格,他的一生從來不對任何人抱有信心抱有希望,也不敢相信任何人。有四個字完全形容了他的性格“剛愎自用”
  • 他向來愛惜自己的羽毛,時時刻刻無不在關注別人的眼神,他將尊嚴看得無比沉重。這也就導致了他任何事都要考慮著自己面子,他的一生是孤傲的他夢想的是成為唐太宗,漢武帝這樣的雄才偉略的君王。
  • 所以對於南遷他無法說出口,他說不出來,說了這將是他的恥辱,從後來的國家災害不斷,農民起義不斷,他先後幾次下發罪己詔,都是處於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出。
  • 所以這第二次機會他依舊失去了,失去了能與李自成農民軍在華北大平原和江南腹地打縱深,消耗戰的機會,此時的他仍然抱有僥倖的心理,西邊還有這麼多地方城池沒有佔領,特別是還有軍事重鎮宣府和大同這兩個地方,他認為這將是遏制反賊前進路線的重要關口。
崇禎––最孤獨的皇帝,我從來沒有過朋友


公元1644年正月發兵以來,李自成相繼攻破韓城,平陽,太原,在此期間他的軍隊沒有經歷過像樣的戰爭,迎接到的是紛至沓來的投降,獻城。直到進軍寧武關

這個時候的李自成領導的軍隊受到了明朝最為兇猛的進攻。雙方在陣地廝殺,死者高達數萬人,這一戰雙方打得勢均力敵,從天明一直戰至著黃昏方才停歇,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總兵周遇吉在寧武關外戰死,家人全部殉國。在此時還能遇到如此為國家盡忠的將領,李自成實在是萬萬沒有想到,

這一戰打的他退縮了,他想到如果接下來的每一場戰鬥都如此激烈的話,他肯定是到不了京師的。這個時候他萌生了退去的想法,他只是一位的馬伕出身,並沒有太大的夢想要稱王稱霸,

就在他產生這種想法的時候,第二天清晨鎮守大同和宣化的兩位總兵先後送來了投降書,原來是他們聽到寧武關已破,即將到達他們哪裡,馬上就坐不住了,迫不及待的想要投降。

歷史再一次出現了轉折,因為某些人的想法。如果他們的投降書晚點再送來,或許李自成已經返回西安,也就沒有北京城被圍的悲劇。

只是這終究是我們的想象,歷史無法假設。

4月18日,李自成的軍隊徹底包圍北京城。這個時候出身草莽的李自成終於體會到了即將成功的快樂,他無比興奮。

十八日下午,李自成暗通太監向傳話崇禎,提出了自己想要議和的條件,他要明朝割讓西北為封地,並封他為西北王。雙方就此東西畫地而治

原來當李自成看到高大北京城之後,他並不想再打了,他沒有當皇帝的想法,始終牽掛他的只有他的故鄉陝西。所以他向崇禎提出了議和。

本以為這個簡單條件會很快被答應的闖王,在這之後就被潑了一頓冷水。原來崇禎直罵他為流寇,並不承認他的身份,同時也拒絕議和。

惱羞成怒的他,立刻下令攻城。於19日拂曉在太監打開城門後,北京城破。

③:

  • 沒錯,這是他最後一次機會。如果他能大膽一點,不再畏首畏尾,同意議和,京師同樣能夠得以保全。
  • 朱由校在大殿上向當時的內閣首輔魏澡德發問,大學士你的想法呢?面對李自成如此苛刻的條件,朝堂上的大臣一言不發,每個人顫抖著身子,害怕被崇禎發問。首輔魏澡德哆哆嗦嗦的說不出話。集會不了了之,這是崇禎最後開的一次會議,也是整個大明王朝最後一次政議。
  • 在他執政的這17年以來,內閣首輔換了50多個,六部官員更換更是數百人以上。正如上面那句話,他從來沒有相信任何人。所以他也得不到任何人的信任。
  • 自此再也沒有人能夠幫得了他,重新回到高臺,他面無表情的發部了他罪後一道命令:“朕計已定,另有旨意,且都退下吧”

崇禎的性格決定了他將和大明一起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不得不說,崇禎和他所處的時代歷史條件非常苛刻。

每個人做出某種選擇的時候,面對的都將是一無所知的旅途。崇禎是不幸的,他的每一步都走的很艱難,沒有任何人的扶持。

其實我一直想說,當我們對前人的所作所為評頭論足的時候,我們始終需要牢記,我們是站在後人的角度,我們是站在已知的角度上考慮,我們有參考,我們可以假設,我們可以有如果,而他們那個時候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