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在三國中實力最弱,是什麼支撐蜀國多次北伐的?

觀瀾聽雨潤物無聲


不請自來,也來談談實力最弱的蜀漢。

首先,大致來看下三國的硬實力。

魏國:佔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兗州、徐州、司州、涼州、豫州,盡是原王朝中心地帶,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據唐杜佑《通典·食貨·歷代盛衰戶口》記載,元帝曹奐景元年間,“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

吳國:佔據揚州、部分荊州、交州、廣州,且在防禦上有著長江天險的天然優勢。據《三國志·吳書·孫皓》記載,末帝孫皓天記年間,“有戶五十二萬三千”。

蜀國:佔據益州,部分荊州,益州(今四川)雖然土地廣淼,但是發展落後,人口稀少。《晉書·地理志》記載,劉備章武元年,“有戶二十萬”。

對比可知,魏國66萬戶,吳國52萬戶,蜀國卻只有區區20萬戶,足足只有魏國的三分之一,不可不謂是三國中最弱的存在,再加上蜀國土地貧瘠,人才凋零,北伐魏國無異於以卵擊石,是什麼支撐其不斷北伐呢?

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以攻為守,北伐之路不得已為之

蜀國的北伐始於建興六年(228年)春,此時已距離先主劉備逝世五年,距離諸葛亮收服南蠻各族三年。一方面經過五年的修養,吳蜀彝陵之戰的損失基本已經恢復;另一方面,收服了南蠻後,各族歸順,軍力大增,國內已經平定。因此,除了北伐曹魏,蜀國幾乎已經沒有了往其他方向發展的可能,更加沒有了繼續修養生息的藉口。

三國之中,蜀國最弱,弱到只有益州一州。益州地處內陸,地廣人稀,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在當時顯然難以與北方中原大州相提並論。假如繼續和平發發展,修養生息,那蜀、魏兩國的實力必然都會有所增加,而魏國顯然發展更為強大。

因此,要想反超魏國,只有以攻為守,主動出擊,乘著魏國朝堂更替,政事不穩之時,主動北伐,以弱碰弱,才有勝利的機會。

所謂,趁你病,要你命。等魏國緩過氣來,發展更為強大,蜀國只有等待被滅的一天,光復大漢也永遠沒了可能。


2.帝相有隙,寧住軍帳,不坐朝中

史書記載,劉禪對待諸葛亮的態度是相當尊敬的,說是“亞父”也不為過。甚至諸位大臣曾經提議諸葛亮加九錫,封王,封公,劉禪也是極力支持的。

然而,真的是這樣君臣親密無間嗎?如果你是一位成年的皇帝,你會對一個無血緣關係的,所謂父親留下的,手握軍政大權的攝政大臣怎麼想?

首先,從出師表中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禪過分的“指導”。事無鉅細,用哪些人,做哪些事,甚至是讀哪些書等都要丞相安排,足足是一個傀儡。

其次,有一個人,黃皓,舉足輕重。熟悉歷史的朋友知道,黃皓僅僅只是一個宦官,但是卻得到劉禪的無比信任。無論是諸葛亮,還是他推薦的董允等人都不能將其除去,在他們去世後,黃皓甚至開始專政,以致滅國。

而從大局上江,這個黃皓更像是劉禪手中一顆棋子,用來牽制諸葛亮及他的集團。退一步講,諸葛亮、董允等人位高權重,若黃皓沒有劉禪的庇佑,早就被除去了,怎會有機會活下去。

然後,緊接著,諸葛亮死於建興十二年(234年),丞相這個職位就永遠給了他。

自諸葛亮之後,蜀漢再無丞相之位。劉禪這樣的操作,還能說君臣親密無間嗎?

因此,對於諸葛亮來說,在朝中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及危險,寧願出兵北伐,一來能統一認識,轉移朝廷的矛盾,二來也保證了自己的安全。

這也是後來姜維一直領兵在外,不肯回朝的重要原因!


3.先帝遺志,士為知己者死

當年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曾為劉備規劃北伐藍圖,如今先帝逝世多年,北伐大業仍是一籌莫展。對於有知遇之恩的劉備,諸葛亮在心中想必也是非常遺憾。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面對劉備的信任,儘管蜀國弱小,但是諸葛亮只能不得已而為之,期望有一絲僥倖,能夠北定中原。哪怕多佔得魏國的一寸土地,也算對得起劉備大半生的顛簸流浪。

北伐對於諸葛亮、劉備等老一輩三國人來說,這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包括劉備最早的班底,士兵,他們本來都不是益州之人,千里迢迢來到西垂之地,被灌輸了多年大漢復興的志向,對中原有著極大的渴望!

該怎麼理解這種渴望呢?

就比如你大學時代極其喜歡的女生,你沒有追到手。畢業走上社會後某天,你再次遇到了她。儘管她可能身材模樣早已改變,但是總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吸引著你。或許是曾經未完成的夢想,或許是為了瞭解曾經付出的努力。這就是一種渴望!

