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社區生鮮,規模是個悖論

王衛:社區生鮮,規模是個悖論


生鮮傳奇創始人王衛認為,中國的生鮮運營,正在遭遇“音障效應”——以前,生鮮規模都很小,模式、經營普遍粗糙,發展得也不夠快。大家還有錢賺,而且做起來還有很多道理可以講。


當社區生鮮突然達到一定規模,發展足夠快,技術足夠先進的時候,企業卻突然發現生鮮不賺錢了,“衝不過去了”,甚至迅速高點失速。


中國生鮮行業如何衝破行業的“音障”?社區生鮮從2019年的倒閉潮,到今年疫情期間的追捧,社區生鮮未來到底會怎樣走向?社區生鮮還有哪些機會?


基於此,在2020(第三屆)中國生鮮零售大會上,《商業觀察家》重點邀請生鮮傳奇創始人王衛,研判、分享社區生鮮的機會、趨勢。


王衛認為,生鮮沒有什麼全國模型,更沒有什麼規模模型,生鮮只有城市模型。其認為,規模對於社區生鮮而言是悖論。


“到今天為止,生鮮依然沒有成熟模型。依然沒有任何一個模型說今天自己跑通了。如果盲目地認為,多開拓市場就是成功了,我相信將來一定跑得多快、輸得多迅速。”


王衛認為,“消費佔有”的密度論數據已經結束了,社區生鮮必須在前端用更多元、多渠道的銷售形式滿足消費者的變化。後端則用一套班子、一個供應鏈,真正把區域“購買強度”做起來。


(以下內容根據王衛口述整理)


盈利


生鮮傳奇活在未來,那是五年前說的,未來已經來了。


大概四年前,第一次接受資本投資的時候,我說:給我五年時間。200家以內的生鮮傳奇毫無價值。


如果想做一個“超級生意”,如果真的想讓生鮮業態“跑通”,需要大量的試錯,甚至為未來佈局。


這一下過去快五年了,生鮮傳奇今年也是藉著疫情的因素,瓜熟蒂落。生鮮傳奇的模型基本是跑通了,整體已經進入盈利的渠道。


通過5年多的不斷試錯,不斷地重新理解生鮮,不斷的重新定義生鮮,我們對生鮮未來的發展,有了初步的想法,和更加的堅定。


首先,生鮮雖然是非常熱的賽道,包括最近似乎又開始熱起來了,各個巨頭都進來了,而且一張嘴就是“先燒10億美金看看”,實在是嚇死寶寶了。


在兩年前,生鮮傳奇的模型基本就算成立了。但為什麼遲遲不能瓜熟蒂落?


很重要的是各種熱錢的投入,泥沙俱下,在一個瘋狂燒錢的業態裡面,正確的方法看不出來,急功近利的做法會更加受到賞識。


合肥市場在3年的時間內“燒”了20億。實際上,現在也就剩下三四百家店。有一半多的店,還不算賺錢。


整個中國生鮮市場,這幾年燒了幾百億是有的。


很多人盲目地認為,生鮮市場是可以用“燒錢”燒出來的。但實際上,一定是有多少錢,都會被燒掉。


做生鮮小店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很多問題。有的同志說:這是“填坑之戰”。客觀說,如果你都發現是坑,你還進去,那你也太笨了。


生鮮不是那麼簡單,生鮮是個爬山的過程——我們爬過一座山,看山在這裡,登上去了,發現前面還有山,還有高峰。我們還要下到谷底,再爬上去。最難的是山在門口。你不知道山會有什麼。


在中國生鮮領域,生鮮傳奇嘗試了五年。往前推,生鮮在中國小店業態領域已經嘗試了接近十年。就是在合肥市場,誼品生鮮也比我們起步的早。


中國有非常多的優秀的生鮮企業在嘗試,包括京東前置倉,大家都在實驗生鮮業態。但是不得不說,到今天為止,生鮮依然沒有成熟模型。依然沒有任何一個模型說今天自己跑通了。那如果盲目地認為,多開拓市場就是成功了,我相信將來一定跑得多快、輸得多迅速。


音障效應


問題在什麼地方?我們發現,生鮮在運營過程中,出現了“音障效應”。


我在研究這件事情:二戰之前,飛機越飛越快。到二戰期間,飛機因為技術的迭代以後,迅速接近聲音的速度。大家突然發現一個問題,飛機越接近聲音的速度,就變得越不可能超越。所有的技術都前進了,飛機一旦接近音速就開始失速。


