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帝国之战:一战中的高加索战场】1914战争

有人说一部欧洲近代史就是一部法国与哈布斯堡家族的争霸史,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十八十九世纪的近东史就是一部俄土争霸史(或者土鸡被殴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俄和奥斯曼这两大临近末日的帝国在高加索的群山峻岭中展开了最后的对决,为数百年的俄土战争画下句号。

自从1878年柏林和约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卡尔斯、巴统和阿尔达汉三大行省落入了帝俄之手。虽然奥斯曼帝国早已习惯了两百年来的屡战屡败丧城失地,但这却是第一次有土耳其人占多数的土地落入他国之手。对帝国而言,这处伤痛不啻于是阿尔萨斯-洛林之于法国。当然,单凭土军自己的力量,想打倒帝俄光复河山那自然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即使1908年上台的青年土耳其党人也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默默地等待机会。

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给了土耳其人他们想要的机会。俄军那庞大的“蒸汽压路机”尽数冲向了东普鲁士和加利西亚,高加索的部队也大部调走,留下来的的仅有高加索第一军和若干个旅的部队组成的高加索集团军。不过高加索山地险峻,看起来想要对付他们仍然显得不太容易。

出乎意料土耳其人的是,尽管兵力不算多,11月土耳其参战后,俄军仍然采取了进攻的态势。11月2日,G.E博格曼将军率领第1高加索军前出至阿拉斯河一线向驻守安纳托利亚东部的土耳第三集团军的阵地发起突袭。经过一个月的激战,土军死伤8000余人,而俄军亦付出了5000余人伤亡和1000余人冻死的代价,尽管损失较大但土军成功阻止了俄军的前进,迫使其退回了11月5日的战线。这个“较为理想的开局”让恩维尔帕夏看到了——或者说他自以为看到了——可乘之机。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以“埃迪尔内解放者”而著称的伊斯迈尔.恩维尔帕夏是一位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的青年土耳其党人。1908年革命后,青年土耳其党的一帮毛头小子掌握了帝国的重权,作为革命急先锋的伊斯迈尔.恩维尔少校历经意土战争和巴尔干战争立下了“赫赫武功”,年仅32岁就爬上了奥斯曼帝国战争大臣以及军队总司令(实际上是副总司令,但苏丹只是名义上的)的高位,跻身掌握实际权力的联合委员会三帕夏之列。

这样一个堪称土耳其版本的拿破仑、亚历山大的人物自然梦想在这场世界大战中大展宏图。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不顾高加索的冬季严寒对俄军来一场奇袭,如此必定出乎俄军预料,达成非同凡响的战果。在仔细考量后,恩维尔盯上了俄军后方的萨卡勒默什要塞。

【最后的帝国之战:一战中的高加索战场】1914战争

土军总司令伊斯迈尔.恩维尔帕夏

萨勒卡默什(sarikamish)位于俄军高加索铁路的末端,是边境地带俄军通往卡尔斯、第比利斯的后方的唯一通路,可以说是整个高加索边境地带俄军的“死穴”。一旦拿下萨勒卡默什,高加索俄军通往后方卡尔斯的道路将被切断,全军将落入土耳其人的掌中而覆灭。这将是一场比肩坦能堡战役的伟大胜利,奥斯曼帝国将重新光复三省,甚至整个高加索的穆斯林都可能起来箪食壶浆喜迎穆斯林王师。而他恩维尔,则将成为帝国百年来最伟大的征服者——这怎么能不令人心驰神往?12月6日,恩维尔同德军在土耳其的最高顾问利曼.冯.桑德斯上将在讨论战役计划时,就用中世纪式的浮夸语言谈到,他“将在击败俄国人后,挥师南下,越过阿富汗并征服印度”。

然而冬季的高加索可不是什么风水宝地,在这里,气温可低至-40°C,积雪可达2-3米深。海拔较低的地方,比如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部所在的帝国东部重镇埃尔祖鲁姆也有2000米,而山脊部分的海拔则在3000米以上,在严冬中几无植物覆盖,无法为部队提供任何掩护。

更糟糕的是,第三集团军的物资短缺非常严重:集团军司令部在向恩维尔递交的报告中提到,部队缺少1.7万件大衣、1.74 万双靴子、2.3 万条毛毯和1.3万个背包。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哈桑.伊泽特非常清楚这场战役面临的困难,力谏恩维尔无果后只能递交辞呈,并在12月19日走人。恩维尔干脆自己亲自指挥第三集团军,同时还让自己的亲信,36岁的哈菲兹.哈基担任侧翼的第十军的指挥官。

【最后的帝国之战:一战中的高加索战场】1914战争

土军进攻路线

尽管清楚这一切困难,恩维尔还是相信自己能取得成功。在战前演说中,他慷慨激昂地强调“胜利并不来自士兵的外表或装备,它来自一颗勇敢的心。”并要求他的部下铭记“真主与我们同在”,以大无畏的精神去“解救受俄国人残酷镇压的穆斯林兄弟”。

