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回家,怎麼辦?錯誤教育毀孩子一生!

i貝兒心語:很多人小時候都曾經羨慕別人孩子的玩具,甚至還偷偷將別人的玩具藏了起來帶回家。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的你,如何處理將考驗你帶娃的真實力!

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回家,怎麼辦?錯誤教育毀孩子一生!

週末,領女兒去商場兒童遊樂城,其中有一個是區域是兒童水晶DIY,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亮晶晶的水晶粒,女兒超級喜歡。一直玩到很晚才回家。

晚上,吃完晚飯,女兒自己在客廳玩。“爸爸,你看,我串的項鍊多漂亮."

女兒拿著一串水晶項鍊興奮地跑到我跟前。

水晶項鍊?我一看看孩子那興奮的眼神,就明白了。

如何處理?我看看孩子興奮的樣子,沒忍心打斷她。

等她說完,我表揚說"寶貝,真棒,串的多漂亮啊,你看看,亮晶晶的。“

下面是智鬥環節

一、用平靜的疑問替代指責。

”不過,這個水晶粒是哪來的呢?我們家裡沒有這個啊?寶貝,你是從哪拿的?“

女兒一看我這樣問,突然在我懷裡不吱聲了。眼睛只盯著水晶粒。

(這時,孩子已經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了,但是沒有勇氣承認)

二、當孩子意識到錯時,給他一個臺階。

“是不是寶貝你下午在遊樂場玩的時候,在哪裡拿的忘記放回去啊”

(給孩子一個臺階)

女兒聽到這話,使勁的點點頭,"我玩完後口袋裡的忘記放回去。”

(孩子順坡下驢)

三、讓孩子自己提出改正錯誤的方法

“哦,是這樣啊!那怎麼辦呢?爸爸以前說過什麼,還記的嗎?”(語氣和藹)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公共場合的東西,也不能拿回來"

“對呀!寶貝真棒!還記得爸爸的話呢!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給那邊的阿姨送過去!爸爸,你和我一起去,好嗎?”

第二天,我陪著女兒直奔遊樂場----------

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回家,怎麼辦?錯誤教育毀孩子一生!

在整個事情的處理過程中,我沒有嚴歷指責,而是逐步指導孩子,讓她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在此過程中強化了三個問題:

1. 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一定不可以據為己有;

2. 公共場合什麼樣的東西可以拿回來(做好的手工),而什麼樣的東西是絕對不可以拿回來的;

3. 全過程中,沒有用“偷”這樣的字眼,也沒有強化這個概念,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想拿回來,本身是個很自然的現象,因為孩子對東西的屬性還沒有太明確的概念,因此我們家長應該瞭解寶寶是處於哪個年齡段。

因為每個年齡段,寶寶有不同的"物權"觀念。

那麼,每個年齡段的寶寶的物權意識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父母該如何應對呢?

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回家,怎麼辦?錯誤教育毀孩子一生!

0~1歲 我的東西誰都可以玩

毛毛8個月了,一天阿姨帶著5歲哥哥來家裡玩,哥哥看到毛毛的足球,非常紳士地問:"我可以玩你的足球嗎?"媽媽連忙回答:"玩吧玩吧,毛毛還不知道護東西呢!"看哥哥把足球踢上踢下,毛毛也高興地手舞足蹈。

寶貝這個階段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身體,努力弄明白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動作是自己的。

至於身體之外的東西,寶寶暫時還顧不上,所以孩子的東西誰都可以玩。

儘管如此,孩子還是喜歡有同伴的環境,看到別人玩,他也會高興地大笑,他會明白"原來這個可以這樣玩"。

1~2歲 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小區裡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

1歲多的豆豆看到大哥哥玩的玩具車,拿著就走,嘴裡還喊著:"豆豆玩,豆豆玩!"

大哥哥連忙跑過來說:"這是我的!"拿走了玩具車,豆豆委屈地大哭起來,又試圖去拿,被奶奶抱開了。

這個年齡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也能區分出自己和別人的關係,

但是還分不清楚"你的""我的"的界限,在孩子的心裡,只要喜歡的東西,就可以伸手拿。

所以父母要多告訴孩子"這是哥哥的,不是豆豆的"。慢慢地,孩子就會建立起"你的""我的"的界限。

有時候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東西,內心會有些失望,甚至哭鬧,其實孩子失望的過程也是感受"你""我"的界限的過程。父母只需要安撫孩子,讓他接受這種小小的失望。

另外,要讓孩子明白"借用"的概念,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去別人家裡做客或者要玩別人東西前要先詢問,經過別人的允許才可以玩,而且玩完了要記得歸還並且致謝。

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回家,怎麼辦?錯誤教育毀孩子一生!