今天我們發現,生鮮也是這個問題——以前生鮮規模都很小,大家很粗糙,發展得也不夠快,大家還有錢賺,而且做起來還有很多道理可以講。


當生鮮突然達到一定規模,發展足夠快,技術足夠先進的時候,突然發現生鮮不賺錢了,或者說“衝不過去了”,突然迅速失速。


去年下半年,生鮮行業出現了一波倒閉潮。如果不是因為今年的疫情,很多生鮮企業可能倒了。他們倒下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音障之下的失速。


早年為了解決飛機不掉下去的問題,傳統的做法是採取做更堅硬的飛機,甚至訓練飛行員,就好比我們今天燒更多的錢,用對員工的激勵,靠人性,做突破。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生鮮遇到了什麼問題呢?五年下來,我們發現和總結有五個問題。大部分企業在做生鮮的時候,逃避了這些問題,甚至很大的企業對這些問題也是逃避的。


如果把門店開到很多城市,就沒有在一個區域形成規模,甚至把管理的難點轉嫁依賴員工的積極性,那是不可能做大的。


所以,第一個問題是店長悖論——能薪級差。


生鮮店想一個月幾千塊錢,招到一個懂生鮮、懂肉、會管理、會外部協調的年輕人,這是一個偽命題。


今天很多企業採用其他的方法,比如加盟、合夥人等等,那是真正對門店進行管理了嗎?無非是一個鬆散的組織,不大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連鎖店。特別是當你做大的時候,這是一個問題。所以,第一個認知是要通過標準化,使門店對人員減少依賴。


第二是物流的悖論——空間時差。


為什麼說物流悖論?


在幾家門店的時候,很簡單,拉個卡車到批發市場採購;到門店有幾十家、上百家的時候,如果沒有有效的物流體系和高效的物流運作,本身就是一個災難。


生鮮傳奇每天有300噸的吞吐。這是什麼概念?就是有50輛大卡車、150輛5噸的小卡車,5個小時之內,讓他進來和轉運出去。


生鮮傳奇5年中搬了4次倉庫,其中一次搬倉庫是被交警趕走的。前面一個倉庫,整個一條馬路被我們的物流車輛堵死。


我們就發現,生鮮很難做大,因為車輛調度就調度不過來。


可以想想,200輛車,需要多大的停車場?如果不在供應鏈全面打通,不提高整個物流的效率,這個事情過不去。


第三是規模悖論——規模不經濟。


很多人說:生鮮規模大了,可以壓供應商的錢,壓農民的錢,生鮮店就可以賺錢了。真的嗎?我可以說,這樣的人根本沒有做大過。


原來,生鮮傳奇整個公司一天就賣5000斤白菜,一個村子一天可以收一萬斤白菜,那我可以等等,前面沒有人收,我就壓壓價;有人收,我就趕緊搶。現在我一天要兩萬、三萬斤白菜,可能三個村子都不夠,我都擔心被別人搶了,我就只能提高價格以鎖定。


你會發現,當你做大的時候,所謂的規模效應並沒有如期而至。


第四是忠誠悖論——促之即來,停之即去。


很多企業總認為生鮮打折就可以吸引顧客。我告訴你們,生鮮打折是最大的錯誤,因為消費者本身購買生鮮就毫不忠誠。


生鮮因為品級不同,保鮮程度不同,價格的表現形式是很不同的。比如一段時間白菜進價4塊,你打折說賣3.8塊。下個月這個白菜就跌到1.8塊了,或者0.8塊了,你說以前的這個價格有用嗎?也沒有用,那只有長期燒錢。因為你不是唯一存在的,總有人不斷做促銷。而消費者是促之即來,停之即去。通過低價,不能形成真正的終極壁壘。


第五、損耗悖論——容錯池不夠。


做生鮮小店的時候,我們發現毛利的波動超出尋常。我們也做大賣場,如果大賣場兩個月毛利相差一個點,我們就開會,會查到底出了什麼大事情。然後發現,生鮮小店上個月20個點,這個月就是10個點。仔細研究這個事情,最早我們認為是店長不行,我們加強培訓,加強激勵,後來發現有用但不關鍵。


我們認為是技術不夠,就開發了一套軟件。客觀講,這套軟件很好,合作單位很牛,完全達到了我的設計要求——我要求實現單店所有商品的庫存實時管控和預警。這套軟件跑通以後,我們發現只證明了一個問題——生鮮小店的生鮮銷售毫無規律可循。靠訓練員工和系統訂貨都是自我安慰。


為什麼大賣場沒有這樣的問題?