当然,从纸面上看土军的情况似乎算是不错。直面俄军的土耳其第三集团军下辖第九(17、28、29步兵师)、第十(30、31、32步兵师)、第十一(18、33、34)三个军,本身拥有11.86万名官兵、73挺机枪以及218门大炮,加上各路非正规的穆斯林志愿部队,总兵力多达15万人,颇有一副兵强马壮的架势。

他们所面对的俄军高加索集团军所部则由高加索第1军(下辖20和39步兵师,库班步兵旅以及第1高加索哥萨克骑兵师),土耳其斯坦第2军(第4、5土耳其斯坦旅以及跨高加索哥萨克骑兵旅)还有一些亚美尼亚人志愿营(这些人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导火索)组成,拥有约6.5万名官兵和256门大炮(除去不能携行的要塞炮,前线可能只有172门)。显然,俄军在兵力上居于下风。

指挥方面,土耳其人的最高指挥官自然是恩维尔帕夏。而俄军高加索集团军的总司令是I.I.沃龙佐夫将军,但此人还兼任了俄国高加索总督的行政职务,于是就把军权交给了副总司令A.Z.梅什拉耶夫斯基以及N.N.尤登尼奇(此公后来在俄国内战中以红军的劲敌而闻名),而高加索集团军前出至土耳其境内的部队集群(以第1高加索军为主)指挥官则是G.E.博格曼。

【最后的帝国之战:一战中的高加索战场】1914战争

战前土军实力

12月22日,第三集团军开始了行动。按照计划,第十一军将从南线迂回,将俄军高加索集团军的主力牵制在阿拉斯河一线,第十军将从北面占领阿尔达汉并切断萨卡勒默什的铁路,接着会同中路的第九军一起攻下萨卡勒默什,最终把高加索第一军聚而歼之。这是一个非常有坦能堡风格的天才方案,但成功则需要同样天才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事后证明,恩维尔并非个中翘楚。

为了保证“奇袭”的效果,恩维尔下令部队不得携带燃料、帐篷和被褥,连食物也只能带配给的一半,寄希望于在沿途的村舍以及敌人的据点中获取补给。在高加索严冬的风雪中,他们只带着扁面包,穿着轻薄的军服,顶风冒雪地在山脊上艰难前行。

土耳其人的状况极为悲惨,第九军的官兵回忆,行军途中,由于没带帐篷,他们夜间只能在积雪上围着火堆露营——而常有的情况是第二天起来发现冻得发紫的士兵尸体围着早已熄灭的火堆排成了一圈。尽管在这样的条件下,第九军仍然成功地在三天内强行军75公里,于12月25日当天抵达了萨卡勒默什城外的老城区(old sarikamish)。

第十军则按计划向北攻向奥尔图和阿达尔汉,在24日击溃了俄军伊斯托明所率领的第20步兵师一部,并且俘虏了750人和4门大炮,但得胜之后的哈菲兹.哈基竟然头脑发热地对这一小部俄军穷追猛打,而耽误了会师时间,以致于12月25日接到恩维尔的紧急命令后,哈菲兹不得不要求部队在一天之内折向东南行军30英里同恩维尔汇合。然而在第十军的行军路线上,横亘着高达3000米的安拉胡阿克巴山脉(Allahükbar),以及一场暴风雪,随后的19小时对土耳其人而言真是地狱一般的场景。

一位当时的幸存者这样描述士兵的艰苦:“我们攀爬得非常辛苦,精疲力竭,但仍秩序井然。等我们到了平原,迎面袭来一阵暴风雪,什么也看不清,根本无法帮助其他人,更别提开口说话了。整个部队立马乱了套。士兵们四处逃窜,为了寻找避风处就到处袭击烟囱还冒着烟的人家。长官们想尽了办法,但还是无法维持纪律。”甚至有些士兵冻得失去了理智,抓着雪往嘴里送。就这样,当第十军在26-27日夜间赶到时已经损失了超过1万人。

【最后的帝国之战:一战中的高加索战场】1914战争

冰天雪地中的土耳其军人

虽然土军的状况非常悲惨,但在俄军一侧看来土耳其人确实达到了突然性的效果。博格曼对土耳其人的行动一无所知,因此在12月24日发现土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俄军方面陷入了混乱之中。特别是梅什拉耶夫斯基,惊慌失措地下令摧毁一切仓库撤退,还不断发出自相矛盾的命令,让俄军上下无所适从。大批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人挤在卡尔斯和第比利斯的火车站里准备北逃,以躲避土耳其人传统的胜利之后的大屠杀。12月30日,第比利斯的高加索集团军司令部向俄军最高统帅部发电,宣称部队正在撤退中,要求紧急增援。俄军最高统帅尼古拉大公随即向英军驻俄军事专员紧急求助——这引发了后来令英国人刻骨铭心的加里波利登陆战。

