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太迷戀“心靈雞湯”的人是不會有藝術造詣的,你怎麼看?

影影圈圈


我的理解是相輔相成,不可多得,一點剛剛好。

先向你分享一位作者他對於雞湯的理解。

我想,只要是個正常人,就沒有不被“雞湯”虐過的,有的因為喝過量了它,一度痛得無法呼吸。當然,也不全是痛,還有亢奮。

不過那是年少的時候了。已太久遠,我們彷彿可以不提。

需要提的是什麼呢?是我發現:我雖不會對它再有好感,但也並不至於十分討厭。我已經能夠以一顆包容心平靜地看待它了,它的存在總會有一點點道理吧?

所以,我一直是這麼認為的:“雞湯”,對一個少年少女來說,只不過是乏善可陳的世界裡的一點浪漫、一點傳奇、一點蠢蠢欲動的夢罷了,無甚緊要,也不關雅俗。珍貴的,倒是以後行年漸長,偶爾憶起時,有著那種“飄搖風雪夜,似是故人來”的心情吧。

人們為什麼非得讚美一種事物,而貶低另一種事物呢?

直到今天,已太多太多的雞湯攻城略地,鋪天蓋地而來。我才意識到,原來還是低估了心靈雞湯的威力。我本以為,心靈雞湯的受眾,主要是我弟弟這樣貨色的,生在五線城市,僅具初中文化,平時基本不讀書,業餘生活以喝酒、打牌與玩遊戲為主;不曾想,心靈雞湯在今日中國,幾近通殺。以我的朋友圈為例,喜歡傳播甚至製造心靈雞湯的人士,包括大律師、檢察官、企業主、工程師、教師、商人、白領和學生,從意識形態光譜上講,則勿論左派還是右派、保守還是激進、廟堂還是江湖。他們的面目與頭腦,原本千姿百態,甚至針鋒相對,然而,一旦傾倒於心靈雞湯的溫柔蠱惑之下,所有靈魂,卻是一樣枯涸、虛弱,像一朵即將枯萎的花,等待甘霖的澆灌。

看著一群群口渴的行人,走在不毛之地的海岸上,只得瞪著海中的鹹水無能為力.我不得不從新審視這個叫著“雞湯”的東西。

其實,要準確地給雞湯文下個定義很難。過去的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我們講究的不是理性、科學、法律,而是講的感性、道德、人情,太過於注重感性,而忽略理性。這使得很多問題長期以來是非莫辨。中國詞彙中幾乎沒有適合思維需要的”概念”,大部分都是不能進入思維的”集體表象”,比如”道”就是一個典型的”集體表象”。”道”的定義是:它什麼都不是,它就是它自己!這樣的定義必然成為”宇宙真理”,但對思維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自“雞湯”一詞誕生出來,國外國內的雞湯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試圖通過一個或幾個故事試圖得出一個人生感悟。他們的目的,是由情緒上的負能量轉換為正能量,讓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這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喜愛這種東西的原因。

每天早上打開朋友圈,還真有幾份皇帝上朝的風味,各種早安,各種自拍,各種勵志,各種廣告……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需要給這個點贊,給那個評價,給那個回覆,然後退朝——退出朋友圈。每天每人都可以在朋友圈體驗君臨城下,心繫天下的威武和雄壯。

賣雞湯的都把自己偽裝成高大威猛的聖人。正如王朔名言:自己包皮還沒割,就教起了別人來。

為了突顯智慧和勵志,好像每個人都在炫耀幸福和樂觀,又都掌握了絕對真理一樣。感覺我朋友圈裡的人雖然平時都不怎麼愛表達,也不怎麼突出,原來都這麼牛逼啊!不是創業達人就是幽默高手,還有推理帝和各種學霸,更不乏正義的噴子。

我大致將雞湯分為以下五大類:

第一類.勵志雞湯。

對上層社會的剖析,憑空意淫著有錢人的日常生活,“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養成這些習慣你就離成功不遠了”、“高僧和老尼姑的故事,看懂你就成功了”。喜歡給人講馬雲是如何逆襲的,馬化騰的創造歷史,史玉柱是如何翻身的……。講到動情處感慨萬千,老淚縱橫,彷彿了這就是自己的故事一樣。

你怎麼那麼一清二楚、感同身受呢?你這麼說說有什麼意義?你倒是自己搞個樣出來啊?