很簡單,比如一個小店有600個單品,為了保證基本的容錯,每個商品準備5個,就是3000個小單品。小店一般就1000多客流,所以總會有不夠賣和剩多的。如果這樣的小店只有六七百的單品,可能他連基本備貨也賣不完。但,不備貨充足,就會失去消費者。


大賣場是什麼概念?同樣備500種商品,每種商品10樣,大賣場的來客數一般是4000,這個備貨可以週轉4次。


我自己發明了一個詞,就是說生鮮小店最大的問題是本質上商品的容錯池不夠。


所以,生鮮小店的問題都很明顯,不解決,僅僅依靠規模擴張,靠對人員激勵等等,是沒有什麼真正價值的。


盲目的舊地圖永遠找不到新大陸,盲目的絕對銷售額和SKU沒有意義。


有說,生鮮店加SKU就可以加客單價,但是邊際成本出來了。


發動機


真正解決音障問題的不是蒙皮和飛行員素質,還是更好的發動機。噴氣發動機發明以後,輕易的超越音障。


那麼,什麼是新的生鮮的發動機呢?


以下九點非常重要。


第一是信息化突破管理瓶頸;第二是自動化消化人力成本;第三是智能化抵消培訓強度;第四是基地化提升物流效率;第五、製造化鑄就商品能力;第六、聯盟化共享價差紅利;第七、電商化贏得消費強度;第八、品牌化挖深商品護城河;第九、密度化克服損耗陷阱。


一一來說。


聯盟化共享差價紅利:我們認為,規模沒有效益,規模採購未必有效益。


中國的生鮮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叫做“地區價格差”。比如,在合肥去年香菇批發價是7.5元/斤,河南是3.5元/斤,按道理我應該去河南採購香菇。但是生鮮傳奇一天只賣1噸的香菇,我要開5噸的卡車,運費是6000元,如果拉5噸回來,就是4塊多每斤。如果只拉1噸多,運費2塊多,就不如不去河南採購。也不能卡車拉回來消耗不掉,所以乾脆不做。但是如果你在一個區域的銷售規模突破30億,你就可以達到一卡車的量。30億的規模就可以進行差價採購。


這就需要聯盟。在生鮮傳奇背後有兩個聯盟,一個是螞蟻商聯,一個是九州商聯。


電商化贏得消費強度:生鮮傳奇很早就成立了商務電子部,對線上的很多模式都做了研究,但一直沒有發力。我一直認為我們的電商曾經是個半成品。今年,生鮮傳奇升級了電商部門——電商已經不再是一個部門,變成一個公司了。“備胎”轉正了。


品牌化挖深商品護城河:我們今天想過嗎?我們到底為這個社會做出了什麼貢獻?我們為行業貢獻了什麼?自己的護城河在什麼地方?


僅僅拼價格,僅僅開了更多的網點,永遠有人跟你拼價格,如果比錢的話,這些事情都沒有什麼多多,沒有什麼天貓,沃爾瑪就把這個事情解決了。


這個邏輯是不對的。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護城河在什麼地方。


生鮮零售的護城河在自有品牌。用自有品牌可以打造商品的護城河。生鮮傳奇的自有品牌商品目前已經達到一半,生鮮100%是自有品牌。


一開始做一定是笑話,堅持下來就沒有人敢把你當笑話看,堅持下來就是神話。自己主導商品,可以保證自己商品的安全。


生鮮傳奇的自有品牌商品已經做了5年了,我想盡一切方法讓商品更安全、更有特點。最近在做的一件事情,是所有的商品全批次、全產品檢測,保證100%安全。我們算了一下,光試劑就要200多萬元,但我們認為值得。做自有品牌,沒有基地,沒有對基地的指導是不行的。


去年,生鮮傳奇設立了一個部門,請了農學院的研究生,專門跑基地幹這個活。最近生鮮傳奇在升級所有的自有品牌,走國潮風格,正在實現所有畫面的原創,所有的字體原創。我們判斷,未來“國潮系列”會賣得越來越好,因為民族情結會越來越強。


密度化克服損耗陷阱:生鮮小店的損耗怎麼辦?生鮮傳奇的做法是10家小店共享庫存,把前置倉概念升級為中心倉。


製造化鑄就商品能力:我那天在深圳機場看到這句話,很感動:但凡人能想象之事,必有人能將其實現。


做企業一定要著眼未來,著眼未來是為了實現未來,而不是為了空想未來。生鮮傳奇也從來不在未來活著,一定要活在當下。活下去是最關鍵的。我們經常講,小範圍試錯、大範圍準備。


生鮮傳奇正在由一家標準化的管理型零售,向高科技的製造型零售轉變。


我們做了什麼事情?


