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莊鎮木頭窩村系列(二)受薊運河水養育的村

說起木頭窩,繞不開寧河的母親河——"薊運河",薊運河是海河流域北系的主要河流之一,遼代和元明運糧繁忙,曾因此而稱為“運糧河”。“九河十八彎,七十二沽八十二窩”是木頭窩人嘴裡的老詞兒,意為薊運河水在廣袤的平原九曲迴環,地形複雜,彎多岔多,但也滋養著沿河傍生的眾多村落。早在五代年間,薊運河沿岸就出現了“萬灶沿河而居,千帆順水逐波”的盛況。古語說:“有福的生在河兩岸”,即指薊運河物產豐富,不僅有“銀魚紫蟹蘆葦草”,而且為水稻的種植也提供著便利。可以說,薊運河得天獨厚的資源養育了木頭窩的先民。

廉莊鎮木頭窩村系列(二)受薊運河水養育的村

木頭窩村依水而生,自然少不了的橋樑和渡口。《廉莊鄉史》中記載,在古《寧河縣誌》和《寧河圖說》有概括記述和描繪。穿越廉莊鄉(現已稱廉莊鎮)境內有一條天津通山海關的大道,古代也稱“御道”,各地設有皇家管理的“驛站”和護路的“更房”,由官家管理的叫“御道”,相當於今天的國道。在木頭窩村也有一條“御道”的支線穿梭而過,一條蘆臺通達縣城北連寶坻的道路,1921年齊燮元當督軍時,捐修了這條大路,史稱“垤(dié)道”。在適中之地,現木頭窩村路口的路西,原有五間房地名,是齊家看守這條路設立的“更鋪”。

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期間,為實施“以戰養戰”的戰略,押送4300名高麗人(今朝鮮人),利用薊運河兩岸的良田沃土(廉莊鎮河套四村大片土地),開墾種植水稻,建立臭名昭著的“高麗圈”。抗戰勝利後共產黨接收“高麗圈”時,國民黨重兵佔據蘆臺,遣送高麗人回國,薊運河是天然屏障,只有從木頭窩渡口過河才能到達冀東豐南一帶的解放區。4300名高麗人便是從木頭窩渡口離開。

廉莊鎮木頭窩村系列(二)受薊運河水養育的村

始建於1938年,位於木頭窩村南,原為“高麗圈”農場第一揚水站,為單一灌溉揚水站

木頭窩村正是因為依偎在薊運河畔,才得以發展,才使得世世代代的木頭窩村村民生活的無憂無慮、怡然自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