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雖然命運多舛值得同情,但看完全片真的誇不出口

《八佰》:雖然命運多舛值得同情,但看完全片真的誇不出口

終於趕了趟晚車看了《八佰》,這部電影原計劃作為19年上海電影節的開幕影片,於開幕前一天臨時因技術原因被迫取消,直到這個8月才得以在影院上映,這中間經歷了什麼難以得知,只是看完會發現,但就內容而言,用這部電影作為上海電影節的開幕影片,確實最適合不過。

《八佰》講的是淞滬會戰後期的一場戰役,國軍88師謝晉元率領的524團,總共不到五百兵力,被上級下令駐守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抵抗日軍,保衛上海,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的奮勇抗敵,從頭到尾只是當局在國際上博取同情的戲碼而已。

給這部電影差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故事來源於真實史料,加之上映道路的艱難,能博得很多同情分,但看完電影,我真的誇不出來。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除了煽情還是煽情,作為觀眾,真的看不懂導演的意圖,到底是想拍小人物,還是想拍這個大背景?實在是太多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地方了。

《八佰》:雖然命運多舛值得同情,但看完全片真的誇不出口

由歐豪,王千源,姜武,張譯組成的雜牌軍,雖然全片的第一個鏡頭就由他們引出,隨後的戰爭又全程參與,但看到最後我都不知道他們這條線的存在是為了什麼。

歐豪的高光在護旗那一段,可護旗這一情節本身就是編的,本來就只有不到五百的兵力,還要為了這面旗讓那麼多人在樓頂上被轟炸,不是得不償失嗎?

王千源因為演員本身太棒,這幾個人裡,他是唯一一個把那股轉變演出來的人。

姜武前面縮了那麼久,只為最後那一幕衝鋒,可惜那裡拍的很莫名其妙,只給了一個姜武扛著槍前進的慢鏡頭就切走了,然後就再也沒切回來,大概被遺忘在角落了吧。

話又說回來,這些也還好,只能說有點虎頭蛇尾,真正讓人不吐不快的是張譯這個角色,這個逃兵從頭到尾都是逃兵,逃的很徹底,給了他那麼多鏡頭,就為了讓觀眾看到他最後成功逃走嗎?意義何在?目的何在?難道不應該讓觀眾看到他的成長,他的轉變嗎?戰爭能改變一個人,連河對岸住在洋樓裡只知道打麻將的太太都轉變了,張譯這個全程目睹這“八佰壯士”英勇壯舉的文兵就不值得來個轉變嗎?

《八佰》:雖然命運多舛值得同情,但看完全片真的誇不出口

雜牌軍裡除了上面幾位,還有一個叫小湖北的男孩,這個角色單獨說是因為進入四行倉庫後,他基本沒跟上面幾位在一起,他一進去就被另一個跟在團長身邊,沒比他大多少的大男孩喊了過去,帶在身邊,教他這教他那,說什麼自己不在了,就得小湖北來接替他的工作,什麼工作呢?沒說。到最後,小湖北還是那個小湖北,沒有任何變化,除了幾處想象的畫面。我是真的不知道,導演想讓觀眾從這種角色身上看到什麼。

當然莫名其妙的角色遠不止上面這幾位,河對岸的那些民眾,從藝術家,到賭場大姐,到戲班子,到大明星,還有河岸上聚集的人群,這麼多的角色,每次四行倉庫戰況慘烈的時候,都輪番給這些人鏡頭,目的只有一個:煽情。

我一直在期待他們做點什麼,比如老教授最後從家裡掏出了槍在陽臺對著河對岸的日本人開槍,我想這還不錯,接下來是不是河岸上圍觀的人得做點什麼了?難道不應該渲染下中國人的覺醒嗎?結果是他們什麼也沒做。於是我又開始期待賭場大姐能做點什麼,她劈開了保險櫃,我以為能翻出很多槍發給人們讓人們去戰鬥,結果她搬出了兩箱嗎啡.......好吧,嗎啡能救人,那就讓觀眾看下她怎麼救人的吧,再鼓舞下群眾們一起救人,結果也是什麼都沒有,要煽情就徹底點嘛,自然點,濃烈點,有頭有尾,這樣被推起來的情緒才有一個落腳點,廉價的煽情很容易讓人覺得做作,可惜的是,這部電影裡,很多地方都透著這股做作。

《八佰》:雖然命運多舛值得同情,但看完全片真的誇不出口

然而,更令我震驚的是,前面說到的所有人,都不及方記者來的更莫名其妙,這個人到底要幹啥?一開始他是日本人的漢奸吧,後來他又是英國人的走狗吧?怎麼又突然跑到倉庫去了呢?還扛著個攝像機,我一度以為他是去偷情報賣給日本人的,結果呢?他就在倉庫不走了,天天跟著這些士兵拍來拍去的,為了什麼呢?就不能交代交代嗎?

說到這真的心好累,但我還是要打起精神最後再說下戰爭場面,拍的也太混亂了!所有的場面都在突出一個字:慘。於是又回到煽情那個話題,導演為什麼就對煽情這麼執著呢?看的時候我一直在想,這些場面應該讓觀眾跟隨角色視角去看,我一直在找那個角色,一開始以為是歐豪,後來發現不是,然後以為是王千源,又不是,最後我想,應該是小湖北吧,畢竟他是個孩子,以他的視角來看那些子彈飛射,血肉四濺的場面,來的震撼些,結果當然也不是,所以我不找了,亂就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