然而, 第十一军的行动缺乏活力,未能将博格曼所部牵制在阿拉斯河一线,该部得以源源不断地撤往萨卡勒默什。另一方面,俄军指挥部也并非彻底陷入混乱——总参谋长N.N.尤登尼奇(此人后来在俄国内战中作为白军将领而闻名)并非萨姆索诺夫或者梅什拉耶夫斯基这样的无能之辈,他一面组织增援,一面接管了土耳其斯坦第2军,并令该部从北面对土耳其人的侧翼展开反击(由于梅什拉耶夫斯基的反对,这一反攻延宕到1月1日才开始)。

第九军于12月25日到达后,恩维尔在军事会议上顶着所有人的反对要求26日就发动进攻。然而尽管城内俄军只有库班旅所部的约4000人,疲乏至极的第九军还是无法取得多少进展,当天晚上到达的第十军状况更差,以至于恩维尔不得不下令推迟36小时进攻。

12月29日土军正式攻城之时,原本拥兵5万余人的两个军仅有1.8万名官兵能参加战斗,而俄军兵力已经增加到了七个团约1.4万人,血腥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土军第十七师等部冲入城内同俄国人拼刺刀,而俄军则以重机枪和城防炮回应。到了晚上,大股土军突进到城中心一带宣称胜利,却在第二天早晨被俄军39师第156团全部消灭——至此土耳其人实际上已经失败了。然而恩维尔并不甘心,仍然一再强令进攻,终于使得灾难不可挽回。

到这个时候,第三集团军实际上已经由猎人变成了猎物。1月1日俄军的反击正打在了土军的痛处上,土军不得不开始撤退。俄军随即稳下了心神开始反攻(尤登尼奇在1月6日全面接管了指挥权),在整个1月份对土耳其人展开了凶狠的反击。第九、第十军被俄国人挤压在了城市北郊和西郊越来越小的地域里。整个第九军残部被俄军完全包围,并在1月4日宣布投降(据该军参谋长回忆,部队投降的时候第九军指挥部只剩下“106名军官和80名士兵”),第十军也只有2500名步枪兵逃出生天。第十一军在最南面,状况稍好,但也只有不到1万人幸免于难。

土军的伤亡数字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官方记录是2.3万人在战场上死亡,1万余人死在医院,另有7000人被俘,1万余伤员和不计其数的病员被送往后方。而另一份材料认为土军的死亡人数高达4.7万。但不管数字如何,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土耳其第三集团军已经在事实上全军覆没,到了次年3月每个军也只剩下数千名士兵。大批精锐官兵的覆灭让土耳其人失去了在进攻俄军的能力,这将对未来的高加索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的帝国之战:一战中的高加索战场】1914战争

1915年3月土军实力

那么造就了这一切灾难的恩维尔帕夏在干嘛呢?早在1月7日,土军还在艰难的溃退中时,见到一切已经不可挽回,恩维尔干净利落地决定扔下部队跑回君士坦丁堡。并把整个第三集团军的烂摊子扔给了哈菲兹.哈基。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临行前恩维尔还向整个集团军发出通告,赞扬了他们的表现,并宣称“这堪于奥斯曼帝国早期光耀历史相媲美”,恩维尔告知他们自己要回到君士坦丁堡,并且祝福这些在冰雪地狱中艰难溃逃的残兵败将得到安拉的保佑,并“在击退俄国人的战斗中取得成功”。回到君士坦丁堡后,恩维尔下令禁止媒体报道此事,甚至连利曼.冯.桑德斯都一度被蒙在鼓里。

总体而言,土军的表现还是值得赞扬的,在零下20到30度的严寒中在数日内不带帐篷完成了上百公里的山路行军,奥斯曼士兵的坚韧可见一斑。但他们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低估了俄军的反应能力,尤其是尤登尼奇的大胆冷静远非萨姆索诺夫、伦南坎普夫或者梅什拉耶夫斯基这样的俄军中常见的颟顸之辈可比。大胆的策略固然能在一夜之间成就名将的英名,但稍有不当也会教你一败涂地,满盘皆输。

顺带一提,土耳其人在萨勒卡默什、巴士拉以及苏伊士运河的失败让英国人相信,土耳其军队毫无斗志,不堪一击,他们只需达达尼尔海峡一击奥斯曼帝国便会像纸糊的房子一样垮塌下来。然而在那里,他们的对手将不再是夸夸其谈的帝国三帕夏,而是老谋深算的德国陆军骑兵上将利曼.冯.桑德斯以及胆识过人的野战指挥官穆斯塔法.凯末尔——英国人将咽下他们误判的苦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