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在納斯達克遭遇滑鐵盧之後,大家推測一下它的後路將如何走?

雲茶先生


瑞幸就涉嫌造假一事在內部發文稱,公司對此次事件的發生表示震驚,目前相關當事人已停職且其負責工作已安排其他管理者接任,公司保留進一步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並將盡力減少此次事件的負面影響。

公司呼籲員工不忘初心,“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渾水研究公司(Muddy Waters Research)今年1月表示,鑑於該公司所稱的欺詐行為和“從根本上已經破產的業務”,它做空了這隻股票。

如此嚴峻形勢,瑞幸咖啡還能翻身麼?有評論指出,瑞幸咖啡恐已沒有翻身的可能性,因為在美股的監管法規之下,上市公司一旦被發現造假,投資者就會發起訴訟,讓上市公司和大股東進行賠償。


投資正能量


一、後續面臨的處罰

1、投資者的集體訴訟。

美國已有多家律所對瑞幸咖啡提起集體訴訟,控告瑞幸作出虛假和誤導性陳述,違反美國證券法。

2、SEC(美國證監會)的鉅額罰單甚至退市

3、刑事責任。

根據美國法律,提供不實財務報告和故意進行證券欺詐的犯罪要判處10至25年的監禁,個人和公司的罰金最高達500萬美元和2500萬美元。

4、證券會譴責。

證監會進行了強烈譴責,意味著中國證監會不會袖手旁觀。根據今年3月1日起修訂施行的《證券法》相關規定,從法律意義上講,中國證監會也有權進行監管。

二、造成的影響

1、對中概股的影響

它在美國股市,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國。因此,瑞幸的造假,會破壞海外資本對中國公司的整體信任,進而對中國公司的治理水平和誠信度產生懷疑,這是非常惡劣的影響。還有兢兢業業不斷創新的創業公司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中國聲譽,一箇中國最大的民族咖啡企業居然財務造假,會給中國所有企業以及個人貼上什麼標籤可想而知。

2、直接影響就是破壞金融中介機構的聲譽。

瑞幸咖啡上市,瑞信、摩根士丹利、中金國際、海通國際,為其聯合承銷商,安永則是審計機構,這些機構輕則聲譽受損,如果發現保薦過程中有過錯,可能還要連帶賠償。

三、總結與反思

1、做空機制是市場條件的合理機制

在美國,退市機制,個股做空機制和投資者集體訴訟,可以給二級市場投資者切實的監督上市公司的工具,所以美股很少出現樂視網這種操縱業績和股價的行為。正是缺乏有效的做空機制,我們才看到樂視網這種經營作假,橫行資本市場的現象。

2、市場自我監管,成本會更低

渾水只是一個公開的做空平臺,真實的做空勢力(對沖基金)都會把做空報告是匿名提交,是由渾水代為發佈。

3、迴歸價值投資

塵歸塵,土歸土,泡沫終歸是泡沫。比吹牛和燒錢的時代過去了!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價值決定一切”的時代,你的價值尺度就你的生命尺度

4、創業不能太浮躁

瑞幸咖啡曾經創造納斯達克最快上市紀錄,這一切都是在資本堆砌下完成。這種極其浮躁的風氣,對做企業做產品的人來說,有百害無一利。

至於瑞幸最後會以什麼樣子收場,具體我不知道,反正不管怎麼樣,都是利好茅臺。另外今天下班就計劃點一杯瑞幸,因為這可能是最後一杯了,且喝且珍惜。


股市研究觀察室


瑞幸咖啡自曝造假 22 億元事件持續刷屏,其董事長陸正耀終於在 " 元氣滿滿 " 之後在其朋友圈發文致歉。瑞幸事件仍在發酵,保險圈也牽涉其中。

瑞幸上市招股書披露,公司在赴美上市前購買了董事及高管責任險。而據《上海證券報》報道,國內十多家保險公司以共保體的形式參與了此次承保。

其中,參保險企之一中國平安此前回應瑞幸投保董責險事宜稱," 已收到理賠申請,正在進一步處理中 "。那麼,保險公司會為瑞幸及其高管的責任 " 埋單 " 嗎?

總保額 2500 萬美金

瑞幸事件牽涉至少 8 家保險公司

自財務造假爆出以來,瑞幸的股價已經從 26.2 美元跌到了 5.38 美元,下跌近 80%,投資者損失慘重,有機構投資者甚至虧損百億人民幣。

美國的 GPM、Gross、Faruqi 等多家律所宣佈,已就證券欺詐行為對瑞幸咖啡公司和特定管理人員提起集體訴訟。

瑞幸聲稱在上市前已購買董責險。據悉,瑞幸董責險總保額接近兩億人民幣。

董責險通常由公司購買,當董事高管在公司經營過程中決策失誤而導致投資者利益損害時,股東的索賠進行民事和法律費用的賠償由保險公司賠償。

通常,投保該險種後,若公司因董監高行為而遭遇集體訴訟,那麼需賠付的民事賠償和天價律師費,均由保險公司在投保限額內賠付。

董責險的賠付金額動輒數百萬美元,極大地減輕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資金壓力。

根據安聯此前發佈的全球企業及特殊風險報告顯示,董責險因被保險人違反職責平均需賠付 100 萬美元以上。在企業責任大型案件中,董責險的理賠金額可高達數億美元。

據公開信息,瑞幸此次購買的董責險是多層嵌套的帶有超額賠付層的共保保單,結構十分複雜。即在基礎層多家險企共保保單外,還疊加了多層超額賠付層,每當賠償金額超過該層可負擔的範圍,則觸發下一層的保險公司的賠付,因而,此次瑞幸財務造假事件牽連了多家保險公司。

