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米格

浪跡157245901


【asiavikin獨立視角】殲15要稍強一點。

殲15航程遠、載彈量大的優點是從胎裡帶來的。蘇27機身內有充裕的空間盛放燃油,因此,殲15在使用機內副油箱時可以攜帶多達9噸的燃油。這樣就使得殲15具備3000公里以上的轉場航程。由於燃油都是內裝,殲15的諸多掛點就可以都用來裝載各類武器,比如PL12、PL9空空導彈,YJ82、YJ83、YJ88、YJ91空地導彈,衛星、激光制導炸彈等;特別是硬掛點,可以充分用來掛載YJ83等重型彈藥。在空對面作戰中,殲15可以很容易地攜帶3000公斤彈藥,例如4枚YJ83導彈或6枚500公斤級炸彈。因此,攜帶的武器數量上要比米格29K佔優勢,畢竟後者還需要攜帶大副油箱,會佔用一對硬點掛架。

從航電來看,殲15和米格29K旗鼓相當。殲15的機首空間大,雷達孔徑也比較大,發動機能夠提供的電力供應也要大一些,所以在探測距離上會佔據一定優勢。控制系統方面都使用了電傳飛控系統,在起降性能方面大概都還需要磨合。

殲15的燃油多,在近距格鬥中可以用兜圈子消耗米格29的能量,這在國內的“金頭盔”空戰演習中已經比較常見:殲11B與殲10格鬥時常用此手段,因為殲10的油量少,時間越長殲10越被動。不過米格29K加大了油箱,內油航程據說達到2000公里,比殲10的1650公里要高了。所以,這個辦法在對付米格29K方面的有效性是要打一些折扣了。

殲15比米格29K要大,帶來的問題就是維護量要多一些。這個其實還是對出動率有一定影響的。對於同等技術水平的飛機,大一些的飛機並不會因為你的任務距離短一些、彈藥帶少一些就能減少必要的維護量。因此,維護性是大飛機的難處。

綜上所述,殲15與米格29K相比,總體上講佔據一定優勢,特別是載荷航程方面,但也不是沒有短板。運用的時候,需要儘量發揮其遠程作戰的優勢。


asiavikin雜談


關於我國殲15艦載機和印度米格29K艦載機誰更先進的問題,其實背後無外乎到底是重量佔優還是數量佔優的問題?特別是在俄羅斯為其唯一的航母庫艦換裝艦載機時,將此前裝備的蘇33重型艦載機換成米格29K中型艦載機後,更是加劇了網友對於殲15和米格29K誰更佔優的思索。

首先從兩款戰機的定位來說,殲15定位於雙發重型戰機,米格29K定位於雙發中型戰機,回溯到兩款戰機初始階段時,蘇27作為蘇聯研製的遠程國土防空攔截戰機,主要用於在蘇聯廣闊的國土上攔截外敵入侵,稍小的米格29則定位於重要支點保衛,所以也被稱為“機場保衛者”。大家也都知道重型機在定位上就要比中型機高一個等級,所帶來的不光是載彈量和作戰半徑的提升,更是整個綜合作戰實力的碾壓。
當然細分的話,殲15雖然是重型戰機,但是因為採用的是滑躍起飛方式,自身的優勢並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所以和同為滑躍起飛的米格29K在最大載彈量上相差無幾,都是5噸左右。但是因為殲15是重型機的優勢下,其擁有多達12個武器掛點,其中8個掛點是可以掛載重型武器的重載掛點,而且機身腹部中軸線上的兩個重載武器掛點,更是可以串聯掛載單枚重量超過4噸的超重型反艦導彈或者夥伴加油吊艙,所以在武器掛點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上更為廣泛。
米格29K雖然也有接近5噸的外掛重量,但是受限於機身尺寸其只有9個武器掛點,但是卻連一個重載武器掛點都沒有。也就意味著米格29K雖然擁有接近5噸的武器外掛重量,但是因為沒有重載武器掛點,不具備掛載重型反艦導彈,所以在執行對地對海打擊任務時相比殲15相差可不是一點,畢竟殲15發射鷹擊83K空射反艦導彈打擊水面目標已是司空見慣,但是無論是印度的米格29K還是俄羅斯的米格29KR都沒有進行了類似飛行訓練。或許在這個時候不少人就會說,米格29K雖然性能差點,但是體型小,在寸土寸金的航母上搭載數量更多,畢竟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呢。比如全球範圍內美國當下尼米茲級航母搭載的是F-18是中型艦載機,法國的陣風M也是中型艦載機,所以最適合航母的肯定是中型艦載機了。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F-18最開始是用來和F-16這種單發戰機競標美國空軍中型戰機項目的,一開始的稱號也是YF-17,只是後來競標敗北後被海軍看上,用來替代年邁的F-14重型艦載機,對於海軍來說既然選擇了F-18就得接受其比F-14更小的體型和更弱的作戰力。但是後面也就是現在美軍航母上大量換裝的F/A-18E/F艦載機體型相比C/D原版的體型擴大了至少25%左右,在起飛重量和最大載彈量等方面也躍升至重型戰機30噸起飛重量行列,最新的F35C更是比F-18E體型個起飛重量更大。
同樣法國的陣風M艦載機雖然從起飛重量等方面算是中型戰機,但是相比戴高樂號航母4.2萬噸的滿載排水量,已經算是這個航母級別中的重型艦載機了,而且為了能夠上艦,陣風M特意放大了著艦迎角和加高了前起落架高度等,就是因為法國人想要在中型戰機的身上獲得接近重型戰機的需求,所以光看陣風戰機超強的外掛能力就能看出其中型機身軀內重型機的野心。
最後再說一下數量就真的代表了勝利嗎?那麼為什麼世間千萬臭皮匠卻只有一個諸葛亮呢?二戰時期美國很多航母能夠搭載上百架艦載機,但是現如今的尼米茲級航母卻只搭載80餘架艦載機,能認為尼米茲級航母綜合作戰實力不如早前二戰時期的航母差嗎?
二戰時期的航母雖然能夠搭載上百架艦載機,但是都是體型和起飛重量輕很多的A4這種輕型艦載機,而尼米茲級搭載的則是起飛重量和體型相比前者大了好幾倍的F-18艦載機,所以光是從航母艦載機歷史發展便可以看出,艦載機發展實質也是在朝著不斷加大起飛重量/減少數量的方向發展。
因為艦載機不同於陸基戰機,航母寸土寸金的空間限制,本身就決定了航母在艦載機的出動和回收上能力有限,根本無法支持大規模的艦載機完成起降。畢竟艦載機在起飛時需要提前從機庫調出/甲板上完成加油/掛彈等操作,所以在這種背景下,航母能夠提供給艦載機的能力也是相當有限的,那麼對於航母而言,肯定是儘量提升艦載機的單機作戰實力,要比單純增加艦載機數量更合適划算了。所以光是從這點來說殲15就要比米格29K先進更多,更何況殲15已經在進行陸地彈射試驗,未來彌補短板後,別說是米格29K這種中型艦載機了,就算是F-18E/F也不是殲15的對手。


