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衰退,已成定局?

昨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了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表示世界經濟增長正在遭遇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打擊。


預計2020年全球GDP增長將萎縮3%,這是大蕭條以來,全球第一次面臨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同時進入衰退。


IMF強調,本次全球面臨的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經濟後果,嚴重程度顯著高於2008-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2009年全球GDP增長為-0.1%。


恆大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說道,我們現在面臨的情況類似於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疊加。


經濟衰退,已成定局?


相比官方發聲,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終身教授金刻羽則比較直接和更加悲觀:


“我們面臨的有可能是經濟大蕭條,而不是經濟衰退,是1931年的情況,而不是2009年的情況。


危機和蕭條區別很大,一個是crisis,一個是depression。


一個是喪失GDP的5%,一個是喪失GDP的50%,蕭條和危機是不一樣的,我覺得嚴重程度可能是2008年的10倍左右。


經濟衰退,已成定局?


面對疫情肆虐以及經濟衰退,各個機構及組織,不論哪個領域,基本都不約而同的給出了類似的建議:


我們應該加強合作,共克時艱,採取準確、有針對性的措施。


但事實呢?


國外政客以及主流媒體,為了自身利益,直接甩鍋,大打嘴炮,一口一個“中國病毒”,彷彿一切都是中國的錯。


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不久前表示,一種可能吸引美國企業從中國迴流的政策是,將回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


用人話說就是,美國政府支持企業撤離中國的“動遷”費用。


無獨有偶,日本在最近推出的108萬億日元的經濟救助計劃中,也有一項“改革供應鏈”的類目:


將支出2435億日元用於“資助日本製造商將生產線撤出中國”。


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三大經濟體都支持本國企業撤離中國,這會加速經濟衰退而引發新一輪經濟危機嗎?


除了把槍口對準中國,歐美國家內部之間,大概也因為”病毒上腦“開啟了”狗咬狗“的活動。


隨著新冠疫情在境外的不斷加劇,歐美感染人數持續攀升,各國都在尋找可行的防疫措施。


近日,瑞士在國際採購的防疫物資頻遭截留,先是被德國截下了口罩和手套,又讓意大利扣下了消毒水。


這樣的截留物資事件也引發了歐洲國家之間不斷的外交糾紛。


歐洲是國與國打,美帝則是州與州鬧。


新冠病毒肆虐下,全美各州疫情嚴重程度不同,所缺醫療物資也不一樣。


對此,金毛大統領雖然嘴上說各州要“各自為戰”,且要“懂得感恩”。


但實際上聯邦層面已經動用名為“國家戰略儲備”的醫療物資庫,由此向各州發放醫療資源。


然而“僧多粥少”,資源就分配成了一個棘手的大問題。


這個時候,金毛充分驗證了”男人的嘴,騙人的鬼“這個名言警句是不分國界,全球通用的。


經濟衰退,已成定局?


美帝有的州僅拿到所申請物資的10%;有的州領取的物資數卻高出其申請的數量。


至於這分配邏輯,雖然美國官方的解釋是要視各州疫情、人口等因素而定。


但《華盛頓郵報》4月1日指出,“州長和特朗普的私人關係”、以及“各州在競選中所處的地位”或許也是背後的關鍵。


換句話說,無數個鮮活的生命,不過是陰冷無情的政客們用來爭奪權力、拉取選票的工具。


各個國家的“騷操作”帶來的貿易衰退只是一方面,最可怕的是對信心的打擊。


在經歷了反覆”打臉“之後,你還能怎麼指望外貿專家說服領導國際貿易是可靠的?


那些工業能力不強的國家,很快就會成為病毒的炮灰。


而那些強勢國家也會在未來失去弱國的信任導致後續人力、資源供給的缺失。


從而陷入惡性循環,一切進入不可挽回的衰退。


經濟衰退,已成定局?


2008年,和今年相比,簡直是雲淡風輕的一年。


“經濟危機"這個詞,政府、學界甚至是向來喜歡熱鬧的媒體,都會謹慎使用的。


眾所周知,自從上世紀70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金本位和固定匯率宣告終結,現代金融體系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


很多公認的事實,比如銀行運行模式以及公司估值體系,其實在現實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酒中貴族貴州茅臺,一年不過小几百億的淨利潤,憑什麼就能擁有幾十倍的市盈率,然後搖身一變擁有1.5萬億的市值?


