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01 用鯤鵬與小蟲對比,莊子到底想說什麼?

那些認為老莊都是“避世之法”的人都錯了!

真正的《莊子》講究的是“大開大合、奮勇進取”的豪邁氣象,想一想開篇的“鯤鵬寓言”:北海之大,豈是囚我之地?人間雖難,也要不停地進取、超越——

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像鯤鵬那樣的龐然大物,都要拋卻所有雜念、障礙,潛心去追求“逍遙”的大道;自詡為“智慧生物”的人類,難道不更該如此嗎?

以我對老莊哲學淺薄的瞭解,《莊子》的確是跟《周易》一樣微言大義,飄渺奇絕的哲學鉅著,我們今人難以料想的奇絕腦洞,對於他來說就如信手拈來一般。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歐陽修的這句名言,道出了中國文人的寫作手法,也就是“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或者“虛指”,眼前的故事、名號、景色並不是他們想要表達的重點,重點是這個故事背後深藏的寓意。

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安徽滁州•醉翁亭

《莊子》這樣的寓言書,其魅力就在於曲折委婉地講述人世間的、宇宙間的“大道”,所謂“天機不可洩露”,關於宇宙的終極秘密,沒有人會非常直白地指出來。當然,《莊子》中的寓言也只是讓人們悟道的“法門”,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果能借此走入“追尋大道”的法門,那麼就算忘了莊學也理所當然。

所謂“大辯不言”:世間人們應該奮勇追求“天道”,而不是執著於莊子的學說,莊學因為天道而生,自然也因天道而死,惟其如此,才能永恆。

你有慧根,你就頓悟;你沒有慧根,那就等機緣成熟了再“悟”吧!

中國傳統文化很少態度強硬地“強買強賣”,一切靠的就是個“緣份”,緣份到了,你就會遇到那本書,而書中的寓言故事正好能解決你人生的終極疑問。

《莊子》中的道理,從來都隱藏在故事之後,“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鯤在現實中的原型是不是抹香鯨?它以什麼為食,那片海域的小魚小蝦夠不夠它一年到頭都不餓著?它在那裡沒有天敵,是不是就可以任意繁殖了?……

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這些問題都不是莊子講這個故事的初衷,他的初衷大概是:以鯤鵬這兩種巨大的生物,蜩與學鳩這兩種微小的生物在對比之下,引出自己的觀點:人生無常,每種生物都有特定的壽命和能力,但在有限的壽命和能力範圍內,如何才能逍遙地看待這世間的生死,超越這世間的生死?

莊子的答案是:通過大小的對比,認清自己的本質,明瞭自己在整個自然界,甚至整個宇宙裡的位置,從而能以清醒的頭腦和勤奮的行動去追求更高遠的境界,也就是所謂的“知己之道”,然而這還是第一步,最終的智慧,來源於探求“天之道”的不懈努力。

以上種種顛覆性的觀點,來自我最近看的一本書:《人生無意讀莊子》。

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本文作者陳可抒,是一名畢業於北大的青年學者,對中國古典文學和詩歌有很深的見解,他還著有《海子抒情詩全集》等作品。

第一篇《逍遙遊》裡鯤鵬體現出的不斷進取的氣象,奠定了《莊子》一書講述“治世之學”、“處世之學”的整體基調,接下來的三個部分,也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較大的建設性意義。

02 談論八卦之事,能讓我們更接近“真理”嗎?

“未知之事,非我所議。”

《逍遙遊》中,莊子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災害、惡疾)而年穀熟。”

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山西省臨汾市•姑射山仙洞溝 無人機航拍畫面

呂不韋所著《呂氏春秋》也有記載,說堯為廣招天下賢士,來到此山拜見了四大賢人,他與鹿仙女在這裡與相遇,並結為夫妻。

對於這些神話傳說,肩吾聽了大搖其頭,而連叔則對他進行了兩重批評:

1、對於未知之事沒有心懷敬畏,只是以自己的角度武斷下結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盲區”,一個殺豬的肯定對律師講話的腔調感到不適應,一個程序員可能對小提琴手對琴絃的挑剔無法理解,生於現代社會,我們更有千萬種可能遭遇到我們“認知領域”之外的事情。

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張鐵林、寧靜主演《呂不韋傳奇》劇照

但,只是因為不在自己的領域,那件事,那個傳說就一定是錯誤的嗎?一個人的知識再廣博,與宇宙相比又該多麼渺小呢?沒有探明之前,我們至少可以對未被證實之事多一份敬畏之心。

2、看待問題的標準過於單一、心胸不夠開放:

有時候,就算別人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你又有智慧去判定它的真假嗎?說不定別人的答案,也是基於偏見、巧合而得出的呢,若智慧不夠,陷入無意義的爭辯,提出一個又一個“隔靴搔癢”的問題又如何?

言論或爭辯並不會使得一個人的智慧增長,反而會使人愈發陷入迷惑;而世間的大道並不會隨著言論而產生更改,它一直都會存在於那裡,只有通過默默地參悟才能獲得。

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所以莊子說:莫陷於學,莫陷於言,莫陷於爭辯。

不陷入任何一種固定的思維定式,用一顆開放的心去看待萬事萬物,一件事既然自己不瞭解,就沒必要去爭辯了,外物也並非完全與“我”無關,外物的“是”是幫助我們體悟天道的途徑,外物的“彼”我們沒必要過多糾纏,無謂地消耗心神,不是權宜之計,也不符合天道。

我們就這樣與外物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態度,來了便體會,去了便忘記,不執著於某個物品、某個境界,這才是最好的狀態。


03、不妄知,不妄隨,才能韜光養晦,所謂“葆光”