魑魅涅磐


經常有媒體說,殲-15“飛鯊”艦載機無法實現滿油、滿彈起飛,所以戰鬥力有限。這個論調已經被泛化在任何的艦載機對比中,似乎這個無法“滿載起飛”,就變成了“半載起飛”,就連再差的艦載機都要和殲-15比一比了,正如本文要提到的印度米格-29K。

圖為印度米格-29K艦載機。


但是實際上,像印度米格-29K、法國“陣風M”這樣的中型艦載機,無論如何都不能比同代的重型戰機優秀,否則那還需要什麼重型飛機,如果說“滿載”代表一切,那我們直接搞個雙發“梟龍”上艦,不就打跑米格-29K了?實際上,殲-15無論是否滿載,都能在性能上壓米格-29K一頭,這是飛機本身的基礎性能決定的。

圖為印度航母上的米格-29K,全部是米格-29KUB型。


殲-15戰鬥機,空重18噸,滿載33噸,載彈量5噸,內油9噸,內油最大作戰半徑1200公里,飛行速度2.4馬赫。米格-29K空重12噸,最大起飛重量21噸,載彈量也是5噸,內油4噸,內油最大作戰半徑700公里,飛行速度2馬赫。這個是他們的最基本的情況,也就是多重、多快、飛多遠、拉多少武器。我們就算是假設殲-15沒有滿載油料和武器,航程打個折,最大作戰半徑按1000公里算,那也不是米格-29K能追上的。

圖為印度維克拉瑪蒂亞號滿載米格-29K航行圖,他最多可以在甲板繫留16架米格-29KUB。


基礎性能差距在這裡擺著,實際上的作戰性能差距更大。殲-15戰鬥機是2臺大推力發動機,型號有AL-31FN和WS-10A兩種,其中AL-31FN推力13噸,WS-10A是13.2噸,目前也不好說裝備哪一種發動機的更多,甚至還有人指出“海太行”WS-10B發動機的推力是14噸。也就是說,殲-15戰鬥機雙發總推力怎麼也在26噸以上,28噸以下的區間。再看看米格-29K,他的雙發為RD-33MK發動機,最大推力8.7噸,雙發總推力17噸多一點,換言之,殲-15如果是不滿載的28噸起飛,推重比也在1以上,米格-29K則很難做到這個推重比,除非不打算拉武器了。

圖為殲-15重型艦載機,看上去就大很多。


其實重型機性能上壓制中型機就是這麼“霸道”和明顯,速度快、航程遠,武器的多,在能量空戰為主的第四代戰鬥機空戰中,佔據絕對優勢的地位。再看電子設備,殲-15配備1493型脈衝多普勒雷達,米格-29是N-010ME“ZhuK ME”雷達,是一種無源相控陣雷達。1493雷達雖然不是相控陣雷達,但是搜索距離可達150公里,而N-010ME雷達的完整版,也就是蘇-30MKI搭載的那款大孔徑的,探測距離也不過120公里,為了安裝到米格-29K上,他還削減了孔徑和功率,這款雷達的探測能力進一步降低。

