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因比《歷史研究》讀後記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出生於1889年4月14日逝世於1975年10月22日,著有《歷史研究》等對後世有巨大影響的歷史學專業書籍。他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的12冊鉅著《歷史研究》講述了世界26個主要民族文明的興起與衰落,從歷史哲學的角度討論了很多事情。這本書也成為我歷史學的啟蒙書籍。

本書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通史書籍,閱讀本書必須在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和對各種事實的見解,不然的話很多東西都無法理解,尤其是作者在舉例子的時候。所以我第一遍讀的,大概只能理解書中關於中國史、日本史、希臘、西歐的部分,對於印度、埃及我不是很熟,所以有很多東西完全理解不了,因此需要第二次閱讀。

但是就在第一次閱讀的基礎上,簡單的講訴一下本書的內容。

首先,本書以思想為重。全書的脈絡不是按照時間,而是按照解決一個問題的前後來的。這個問題就是文明。文明是什麼?怎麼對文明做定義?在這個定義之上有幾個文明?這些文明的興衰是否是決定的?如果不是,那麼文明何以產生、發展、衰微和滅亡?然後去回答歷史學的意義是什麼。這就是本書的大致脈絡,那麼,作者對於以上這些問題的看法是什麼則組成了本書的內容。

文明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首先需要思考為什麼要研究文明而不是研究國家的歷史。作者的觀點認為國家的歷史是割裂的,朝代的興衰是有繼承性的,一個文明之內有它共同的特徵,這種特徵的存在使這個文明獨立於其他的文明。作者主要用三種人類形態將文明分類,希臘模式——文化統一到政治統一然後走向衰微;中國模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猶太模式——以共同精神為紐帶的流散社會。基本上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可以由以上三種的一種、兩種或者三中的任意組合。根據地區和歷史,作者劃分出來幾種文明:獨立的文明——中美洲、安第斯、蘇美爾阿卡德(敘利亞文明)、埃及文明(非洲文明)、愛琴(希臘文明)、印度河(印度文明)、中國文明、/東正教文明、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從屬於敘利亞文明和希臘文明)。以及很多個衛星文明,和失落的文明。

湯因比《歷史研究》讀後記


湯因比《歷史研究》讀後記

湯因比《歷史研究》讀後記

文明產生於什麼呢?作者對比了前文明社會和文明社會,發現前文明社會處在攀巖的某一個靜止的階段,二者的區別不在制度或者勞動分工上,那麼,促使前文明向文明轉換的因素是什麼呢?作者否認了種族、自然環境的決定作用,將那種促進的力量歸功於“挑戰-應戰”的模式。作者沒有將物質視為實體基礎,而是將“關係”和關係的變化視為基礎。作者認為文明傾向於產生在不那麼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這種不適宜表現在地理環境和人為的挑戰上,只有在刺激中文明才能夠從前文明的狀態動起來,走向可以自主思考的文明狀態。

那麼是否一個文明產生之後就可以發展和前進了呢?不是。有很多文明“僅僅是維持出生的狀態就已經耗盡所有的力氣”,就像一個攀巖的人,遇到一塊凸起的石頭,僅僅保持他自己不掉下去就已經拼盡全力,遑論再往上走了。所以一個文明成長的動力是什麼呢?成長和停滯之間如何劃分呢?這是作者在第二部分主要討論的內容。作者否認了前進的方向,認為這不是一個進步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變化、能量的不斷轉移,活動場所從宏觀轉向微觀領域”,換言之,是內在世界的發展,只有在精神上有所發展,一個文明才能被稱之為成長了。成長體現在對一系列挑戰的成功回應,其標準是一種趨於自決的進程。就是說,一個文明以自己內部的方式不斷完善自己的整個體系,以此來解決面對的所有挑戰,這就是成長。

湯因比《歷史研究》讀後記


那麼,文明既然可以成長,其衰弱也是不可避免的嗎?作者在第四部分討論一個文明衰弱的原因。首先作者否認了決定論——文明不是註定要消亡的,而且也是有方法可以避免這種往下走的趨勢的。總結起來,作者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導致了一個文明的消失:機械的模仿性——失去創造性、角色的轉裝——失去社會和諧性;自我崇拜——對過去輝煌的沉迷、對制度的崇拜——統治的固話、對技術的崇拜——尚武、對勝利的陶醉。但是歸根結底,是和諧的喪失、自我意識和自決的能力的喪失導致了文明的衰微。

但是一個走向衰弱的文明是否註定要解體/消失?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即使在走向下坡的路的過程中,還是可以自救的。但是當文明處在解體的邊緣時,各個階層的人又是如何反應的呢?作者在第五部中將一個走向解體的文明的分裂劃分成當權的少數人、內部的無產者、由處於邊緣地帶的蠻族人構成的外部無產者三個集團。當這些集團各自為政的時候,就是一個社會走向解體的標誌。由以上三種會產生大統一國家、大統一教會和蠻族軍隊,大統一是走向解體的標誌。但是這三種形式又是文明從解體走向再生的標誌。

所以作者用六七八三章討論了這三個東西。大統一國家是社會衰弱過程的副產品,他使一個滅亡前的社會的最後階段,它是統治者維護自己的利益的手段,而不是實現統一的目的。但是在統一的國家內,適宜思想的傳導和統一,同樣,交通的建設、語言和文字的統一、首都的確立、一整套文官制度的形成都必須在統一國家之內的完成。作者認為人類的未來要麼一起死,要麼統一起來。

大統一教會也是試圖在一個文明解體前延長自己的生命。但是高級宗教並不是反社會的,精神價值和社會價值也不是在根本上對立的,上帝和凱撒不是對立的,而是相關。大統一教會在一個文明中的作用是保護文化的延續性。教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社會,那麼宗教本身是什麼?宗教是人類精神的合集,所以只要有人類,就一定會有宗教。

英雄時代在本書中指的是蠻族的入侵。蠻族被歷史賦予的任務就是掃清在地圖上僵死的文明,文明的衰弱和解體是由於文明內部精神的崩潰,但是往往是外部的力量給予它最後的一擊。凡是快要崩潰的文明都有邊界,蠻族的任務就是掃清這些行將崩潰的文明。

湯因比《歷史研究》讀後記


以上便是文明從出現到消失的概述,但是這些文明難道是單獨存在的嘛?不是。第九和第十兩部分分別講述文明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接觸。作者主要講述了古代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文明交流(中亞交通環島區)和敘利亞交通環島區、現在西方對於亞洲地區的影響、以及亞歷山大之後的希臘世界。文明在地區上的接觸會導致社會和心理狀態的變化。作者認為現代西方社會的入侵最終會導致一種非西方的解決方法。在時間上文明主要是通過法律、制度、哲學和宗教來傳承銜接的。

最後,作者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歷史?作者說,研究歷史的目的不是為了還原事實,而是為了理解事實,在對什麼是有意義的、真實的認知基礎上研習歷史,才是有現實意義的。因此歷史需要分類整合,需要被篩選。歷史既不是一個進步的過程,歷史也沒有決定論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