第二類.毒雞湯。

所謂毒雞湯就是以炫耀和自我欺騙性的雞湯。把自己半懂不懂卻又感覺非常厲害的圖文公眾於世,這是炫耀性的雞湯;把自己根本都做不到的事,發出來,所謂和別人分享的是欺騙性雞湯。

打開手機和電腦,對所有不道德和不正義的事,劈頭蓋臉的罵的狗血噴頭,然後關掉手機和電腦,出門過馬路不看紅綠燈,隨地亂吐痰,冷漠和麻木的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我想這樣的人現在比比皆是。

第三類.無腦雞湯。

《鷹的重生》說它必須在40歲那年,身體功能退化之際,完成一次蛻變,它要拔掉衰老的指甲和羽毛,還要換喙,這一重生過程,需要150天,熬過這150天,便可換來此後三十年的鷹擊長空。這個故事何其勵志,卻與科學完全相悖,換喙拔毛,近乎天方夜譚。

“一個竹子在五年內生長是很慢的,它要敖過這段時間之後就會瘋狂的生長,所以教育我們要會懂得堅韌。”其實一般人都知道,竹筍只要破土以後生長是非常快的,一個晚上就可以長十幾二十公分。

“一條夾在牆內的重生魚”,你動動腦筋就能知道那是瞎掰。別說是魚,是鱉魚也早死了。

所有這種沒有建立在常識和邏輯基礎之上的雞湯,就是無腦雞湯。自以為遨遊在知識和智慧的海洋裡,敦知他只是一個被他所謂的知識和智慧俘虜和奴役的人。

第四類.空談型雞湯。

關鍵詞是: “我在一個小山村”、“一位老者說”、“一位智者說”、“一位乞丐說”、“一位仁波切說” 、“王陽明說”等等。

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即使馬爾克斯再世,恐怕也要遜色三分。

那麼對於我來說,過於迷戀,一定不會讓你產生積極的影響,但適當的雞湯,是生活中的調味品,想溫柔的夏風,只會和你一番調情,將你推向水手應該去的遠方,而藝術,往往需要適當的調情,當人一開始感慨反省,往往會得到一些感慨與靈感,一反思總結,總會得到什麼,這何嘗不是藝術靈感的來源呢,想著名的那些油畫家,梵高畢加索,貝多芬,如果沒有那些生活的毒雞湯,生活的摸索,不靜下來一個人想象,可能作品也不會這麼出彩。所以我認為適當的雞湯是不會影響藝術造詣的,但當過多的雞湯融入,就會適得其反。

希望你能採納喜歡。


有想法的LISA葛


循規蹈矩,未嘗不可,心靈雞湯是良藥,是美酒,從藝術的角度看是傳統,是真理,迷戀就是繼承,藝術可以有造詣,但如果不創新,不會有大造詣!

心靈雞湯是當下人們對如何做人做事整理的一套道德準則,是鐵定的真理,對人的精神有慰籍作用。

心靈雞湯是傳統。作為一名藝術創作者,我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對照繪畫藝術來說,心靈的雞湯是有營養的繪畫傳統,傳統是經過歲月磨礪得出的經驗,習畫之人必須習傳統,從傳統繪畫裡學習技藝技法,回頭來創作自己的藝術。習傳統是繼承,一味的傳統,只得到小小的造詣,要走出傳統,敢於創新,可為藝術上的大造詣。


我尊重傳統,必定也是個迷戀心靈雞湯的人,但我時刻想著創新,尋求藝術創作的新象,一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水墨畫家陳莊


其實每一個成功的藝術家會有非常邏輯看待事物的想法,因此他們這個群體既不會太迷戀雞湯,也不會盲從任何他人!所以,他們可以保持一定思考的獨立性,最終完成自己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