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哭5000萬國人的“紅豆相思”在歷史上什麼樣子的故事呢

王初桐,原名王丕烈,字於揚,清上海嘉定方泰人。監生,其字號及室名甚多,字號計有賡仲、耿仲、無言、竹所、思玄、古香堂、杏花村、羹天閣、紅豆痴儂、巏堥山人、紅犁翠竹山房等。

其擅填詞。乾隆四十一年(1776)皇帝在澱津召試,初桐被列為二等,授四庫館謄錄,不久擔任齊河縣縣丞。後來在山東為官,歷署新城、淄川、平陰、壽光知縣,寧海州同知。他的署中懸有對聯:“案牘勞形乃以詩書為案牘,山林適性且將城市作山林”。

美哭5000萬國人的“紅豆相思”在歷史上什麼樣子的故事呢

清代常居於嘉定的寶山文人毛大瀛(1735--1800)寫過一本《戲鷗居詞話》,書中不經意間曝光了王初桐年輕時一段悽婉的風流佳話。

據說,嘉定有個六娘,六娘姓陳,名湘蘋,字採於,長得文靜美麗,喜愛詩文書畫,彈得一手好參琴,是個名門之女。陳家與王初桐是近鄰,王初桐長得英俊瀟灑,玉樹臨風,又很聰明,兩人從小青梅竹馬。

但王初桐“從幼,家赤貧”,而陳家則是富裕人家,陳家父母愛富厭貧,他們不願將六娘許配給王家。後來,由父母作主,六娘許配給了一家富戶,但六娘不喜歡這門婚事,更不滿意那個輕浮的丈夫,對王初桐戀戀不捨,無比懊傷。

經歷了感情重挫的王初桐,倍加發憤攻讀,中秀才後十九年,他曾多次參加鄉試,無奈屢試不中,名落孫山,科舉道路艱難。於是王“家益貧”,“人鹹笑之”,王初桐決定北上交遊深造,尋找機會。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亂,皇帝特開科召試,以示對士子們的恩寵。四十八歲的王初桐應試,被列為二等,授予四庫全書館的謄錄官。後來在山東為官,歷署新城、淄川、平陰、壽光知縣,又做過寧海州同知。

他為官政簡刑清。在濟南任上,深受山東巡撫伊江阿的賞識,大學士阮元稱他為“江左人才原第一,濟南名士更無雙”。此時,王初桐也成家,夫人賢惠,只是他心中常念著六娘,與夫人感情不深,平平淡淡而已。

再說六娘,因丈夫遊手好閒、放浪無檢、吃喝嫖賭,很快把家產揮霍殆盡。夫家敗了,六娘“號慟欲絕”,來到“勾欄”(宋、元時的雜技演藝場所),賣唱賣笑不賣身。再後來,就變成了只賣身,不賣藝。

數年之後,有了一些積蓄,很快便“上岸”離開了妓院。她獨自一人,居槎水(即槎溪,也是南翔鎮別稱)邊。屋頂漏雨,牆上發黴,地上生苔,她“賣珠補屋,種竹澆花”。在“幽窗曲幾之下,燻爐茗碗之間”讀讀書,看看景,紡紡紗,活動活動,有花有菜、有谷有棉、有茶有酒、有景有詩、有琴有樂,清靜自在,像個書生。粗茶淡飯倒也養人,不久便掃除了臉上的憔悴,出落得十分豐腴紅潤,布衣素妝別有一番風姿。

美哭5000萬國人的“紅豆相思”在歷史上什麼樣子的故事呢

方泰與南翔相距不遠,一次,王初桐舟行於槎水之上,忽然聽到熟悉而憂鬱的琴聲,王初桐即命船伕靠岸,進得河浜屋內,果然是六娘,兩人各自傾訴離別後的遭遇。此時,六娘仍孑然一人,而王初桐已兒女成群,再結夫妻已無可能。兩人便以兄妹相稱,王初桐暗中資助六娘銀兩,常來常往,談文論詩,十分默契,對閒人議論,全不在乎。

六娘為了報答王初桐的厚恩,自畫了一幅像贈給初桐,畫上寫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題詞。這是唐朝詩人杜甫《佳人》的詩句,指的是佳人孤高、絕世獨立的意思。王初桐在上面署上四個字--“絕代佳人”,成為一幅珠聯璧合之作。

當時嘉定的文人圈中,有許多人都看到這幅畫,有同情者紛紛在上面作詩題詞,其中沒有一句指責初桐和六娘。這幅畫一直流傳到京師。京師也有許多文人雅士看到過這幅畫,他們都為六孃的美貌和才華傾倒,也為王、陳的這場愛情悲劇唏噓。

美哭5000萬國人的“紅豆相思”在歷史上什麼樣子的故事呢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白話譯文

紅豆生長在南國的土地上,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

希望你能盡情地採集它們,因為它最能寄託相思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