其之所以能夠存在並且順利運行,主要就是因為大家對於未來的信心以及良好的預期。


所以一旦公眾想法對”經濟危機“達成一致,那麼光是悲觀的情緒就足以造成一場金融海嘯。


即便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深度衝擊到了實體經濟,遍地都是關門的店鋪以及難以果腹的人們。


最終官方定性依舊沒有使用經濟危機這個詞。


但是最近,各國政府以及各大媒體,已經在頻繁使用這個詞了。


現實如此艱難,未來就會好嗎?


答案是,總會變好的,但是要多久?


套用馬雲爸爸的話就是,今天很困難,明天更困難,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


為什麼各國政府都對經濟問題如此看重?


讓我們信達雅一點的說,金錢是小,但是背後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和民生問題是大。


不說別的,光是今年的就業問題會讓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感到崩潰。


GDP這個詞,聽起來高大上,指的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常被公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運行狀況的最佳指標。


看起來離普通人遙遙無期,但其實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GDP增速陡降,意味著經濟將大幅下滑,所帶來的必定是大量人口面臨失業以及在職工作人員收入的猛烈下降。


如果政府面對危機的做法只是一味的“撒幣”,那麼還可能帶來物價飛漲的後果。


據國信證券最新研報推算,國內一個百分點的GDP增速可以創造超過200萬個就業崗位。


那麼對於預期今年GDP增速的下滑,很可能造成的結果就是國內超過千萬計的人們將面臨失業。


3月初,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對新冠病毒導致的失業人口數量進行了預估,認為全球可能會新增2500萬的失業人口,這是按照2019年全球1.88億失業人口基準推算的。


但是到了3月中旬的時候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警告,美國的失業率可能會飆升至20%,僅僅是美國,就會有大約3200萬人口失業。


光是美國一個國家預計的失業人口數量,就已經遠遠超過了聯合國的預期。


經濟衰退,已成定局?


近期資本市場大幅波動,不少人理解為全然是由於新冠疫情所造成的,等到疫情結束,一切就會回覆如初。


不少人拿2003年非典類比現在的新冠疫情,表示疫情反倒會帶來黃金坑的機會。


關於這一點,大家剛好可以拿最近的疫情可以拿去思考一下。


同樣的疾病,放在精神小夥的運動員的身上,稍作護理,可能過一段時間就可以自愈。


但是放在本身具有基礎疾病或者抵抗力較弱的老人身上,如果不做重視,很可能就直接把命要了。


毛主席在幾十年前就教育我們,內部矛盾才是引起事物變化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們一直向大家強調,新冠疫情只是導火索,歸根結底的原因是全球經濟自身缺乏亮點,增長乏力。


在今年1月份IMF的報告中,他們就已經指出世界經濟面對較大的下行壓力,而當時新冠疫情還沒有廣泛發酵。


去年下半年開始,美債收益率也已經出現多次倒掛,引發市場高度緊張。


只不過由於當時大家都沉浸在泡沫的狂歡中,股市微微一跌以示尊重後,便再度回到上行趨勢。


那麼為什麼債券收益率倒掛會引起市場的高度緊張呢?


通常來講,期限越長的債券應該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因為有時間成本的溢價。


就像大家去銀行存款,五年期比一年期要高,一樣的道理。


如果市場交易中,出現了短期限的債券收益率超過長期限的,則稱之為倒掛。


倒掛意味著,人們預期期限更長的債券反而會提供更低的收益率。


因為以後基礎利率可能下調,或者投資者會因為避險加大債券的配置從而導致債券價格上漲債券收益率下跌。


總之,收益率倒掛意味著投資者對經濟的未來不看好。


所以每次美債收益率倒掛,往往不是處於經濟危機之中就是意味著經濟危機即將到來。


除了去年底出現的美債收益率倒掛,上一次倒掛還是發生在2005年底,也就是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前兩年。


除了美債,為什麼向來以成熟投資者著稱的美股,能在剛剛過去的三月份把熔斷當成吃飯睡覺一樣習慣呢?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股在過去的十年長牛,其實並不具備太強的基本面支撐。


主要就是因為政府不斷放水印錢以及上市公司自掏腰包加槓桿買入自家公司股票所推升的牛市。


大部分公司的盈利水平其實並沒有提升,即使像沃爾瑪這樣的巨頭,其實近些年無論是收入還是利潤都沒有明顯提高,但是股價卻已經翻了很多倍了。


大家都說A股在2015年的上漲是”槓桿牛“,但是誰說美國的牛就不注水?