第一,開發了自己的軟件系統——哪吒系統。生鮮零售行業特別痛苦,高層要求極度智商,但基層員工學歷很低。


生鮮店今天的管理水準沒有超過菜場老太太。我們開發了很多軟件,請了很多所謂的高手團隊合作,包括也看了這個行業很多要做賦能的技術——大數據賦能、小數據賦能等等,最後發現都是“扯淡的”,都沒有一個菜場老太太的感覺好。


甚至我們要調用一個後臺系統的數據,就看電腦在轉,轉半天沒掉進去,找軟件公司,對方說你服務器不夠大,要用雲服務器。我們公司現在雲服務器的錢一個月十幾萬。我們組建了一個團隊,就在上海,按照我的要求開發最簡單的軟件。


第一個是手機化,第二是去管理層,第三是中臺。


我們要把自己做成一箇中臺系統,和所有的軟件公司合作起來。


信息化突破管理瓶頸:生鮮傳奇現在的要貨系統就很簡單了。直接給一個網站,電商給一個自動訂單,上面寫清楚,昨天賣了多少個,前天賣了多少個,平均這一個星期賣了多少個,給你一個建議訂單,加減就可以,上下有一個閥值,不能亂動,要貨的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這個小組叫做生鮮傳奇科技樹小組。最近我想明白了,天下兄弟是一家,無論是什麼地方,只要為我所用,未必到合肥上班,什麼人都要。


基地化提升物流效率:生鮮傳奇有基地化的供應鏈系統。行業都在說做基地,大部分是騙子,根本沒有搞清楚基地是怎麼回事兒。找農民把菜買回來就是基地嗎?基地是一定要有商品,要有標準。


最近一個自豪的事情,是摺疊框的重複使用,還有轉運效率的提升,生鮮傳奇的包裝都是前置的,按照我的要求整理,轉運效率非常高,生鮮傳奇的毛利迅速提高,我們已經接近25個點,而且價格很低。


我們從來不靠加價,還在降價,就在這個事情就拿了3個點。生鮮傳奇已經實現了60%的基地裝框,不僅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效益。


自動化消化人力成本:其實生鮮傳奇今年已經正式投產了自己的加工中心,以前也有。我們在全世界買買買,買全世界最好的機器。這個路其實很困難,我們已經實現了生鮮100%的包裝標準化。


現在還有很多胡扯,說生鮮不能標準化。那是你不能標準化,世界上生鮮早就標準化了。


做“強度”


生鮮傳奇用5年的時間,完成了最初的夢想。未來要實現生鮮的標準化。就跟6年前,我說:大賣場快不行了,沒人信我。現在黃董(大潤發中國區主席黃明端)也說他不開大賣場了。


我們後來發現:生鮮沒有什麼全國模型,更沒有什麼規模模型,生鮮只有城市模型。


每個城市都不同,每個城市有足夠的強度,一個城市就可以做上百億,甚至幾百億,還不夠嗎?如果一個城市有上百億,就可以在另外一個城市做到上百億;如果一個城市不能做到極致,你的陣地也會被別人攻陷。


大家一直講“消費佔有”,這個數據在現在應該結束了,毫無價值。我們調查發現,消費者每個月會平均在五個場所買生鮮,最多一個消費者會在16個場所買生鮮。消費者的購物過程是衝動的、多元的,和隨機的,沒有所謂的忠誠。他就是換著玩,換著買,就開心。


所以,社區生鮮必須在前端用更多的銷售形式滿足消費者的變化。後端則用一套班子、一個供應鏈,真正把“強度”做起來。


“強度”是單店營業的核心。比如小區只有3000戶家庭,有多少人買菜,是線上還是線下,還是拼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都歸你。


生鮮傳奇從來不是最早的,我們現在正在“收網”——多業態組合的區域全渠道戰略,非常有用。現在也是大中小店一起開,線上線下一起幹。不是光做GMV,也不是光靠銷售佔比,是看這個區域的購買強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