2~3歲 我的東西誰都不能玩

迪迪和媽媽都熱情好客,經常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

可最近不知道怎麼了,小朋友來了,不管玩什麼玩具,迪迪都會第一時間把玩具拿走,並大聲說:"這是我的!"去小區廣場玩也是,什麼玩具都看得緊緊的,不肯分享。爸爸媽媽擔心孩子這樣交不到朋友,很著急,告訴迪迪不可以如此"自私"。但迪迪仍然我行我素。

2歲以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因此想捍衛自己的權利,開始進入了"物權敏感期"。

對於孩子的這個特殊時期,想給父母以下幾點建議:

1、"物權期"是所有孩子都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可能有些孩子表現強烈些,而有些孩子表現溫和些。

父母對孩子的這一表現要採取尊重並接納的態度,要知道,這是讓孩子明白自己與自己的物品之間的關係的最好機會。

告訴孩子,他的衣服、玩具、圖書等都屬於孩子自己,自己要管理它們,並有權決定是否分享。

只有孩子擁有了物權安全感,才能獲得良好的自尊,也才能更好地分享,避免給孩子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

2、決定是否分享是孩子的權利

可以鼓勵和倡導孩子分享,也可以為孩子做出分享的榜樣,讓孩子感覺到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絕對不能強迫孩子,也不能給孩子提條件或者增加任何壓力,更不要為了成人之間的面子而替孩子做主把孩子的東西贈予別人。

3、有一些成人喜歡逗孩子,經常拿走孩子最心愛的玩具,看孩子大哭的反應,覺得"好玩",這其實會嚴重損害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不要顧及成人之間的面子,要堅決加以制止。

4、給孩子一個專門的櫃子或者抽屜,讓他存放自己心愛的物品,如果遇到小朋友來做客,可以提前跟孩子打好招呼,允許孩子把自己最心愛的玩具收起來。

5、如果孩子願意分享食物或者玩具,成人不要拒絕,要欣然接受並稍微誇張地告訴孩子,非常喜歡,或者很享受孩子的分享。

6、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相對於物權期表現強烈的孩子,其實表現不那麼強烈的孩子也需要引起父母的關注,避免孩子會產生"假意分享"。如果分享不是孩子內心的真實表達,而是希望討好大人,或者父母語氣中有強迫的意思,讓孩子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去假意分享,這會造成孩子對自己的東西沒有安全感,不能很好地度過這個階段,也會使得物權期有所延遲。

東東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媽媽一直要求東東分享,東東每次有小朋友到家裡來做客,都表現得很大方,可是慢慢地,媽媽發現了東東眼神裡的不情願,而且有時候小朋友來做客時,強行拿走東東的東西,東東也不敢反抗,很委屈的樣子。

媽媽及時洞察了這一點,幫助東東重新度過這個階段,不管誰到家裡來,玩東東的玩具,必須經過東東的同意,而且媽媽告訴東東,自己不想分享的東西,可以大聲地表達出來,這是屬於你自己的東西,你有權決定是否分享。媽媽尊重的態度和做法讓東東有了安全感,順利地度過了這個階段,接下來的分享都是很快樂而心甘情願的。

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回家,怎麼辦?錯誤教育毀孩子一生!

3~4歲 我的可以分享給你

毛毛、豆豆、悠悠、牛牛4個小朋友同住在一個小區裡。為了給孩子創設同伴分享的環境,這4個家庭經常一起出去遊玩,每次都多帶一些吃的、玩的讓孩子們互相分享,成人之間也經常分享一些用品,給孩子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剛開始的時候,豆豆並不太願意分享,這幾個家長也達成一致,絕不強迫孩子,同時每次還是很尊重地分享給豆豆,豆豆分享著朋友分的吃的、玩的,慢慢發生了改變,也喜歡分享了。

4~5歲 幼兒園的東西是我的

多多上幼兒園了,特別喜歡幼兒園的供角色扮演的小房子,因為在裡面可以表演做飯。

一次,多多正在玩的時候,另一個小朋友笑笑也跑過來想一起玩,多多見狀,一下把笑笑推出去,嘴裡說著:"這是我的。"老師首先安慰了笑笑,然後走到多多身邊,告訴多多:"多多,幼兒園的東西是大家的,小朋友們一起玩的,你們可以輪流玩,不可以推小朋友,好嗎?"多多點點頭。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獨佔幼兒園的玩具,會大聲斥責孩子,認為這是"自私"的行為。

現在的家長非常警惕孩子的自私,但是有時未免有些矯枉過正,給孩子貼上一些負面的標籤。

其實孩子物權意識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孩子理解"我們的""大家的"概念也需要一個過程,尤其是孩子剛入園的時候,家長和老師要多次重複告訴孩子"幼兒園的東西是大家的,大家都可以玩,但是玩的時候要有秩序,排好隊,輪流玩",漸漸地,孩子才會建立起"我們的""大家的"這樣的概念。

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回家,怎麼辦?錯誤教育毀孩子一生!

5~6歲 我的東西願意分享給需要的人

晶晶從幼兒園回到家就翻箱倒櫃地找東西,媽媽問她找什麼,她非常認真地告訴媽媽:"我們幼兒園有一個放閒置玩具和衣物的地方,我長大了,有很多不用的玩具和不穿的衣服,還有小時候看的圖畫書,我想分享給那些需要它們的人,讓衣服和玩具再次擁有新的主人。這樣它們就可以再次發揮作用了。"媽媽大力支持女兒的想法,和晶晶一起收拾小衣服、玩具、書籍等,把這些物品悄悄地放在幼兒園裡閒置物資的角落。晶晶覺得很開心。

5歲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識和社會性都在發展,分享也開始擴大到更大的範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做義工,或者多帶孩子去看一些需要幫助的人,相信孩子會非常樂意參與,並學會向他人伸出溫暖的手。

知道了孩子在物權意識上的發展規律,你一定不會再冤枉孩子,也不會輕易說孩子“偷東西、小氣、自私"了吧?

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回家,怎麼辦?錯誤教育毀孩子一生!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愛的分享,全在您揮指一動

如果親喜歡我們的內容就請動動小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微博

更多好文,請關注微信公眾號:i貝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