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北京金融街和上海陸家嘴人手一本紅寶書的作者,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Ray Dalio)在幾年前就提出:


“我們正在進入一場接近1930年代的大蕭條,歷史又一次重演了。”


他描述稱,從1929年至1932年出現了經濟衰退、兩位數的失業率等,為應對該情況,政府印了很多錢。


在其去年剛剛出版的新書《債務危機》中,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


在時代面前,每一個人都是渺小的。時代造就了人,造就了事,造就了企業,甚至造就了國家。


那麼時代又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一次次的債務週期。每一次大的經濟發展都伴隨著金融加槓桿。槓桿本身沒有好壞,他就如同一個加速器。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槓桿帶來的是發展加速度。在經濟發展下滑甚至衰退中,槓桿也帶來的災難加速爆發。


比如說我們的祖國中國,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時候,社會的槓桿很低,那時候經濟發展也很慢。


之後第一批企業家開始向銀行借款,通過借款來加速公司的發展。


只要收入增長超過融資成本,這種借款就是合理的。當融資成本已經把企業和經濟發展速度更高的時候,一場危機很可能就會來臨。


經濟衰退,已成定局?


達利歐提到,在化解債務危機、實現去槓桿的問題上有四種途徑:


1、財政緊縮;


2、債務違約/重組;


3、印錢刺激經濟;


4、財富再分配。


達利歐認為,債務危機得到完美化解的結果,就是“漂亮去槓桿”。


也就是在債務負擔下降的同時,經濟仍保持增長,而且通脹不出問題。


要實現這一點,就要權衡使用上述四種途徑,以實現通縮力量和通脹力量之間的平衡。


然而這一組合談何容易,理論上就有一定的缺陷,更別提真正實踐中會遇到的層層阻力和障礙。


所以,即使達利歐在幾年前的冬季達沃斯論壇期間就發表過言論:


“如果利率大幅上行,那麼未來18個月債市會出現熊市,經濟下行週期很可能會在此後的12個月出現,也就是未來2~3年,這也是下一次總統大選的時點。”


但橋水在今年股市的暴跌中,還是一度由於業績不佳遭遇天量贖回而面對流動性危機。


看來,大佬也依舊面對“知易行難”的困境。


經濟衰退,已成定局?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當所有人對未來經濟充滿信心的時候,正是泡沫即將破裂的前夕。


貪婪讓人看不到週期,自欺欺人的相信虛假繁榮。


但是,迄今為止,在市場的至暗時刻,中國一直是一座希望的燈塔。


經濟衰退,已成定局?


不僅疫情控制的好,我們股市的表現也明顯強於全球市場。


有些人將中國市場的相對強勢歸因於其相對於全球其它國家較低的估值和槓桿率。


這固然沒錯,但是這跟我們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嚴格抗疫的結果也不關係。


在疫情初期我們非常被動的時候,個別國家的媒體曾經惡意嘲諷、侮辱中國。


等到自己真的惹火上身的時候,他們才發現我們當初是完成了多麼艱難的壯舉,以及中國對於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轉是多麼重要。


中國口罩的年產量佔世界的一半,呼吸機產能佔全球1/5。


更別提中國其他方方面面的產能對於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


可是,如今,外部環境在正在起變化,就像經濟衰退一樣,這種微妙的變化也並非這次疫情爆發後才啟動的,而是疫情爆發後加劇了世界的割裂程度。


美國奉行“美國優先”的孤立主義政策,


歐洲出現了英國脫歐的黑天鵝,


這次疫情期間歐洲各國的互相打劫,也讓歐洲的團結看起來像一個笑話。


經濟衰退,已成定局?


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割裂,但是沒有哪個國家能從一個撕裂的世界中受益。


就像清朝末期的閉關鎖國,一切可笑的行為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


市場總是高估了短期的波動和低估了長期的趨勢。


自身不依靠改革來解決問題,光想著遏制打壓別人發展來提升自己,反覆無常、不守信用、自欺欺人終究是要付出代價的。


世界的明天,終將屬於不斷銳意進取、遵守信用、平等互利追求合作共贏的國家。


民心所向,天地同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