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兩句話,藏著一樁殘忍的滅門血案,原因細思恐極

大家常常在說,多讀書能夠博古通今,明白事理,發現問題,找到感悟。的確,讀書的好處多的數不過來,很多社會上出色的精英們都是知識比較豐富的人。讀書不僅僅是去看一些有趣的小說打發時間,也不僅是看些奇聞怪傳增長見識,還應該多看看史書。通過史書,咱們能夠從歷史故事裡吸取經驗,找到一些人生感悟,發現些許處世之道。

《史記》中的兩句話,藏著一樁殘忍的滅門血案,原因細思恐極

當然,看過史書的人就知道,從裡面咱們不僅能夠看到一些思想感悟,還能瞭解一些讓人被人刻意隱藏的殘忍故事。就比如《史記外戚世家》裡面記載的簡短兩句話,就隱藏了一樁血案。這裡面描述的語句翻譯出來就是說:代王在坐穩皇位之前,代皇后連同她生下的四個嫡子都不幸病死了。這這樣的短短兩句話,看起來似乎是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但是大家細細思考一下,就會覺得有點不對勁了。

《史記》中的兩句話,藏著一樁殘忍的滅門血案,原因細思恐極

古代的醫療的確是比較的落後,很多小病在當時看來都算是治癒可能性很低的大病,生病後因醫療不給力而救治不回來的情況很多。但是,像這種皇后和四個嫡子同時病逝的可能性也太低了。而且,古代相當看重嫡子的地位,嫡子會受到很高待遇,在良好的照顧之下,他們同時病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俗話說,不可能出現的巧合就是陰謀的必然結果,這些人同時病逝的巧合結果背後,顯然是隱藏了一個大陰謀。

《史記》中的兩句話,藏著一樁殘忍的滅門血案,原因細思恐極

那麼,這個陰謀的背後主使者最有可能是誰呢?大家集體將目光集中在了竇漪房的身上。這是從殺人動機上面考慮的,殺掉了皇后和四位嫡子以後,獲得最多利益的便是竇漪房了。皇后一死,母儀天下的位置就騰了出來,她便趁機上位,成為了漢文帝的正宮皇后。而她的兒子也理所當然的榮升為了嫡子,被封為了太子。權力總是能夠蠱惑人心,代皇后和四位嫡子擋了竇漪房的奪權之路,最後會被她除掉也是很正常的事。再者來說,竇漪房身處於後宮之中,她想要對皇后和皇子下手都比較的容易,所以她是兇手的可能性是最高的。

《史記》中的兩句話,藏著一樁殘忍的滅門血案,原因細思恐極

竇漪房能從那麼身份低微的位置上爬到皇后這麼高貴的位置上,可見她的心計和手段都超乎尋常人。而且她擁有著很強的掌控心,不管是對丈夫還是對兒子,她都不喜歡對方和她的想法相背而馳。這樣一個喜歡權利,又不喜歡任何事情脫離她掌控的女人,她當然敢做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因此,兇手是竇漪房的可能性最大。

《史記》中的兩句話,藏著一樁殘忍的滅門血案,原因細思恐極

但也有人覺得,這件事情除了有竇漪房的手筆以外,漢文帝也在背後推波助瀾。理由一,當時漢文帝對竇漪房痴迷至深,對她寵愛不已。當愛迷住一個人的眼睛時,他的確有可能做出這樣瘋狂的舉動。理由二,皇后和嫡子通通歸天這麼離奇的事情,漢文帝居然沒有懷疑,沒有派人查找真相,可見他是心知肚明,不需要多此一舉找兇手。理由三,對於這件事情,司馬遷在描寫之時也是隻用兩句話帶過,可見他對此事相當避諱,不願意過多描述。當然,有可能不是他避諱,而是這件事情在記載中的描寫就相當的少,以至於他想要描寫,又不敢做過多的猜測。但不管是什麼原因,看得出來這件事情上位者們不希望有人過多追究。

《史記》中的兩句話,藏著一樁殘忍的滅門血案,原因細思恐極

綜上這三點理由,的確說得通。但我個人覺得,這件事的背後主使者是漢文帝的可能性並不大。其一,虎毒不食子。就算這幾個孩子多麼不被漢文帝喜歡,他也不可能希望這幾個孩子死掉。其二,漢文帝就算真的不想要這幾位嫡子繼任太子之位,他也有的是方法冷落他們,不需要選擇殺掉他們這樣的極端方法。其三,皇后和嫡子若是都去世了,這對漢文帝的名聲也會有影響,世人會覺得他很毒殘忍,並不堪為千古明君。所以我覺得,殺他們的人裡面並沒有漢文帝,他並不算是直接兇手,但他卻算是殺人幫兇。

《史記》中的兩句話,藏著一樁殘忍的滅門血案,原因細思恐極

因為竇漪房沒有這麼大的本事殺掉了皇后和皇子以後將所有痕跡都抹掉。漢文帝的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死,但很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那時候的形勢由不得他做選擇。當年他登上帝位,位子都還沒有坐穩,朝堂裡就有人跳出來要求立太子。漢文帝當然知道這是諸位大臣在故意為難他,要讓他下決心將這些孩子驅逐於權力中心。可即使知道,他也無法做反抗。於是只能私底下想辦法怎樣解決這些孩子們。

《史記》中的兩句話,藏著一樁殘忍的滅門血案,原因細思恐極

他的辦法還沒有想出來,竇漪房就已經聯合大臣們裡外因外合對著四位嫡子下手,等漢文帝發現時都已經遲了。事情已經發生,漢文帝不管心中多麼悲痛,也只能先將這件事情壓下去。畢竟這件慘事牽連了他心愛的竇漪房,同時又涉及了朝堂權力,就算他心中千萬個不甘心,為了穩定局勢,他也會選擇妥協。事後有這位皇帝兜著,文武百官們又願意當睜眼瞎,不去深究這件事,史書上面自然也就不敢對這件事情多做揣測,只能含含糊糊的描述這件事。

《史記》中的兩句話,藏著一樁殘忍的滅門血案,原因細思恐極

一件慘絕人寰的殺人案件就這樣被寥寥幾筆帶過,如果大家沒有細思裡面的問題的話,這樣的案子也就永遠不會有人提及,他們的冤屈也就不會有人瞭解。可事情已經過了這麼久,現如今,就算大家知道竇漪房的心狠手辣,瞭解漢文帝的薄情寡義,可這又有什麼意義呢?這些人物早已經作古,前程往事也隨著他們的死亡而煙消雲散。現在大家提起這些事,也最多是感嘆一番,替他們覺得可憐可悲罷了。其實在史書的背後,還隱藏著不少這樣的驚天冤案。因為這些案件牽扯出了權貴人物,案子背後隱藏的冤屈也就只能被淹沒,沒有人會去細細深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