大家都知道,植根於中華文化中的道家最尊崇的是養生,而《莊子•養生主》的主旨就是“葆光”:如同在一個黑暗的隧道中,保有一份“由內而外”的光芒。

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這份光芒何等珍貴?我們千萬不能讓外邪之物吹滅了它,所以人是需要有作為的。經過我們對生活態度、生活規律的調整,讓健康不過分透支,情緒不過分消耗,一個人的心神與肉體才能維持在一箇中正的狀態,從而全心全意地追求“天道”。

莊子把人的自我比喻成晦暗不明的“影子”,將遙遠的天道比喻成“夢境”,在夢境的誘惑下,人有意無意地開始追尋;可惜在命運的牽引下,人們有時候奮勇向前,有時候又停滯不前,不過這種方式並不是“錯誤的”,停停走走,一會兒坐下,一會又立起,像個影子一樣隨物而化,我們就在其中探究真理,尋找自我。

唯物辯證法說: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光明與黑暗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時都在相互轉化中……

即使偶爾有曲折,有退縮,甚至一部分倒退,都是歷史進程中的正常現象,人們追求“天道”也是這個道理。

莊子認為:天為督脈,人為旁脈;我為督脈,王為旁脈。

“督脈”是人體最重要的兩條脈絡之一,在這裡指處於中心、較為重要的部分:與天道相比,人道需要讓位,但與王道相比,人道又更為重要。

所以莊子勸人遠離廟堂的繁忙,從而保全自己,延長生命的長度。

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在《秋水》篇中,莊子說自己寧願“曳尾於塗中”,也不願去當楚國的高官,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與其受到各種束縛,去追求爵位,承受“伴君如伴虎”的牢獄之災,還不如安於貧賤,或者在亂世中苟且謀生。

原文翻譯過來是這麼一個“泥中龜”的故事: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威王派了兩位大夫去邀請,說:“要以國家政事讓先生操心了。”莊子持竿頭也不回,說:“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已死了三千年了,大王用巾盒珍藏在廟堂之上。請問這隻龜,是寧可死了留下骨甲而尊貴呢?還是願意活著在泥裡爬呢?”兩位大夫說:“當然是願意活著爬行在泥塗裡。”莊子說:“那就請便吧,我將爬行在泥塗裡。”

莊子的學問很深,但他當過最大的官,只是宋國地方上的“漆園傲吏”;而在道教文化裡,莊子被尊奉為“南華真人”,此號出自唐玄宗,而《莊子》一書也有別稱為《南華真經》,為道教重要典籍之一。

這個典故在後世被很多人引用,例如曹操的兒子曹植:“假靈龜以託喻,寧掉尾於塗中。”(《七啟》), 陸游的《長飢》:“早年羞學立仗馬,末路幸似泥中龜。”,以及宋朝楊億的《偶作》:“只羨泥塗龜曳尾,翻嫌霧雨豹成章。”

04、結尾:平衡“入世法”與“出世法”,以修“心齋”

後世文人對於“泥中龜”的眾多引用,代表了他們對於莊子思想的推崇,與此類似,莊子還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樣的觀點:也就是不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世俗間並不恆長的知識,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追尋“天道”上來,才是最划算,也是最永恆的。

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安徽蒙城:莊子祠堂

也許在那個年代,士大夫們的想象力就是這麼令人歎為觀止吧!

聽了梁冬老師的《梁注莊子》系列課程後,感覺莊子的許多理念有非常強烈的“未來感”,難以想象當時的他,到底是看到了什麼事物,生活在怎樣一種開放的社會里,才會產生如此超前的理念?

就當莊子是前世修為深厚,才能悟得如此無上妙法吧。

《莊子》中也提到了許多孔子及其弟子的公案:不飲酒、不茹葷腥是為“身齋”,而保持心靈的清淨,則為“心齋”,即“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堅定心智,虛而待物,不使諸多熒惑之聲接近我們的心靈,才是追求天道的前提。

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而現代科技的發達,讓我們離自己的“清淨之心”越來越遠,我們迷失在一個個熒光屏裡,被無數APP佔據了心智,從而迷失在享樂的聲色海洋裡,“心齋”的境界更是遠在天邊,甚至被拋到九霄雲外。

俗世中人當然可以追求“世間法”,否則連飯都吃不飽;但如果在這之上,還是要分出一部分精力去追求那永恆的“天道”,或者說,在鑽研“世間法”的過程中,用一顆清淨、利他的心,也能在“出世法”上獲得一定的成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廣東省韶關漕溪南華寺浮雕

你看,中國文人喜歡的“儒釋道三法”其實並不完全是“出世之法”,莊學與佛學、禪道也都有入世的成分,或是入世尋求“普度眾生”,或是藉由人身“參禪悟道”,沒有自己這一副“軀體”,後續的一切就如同空中樓閣,所以保重身體,養蓄心神,也是很重要的。

也希望大家能從我解讀的《人生無意讀莊子》一書中,汲取當下自己最需要的養分。

非常感激莊子這位戰國的大哲學家,用超前的觀念為我們這個時代指出了一條“修行之道”,也許,莊子的前世曾是一隻翩躚的彩蝶,曾在花叢中自在、逍遙地飛舞,流連之際悟出了許多道理,才在這一世為我們帶來如此高深、瑰麗、夢幻的寓言故事集吧。

年輕人不要學《莊子》!裡面都是消極避世的態度,真的嗎?

文章發佈出來有點晚了,如果此時有執著希望你放下,如果沒有,那就更要早些休息,保養自己的身體了,大家晚安。

#頭條品書團# #翹楚讀書會#

@睡得香少女與呼嚕先生85後天蠍女,現居一個產螺螄粉的南方小城,希望用自己對書籍、影視劇的解讀,陪伴大家度過一段溫暖的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