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地種植山黃瓜,連續陰雨天,霜黴病嚴重,怎麼辦?

用戶8839977039683


黃瓜霜黴病,是黃瓜栽培上常見的病害,無論露地或大棚種植都可發生。和氣溫、溼度有很大關係。

[發病原因]屬真菌病害,由鞭毛菌亞門假霜黴屬菌引致發病。

[症狀表現]

苗期、生長期均可發病,主要為害葉片。葉緣或葉背面出現水漬狀病斑,後病斑逐漸擴大,正面顯露,病斑變黃褐色,受葉脈限制,病斑呈多角形。在潮溼條件下,病斑背面出現紫褐色或灰褐色稀疏黴層。

[發生特點]

病菌為活性寄生病菌,種子不帶菌,病菌主要靠氣流和雨水傳播,從葉片氣孔侵入。霜黴病發生的適宜溫度為15~24C°,低於15°C,高於30°C不適宜發病;適宜空氣相對溼度為80%以上,相對溼度低於60%時孢子囊不能產生。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可用25%瑞毒黴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40%乙膦鋁可溼性粉劑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500~800倍液或64%噁霜黴鋅(沙毒礬)可溼性粉劑4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噴一次,連噴3~4次。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我這幾年自己家裡小菜地裡也是黃瓜藤蔓上架就開始枯萎死蔓,黃瓜結出的果實畸形較多,起先我以為購買的黃瓜苗可能不適合露地栽培的原因,但為什麼別人家一起購的黃瓜秧長勢良好呢?於是,我在我自身上找原因,在黃瓜秧上找原因。得出的結論是,黃瓜可能感染了病毒病。

一、黃瓜霜黴病症狀與危害後果

黃瓜霜黴病是黃瓜常見病毒病,2018年,我栽培的黃瓜葉片上有白霜一樣的粉末,當時,不知道是白粉病,還是霜黴病,由下向上發展,開始在葉背有水漬狀小斑點,逐步發展成受葉脈阻隔的多角形黃褐色病斑,侵染嚴重的葉片,乾枯捲曲潮溼時病斑部信出現黑色黴狀物,流行蔓延十分迅速,氣溫16——24°C,相對溼度80%以上易流行,氣溫高於30°C或低於10°C很少發。,在“梅雨”季節,連陰雨天氣,溼度大的,低窪、易澇、排水不浪、密度大,陽光寡照的條件下發病嚴重。我家小菜園子在池塘邊,“梅雨”季節,經常被漬澇,等水排出,一陣強日頭,把黃瓜葉片又給曬萎蔫了,白天葉片萎蔫,傍晚逐漸恢復,這麼折騰幾天,黃瓜開始枯萎死亡,倖存的黃瓜秧,結出的黃瓜大多畸形。減產30%左右,還是及時防治的情況下的收成。

二、露天黃瓜該怎麼種植?

我們當地人說黃瓜是“病鬼”,意思就是黃瓜病多,種植上老年人經驗比較豐富些,露天黃瓜不要選擇重茬種植,多采用有機肥種植,化肥,尤其是化學氮肥使用過多,畸形瓜特別多,感染病毒病幾率也比較大。種植上每畝追施農家有機肥4000公斤做為底肥,使用氮磷鉀複合肥10公斤左右即可,起高壠,地勢高,合理密植,田間要保持通風除溼,每株黃瓜能有足夠光照,下雨後,可撒草木灰殺菌吸潮、除溼,苗期可用糞稀加入250克尿素澆一遍,追肥用農家有機肥追施,穴施每畝2000公斤。我不是說化肥不能用,而是農家肥能改良土壤,提高黃瓜免疫力、抗逆性要好一點,澆水施肥應該早上或傍晚進行,黃瓜忌中午時段澆水施肥,中午時段澆糞,黃瓜葉片立即萎蔫,所以,我們當地人說黃瓜是“瘧疾鬼”,總是一副萎蔫的樣子。黃瓜管理上,要清溝瀝水,通風除溼,防漬澇災害。及時中耕除草,搭架引蔓,多撒草木灰。

三、黃瓜霜黴病防治方法與措施

①選擇抗病品種種植,好的品種,病毒病發生幾率低3——4倍;

②人為控制生態環境。根據氣溫30°C以上、10°C以下,相對溼度80%以下不利於霜黴病流行傳播的規律,管理上調溫、調溼,營造一個葉片上水分蒸發,植株有足夠光照的環境;

③早晚澆水、澆肥,促進水分蒸散,用35%百菌清1000——2000倍液澆根;

④用百菌清、瑞毒黴、乙磷鋁、代森鋅、疫黴靈、福美雙等殺菌劑噴霧防治,劑量1000倍液——2000倍液;

⑤葉面噴霧葉面肥。葉面噴肥,提高黃瓜免疫力,用1:1:100倍液尿素葡萄糖水溶液,在生長期葉面噴霧4次,防治效果達90%。另外,也可以葉面噴霧磷酸二氫鉀、蕓薹素內脂,及其他葉面肥。

黃瓜不僅有霜黴病,還有白粉病、枯萎病、細菌性角斑病、灰黴病等,農民很難區分和分別防治,因此,在防治上可以採取統一防治。從苗期到採摘期要以病毒病防治為主。


長江三農


露地黃瓜處於多雨季節,植株衰弱多病,產量不高;

黃瓜對水分條件的要求

黃瓜根系淺,不能吸收土壤深層的水分。葉面積大而薄,蒸騰作用強,在高溫、強光和空氣乾燥的環境中易失水萎蔫,因此,要求土壤有充足的水分供其根吸收,在北方乾燥地區和南方乾旱時期,要獲得黃瓜高產,通過灌溉供給土壤足夠的水分。但如果溫度較低時,土壤水分過大,易引起黃瓜漚根和病害的發生。

黃瓜適宜於富含有機質的肥沃土,這種土壤透氣、保水、保肥、結構良好,適合黃瓜根系生長。

黃瓜霜黴病

1、症狀;葉片感病後,背面出現水漬狀,淡綠色的小斑點,病斑擴大後,受葉脈限制而成多角形,最後,病斑由小到大,連成不規則的枯黃褐色病斑,潮溼時,葉背長出黴層,溫度越大,黴層越厚,乾燥時黴層消失。最後,順延乾枯脆烈。

2、防治;(1)培育壯苗,加強通風透光。要注意排溼。(2)發現病葉及時摘除,藥劑有75%的百菌清600倍液、1:1~1.25:240倍波爾多液、50%代森銨1000倍液、50%多菌靈500倍液噴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