圖為滿載殲-15的遼寧艦。


因此,殲-15戰鬥機的雷達探測距離也更遠,從多目標打擊能力來看,1493能同時打擊4個目標,N-010ME佔著體制優勢,也才打擊6個目標,所以雷達這塊來看,雖然兩者各有優勢,但是更重要的探測距離這塊,殲-15佔有優勢。從飛機的航電系統看,殲-15是我國最新的三軸四餘度電傳飛控系統,在全球也只有中美以等國掌握,印度的米格-29K雖然也使用了電傳飛控,但是俄羅斯的電傳飛控技術還是有限,和殲-15的反應速度沒法比。

圖為在飛行甲板停放14架飛機,其中13架為殲-15的“遼寧”艦,他的飛行甲板最多能繫留20架殲-15戰鬥機,雖然我們飛機大,但是我們航母也夠大,我們就能充分發揮殲-15的戰鬥力。


從攜帶的武器來看,殲-15能攜帶PL-12、PL-15等中遠程空空導彈,以及PL-10格鬥導彈,這都是我國的新型空空導彈,其中PL-15最大射程可以超過200公里,PL-12也有超過150公里射程,由於使用新的搜索模式,彈體也經過現代化設計,機動過載很大,不可逃逸區超過了40公里,PL-10更不用說了,雖然是格鬥導彈,但是射程也超過了40公里。

圖為我國的殲-15飛鯊戰鬥機。


米格-29能攜帶的導彈還是從蘇聯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變化的R-27中遠程導彈、R-73格鬥導彈,他不能攜帶R-77導彈,不論是較早的9.31型米格-29K,還是後來的9.41和9.47型米格-29K/KUB,都沒有掛載R-77的先例,至於俄羅斯自用的米格-29K是否能夠掛載應該問題不大,但是俄羅斯如今並沒有像印度出售能攜帶R-77的米格-29戰機,還是留了一手。

圖為殲-15的正面照片。


自身軍迷都知道,R-27和R-73的組合,是怎麼也比不過PL-15和PL-10的組合的,這是顯而易見的,這裡就不多做對比了。我們接下來著重說一下這個滿載起飛的問題。蘇聯時期的蘇-33確實很難滿載起飛,他的機身大量使用鋁合金材料,發動機也是較早期的AL-31發動機,推力為12噸多一點,因此飛機的空重較大,據說接近19噸。但是殲-15戰鬥機不同,他大量使用了複合材料,在機體重量上,縮減了1噸的空重,同時,他的發動機單發推力達到了13.2噸,單發推力能增加0.8噸左右,雙發推力增加1.6噸。

圖為我國的“遼寧”號航母。


這一來一回,等於殲-15能在同樣的起飛重量下,比蘇-33多裝載2.6噸的燃油或者武器,這是非常可觀的變化。再者,殲-15在“遼寧”艦和“山東”艦上的起飛點,也並非只有艦首的2個短距起飛點,還有設置在飛行甲板中部、斜角甲板區域內的一個重載起飛點,其中重載起飛點長度為195米,在這個距離上,殲-15戰機打開加力,是可以實現滿載起飛的。在前部的120米起飛點,殲-15如果有好的迎風條件,也可以實現重載起飛,無論如何,這個重載起飛都不會是“半載起飛”,更不可能是有些媒體設想的“載油還不如中型飛機”狀態。

圖為攜帶殲-15戰鬥機的“山東”艦,他也開始形成戰鬥力了。


從攻擊力來看,殲-15掛載點多達12個,可以攜帶4枚反艦導彈作戰,包括YJ-91、YJ-83K等,而米格-29K最多隻能掛載2枚反艦導彈起飛作戰,型號是KH-31或者KH-35,要說起來,如果說殲-15很少掛載4枚反艦導彈出擊,那他也起碼可以掛載2枚反艦導彈和2具副油箱,另外還能掛2枚格鬥導彈自衛,但是米格-29K艦載機就只能在掛載2枚反艦導彈時放棄副油箱了,或者放棄格鬥導彈,總之是要麼距離受限,要麼自衛能力不足。

圖為遼寧艦前起飛點正在起飛的殲-15。


總之,殲-15作為重型戰鬥機,對米格-29K還是有優勢的,同樣的,其實對法國的“陣風M”艦載機也是一樣的,雖然法國打算為陣風M戰鬥機換裝RBE-2有源相控陣雷達,但是畢竟還沒有換上,等到法國給陣風換了相控陣雷達,殲-15也該換了,既然沒有相控陣雷達,那法國戰機的電子優勢其實也並沒有那麼明顯了,機體基本性能又被殲-15勝過一頭,所以陣風其實也就那樣了。

上圖為殲-15,下圖為米格-29K,就光是看外觀都已經高下立判了,殲-15作為重型機,外形還是很震撼的。


看完此文,希望軍迷朋友們能明白一個道理:中美俄三個大國都追求重型艦載機,不是沒有道理的,千萬別幻想中型戰機通過加強就能打敗同代的重型戰機,哪有那麼簡單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