據《中國經營報》獨家獲悉,瑞幸咖啡董責險保單組成的 " 共保體 " 一共有 4 層,總保額達到 2500 萬美元(摺合人民幣接近兩億)," 底層共保體 " 由 8 家中資公司組成,除了中國平安產險外,中國太保產險(承保份額 17.5%)、中國人保財險(承保份額 15%)、中華聯合財險(承保份額 15%)、國任財險(承保份額 10%)、大地保險(承保份額 5%)、錦泰財險(承保份額 5%)、前海財險(承保份額 2.5%)也在其中。

據瞭解,瑞幸咖啡底層保額 1000 萬美元,中國平安產險是 " 底層 " 首席承保方,承保底層份額達到 30% of USD10m:即平安產險承保 30%份額,承保保額是 300 萬美元,按匯率計算約為 2127 萬元人民幣。

目前,平安產險表示已收到被保險人提起的理賠申請,正在進一步處理中。

4 月 3 日,受大盤下跌和瑞幸事件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中國平安下跌 1.16%,中國太保 1.91%。

是否賠償惹爭議

訴訟或延續多年

董責險主要是保障過失性行為對公司造成的損失,通常,刑事犯罪和故意行為不包含在內。

我國《保險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 投保人、被保險人故意製造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

而按照團體險保單的可分割性(Severability)條款,如果財務造假是劉劍和下屬的個人行為,並非公司行為,那麼即使財務造假行為屬於故意行為,保險公司依然要進行賠付。

在團體保單中,可分割性是保護無辜被保險人的重要制度。作為團體險的一種,董責險也具有該特性,即其他無辜高管的保額保障,不會因個別高管的個人行為而無效。

通常,僅有董事長、CEO、CFO、董秘這四個關鍵職位的任職者的個人不當行為有可能被認定為公司行為。

平安董責險免除條款中也規定,除被保險公司過去、現在或未來的董事長、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或公司秘書(或與前述職位相當者)以外,任何其他被保險個人的行為不應被推定為被保險公司的行為或其亦知曉。

瑞幸咖啡案例中,目前被 " 拋出來 " 的劉劍為 COO,並不屬於以上四個關鍵職位,但若保險公司能證明上述四職位的高管參與、知情甚至授意,或者證明 COO 與四職位重要地位相當,則有可能爭辯財務造假行為是公司行為,這或將成為索賠案的爭論焦點。

通俗地講,如果財務造假是劉劍自己完成的,董責險通常會賠付,但如果能證明財務造假是公司層面實施的,那麼董責險則有充分理由拒賠。

那麼,如果保險公司能以 " 不實披露 " 的相關條款質疑保單效力,從而從一開始就撤銷董責險保單,能夠避免賠償嗎?

這也需要區分個人行為和公司行為。

成熟的董責險中,通常有 Non-Rescindability 條款,即董責險保單的效力不能因部分高管的個人披露不實行為而消失。因而,即使在投保時,劉劍並未披露自己的財務造假行為,整張保單也不會因此無效。

在美國司法實務中,也積累了許多類似判例。以 Inre health South Corp,Securities Litigation 案為例,health South 公司的前任高管認罪後,他們承認在公司財務表格上作假,保險人試圖以投保申請信息不實為由撤銷該公司的董責險。法院判決認該董責險中包含分割條款,因而保險公司不能撤銷對所有被保險人的保險責任,仍需賠償。

平安董責險產品責任免除條款中也明確指出,在確定是否適用該項責任免除時,任何被保險人的行為不應被推定為任何其他被保險個人的行為或其亦知曉。

但若能證明不實披露是公司行為,那麼保險公司無需賠償,而在實務中,取證往往是難點。

上述責任免除條款,均為瑞幸是否能獲得保險賠付造成了許多不確定性。

此外,鑑於瑞幸咖啡此次財務造假的情況比較複雜,最終賠付決定仍需監管和法務的持續調查才能最終定性,本次事件相關的集體訴訟和賠付或將持續多年。

安聯全球企業及特殊風險報告表明,董責險索賠案件無論是駁回或是解決都將更為緩慢,這意味著訴訟時間更長、抗辯費用更多、和解金期望值更高。例如,美國證券集體訴訟案件平均耗時 3-6 年。

事發以來,瑞幸咖啡的股價遭遇斷崖式跳水。截至 4 月 6 日中午,瑞幸咖啡股價已跌至每股 5.38 美元,總市值降至 13.62 億美元。僅僅兩天,瑞幸咖啡的市值累計蒸發近 52 億美元。

財務造假,股價暴跌,國內質疑討伐聲鋪天蓋地。終於,4 月 5 日,董事長陸正耀以及瑞幸官方回應了。

5 日上午,陸正耀在微信朋友圈表示," 我個人非常自責。無論獨立委員會的最終調查結果怎樣,我都會承擔應有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