以一州之力,伐九州之國,北伐大業,困難重重。蜀國雖然弱小,但是對於諸葛亮個人,對於當時的蜀國,北伐卻是最合適的,最有機會翻盤的操作。

可惜歷史總歸是歷史,奇蹟有可能出現,但終歸少之又少。

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算了解了一代人的大漢復興之夢。

自此以後,復興大漢,再也不復存在。真正的“三國”時代,開始了。


會跳高的豬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諸葛亮自身,三國的形勢對比和變化,還有蜀漢政權自身的內部問題,三個角度來分析原因。

首先:北伐是諸葛亮畢生堅守的政治理想。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而且是一個區別於一般謀士和政客的有崇高政治理想的政治家。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在進行對外戰爭的時候,首先要站在一個政治家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他優先考慮的永遠都會是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其次作為為一箇中國曆史上理想主義者的典型,他對他的理想也是一刻也沒有放棄過,只要有一點機會特也會努力去實現,正如他在出師表中自己所說:“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按照唯物主義歷史觀,歷史的發展並不會以個人的主觀意願為轉移,諸葛亮雖然有崇高的理想卻並不意味著他的理想一定會實現。更不代表著同樣身處亂世,力圖統一天下的曹魏、孫吳政權就在道義上站在錯誤的一方。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儘管諸葛亮數次北伐,除了奪得武都、陰平的那個個別郡縣,斬殺了張郃、王雙等魏國將領之後再無建樹。可是蜀國為什麼又要做這樣沒有任何成果的事呢?

這就要從三國鼎立進入穩定之後的形勢來進行分析:

首先三國鼎立進入穩定階段的時間點應該是在蜀漢和東吳夷陵之戰,劉備戰敗身死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之後,在劉備死後,蜀漢政權進入了諸葛亮時代。而諸葛亮的政治主張是一貫明確的——聯吳抗曹。所以在諸葛亮掌權之後,多次派遣使節前往東吳,兩家又恢復了盟好,兩國關係進入了長時間的穩定期。

而在東吳方面,雖然在夷陵之戰後將劉備打敗,但自身的戰損也是極大。況且從劉備手中徹底奪下荊州之後,自己已經成為荊州最大勢力。曹魏方面從此到鄧艾偷渡陰平之前都將東線的東吳戰場作為第一戰略要地(這一點非常重要,之後還會分析)。

再看曹魏,在曹操去世後,曹丕終於通過實行九品中正制這一有利於士族地主階級壟斷選官的制度換取了他們的政治支持,篡奪了漢獻帝的皇位。這一事件標誌著,人心不再思漢,作為漢朝最後存在的三大政治勢力(外戚、宦官、士族)他們已經完全倒向了曹魏。興復漢室失去了民心。

看完這些外部環境,我們不難看出,此時的大環境是人心向魏不向漢,而且蜀國在三國中又是勢力最弱小的一方。這樣的形勢一旦不斷鞏固,那麼慢慢地蜀漢政權在血統繼承方面的優勢會逐漸淡化,政權的政治正確將會蕩然無存。許多年後百姓不會再認為弱小偏安的蜀漢政權是漢室的延續,而會認為他們才是阻礙天下一統的絆腳石。

請大家想一想,曹魏佔地比蜀國大、人口比蜀國多、經濟比蜀國發達,最重要的是讀書人有了壟斷的選官制度。在這種條件下百姓還能支持興復漢室多久呢?

這一點身為政治家的諸葛亮自然會敏銳的觀察到,所以只有不斷地發動北伐,重申“興復漢室”的政治口號才能不斷的在人心中找到“存在感”。這一點就類似於後世逃到臺灣的南明政權,要建立天地會不斷起事,宣傳反清復明的政治動機相似。

最後一點,也是一個最現實的動機:

蜀漢政權要通過北伐來解決自身政權內部的政治問題。

如果說前面兩點無論是政治理想、政治口號都只能說是可大可不打,那麼一旦關係到蜀漢政權的內部問題,那麼就不再是選擇,而是必須。

我們知道蜀漢只有一個益州,而益州並不直接被劉備所佔有。他經歷過三輪的權利交替:從益州自制到劉焉劉璋父子再到後來的劉備。這期間每一次的更替都造成了後來居上的一種極不健康的政治生態。

益州土生土長的勢力原本是益州的主人,卻一直被打壓在政治權利的最底層,而後來的劉璋舊部則對巧取豪奪不講道義的荊州集團心懷怨恨;最重要的是處在建築頂層的劉備集團作為後來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會將有限的資源和權利分一杯羹給剩下兩個階層。所以這就導致了蜀漢政權最大的政治問題——內部不穩。所以在後來鄧艾兵臨城下之時,上大夫譙周等人力主投降的“賣國”行徑的動機也就不難理解。

所以無論是劉禪還是諸葛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只有選擇“自古華山一條路”——安內必先攘外。無論是轉移國內的主要矛盾,還是借用戰爭的理由調節內部人員關係,這都是唯一的選擇。


塔布里斯


糾正一下,並不是有什麼支撐著蜀國多次北伐,而是因為蜀國不得不北伐!!

一共有三個原因:

其一:【因為要自保不得不北伐】

其實北伐真正的含義,是自保,如果在成都平原上自己發展,不去打仗,,你無異於等死,為什麼這樣說呢,作為一個有軍事頭腦的人,都應該知道,在魏蜀吳這三個國家中,蜀國最弱,實力最差,要想不被其餘兩家滅掉,必須先發制人,明知不可能打敗其餘兩個,但是能讓其餘兩家,沒有心思考慮打蜀國,只能先考慮自衛的地步,得以喘息,得以使蜀國能延續的更長時間。

其二:【蜀國只會越發展越差】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不能拿著客觀來看事實,有人說實力弱,就該整頓發展,他蜀國的發展能是一句話這麼簡單嗎,蜀國想發展,比如魏吳如果兩年發展1億錢財,蜀國要10年,這樣的發展,是越發展越不行,因為你們可想,三國時候的蜀地是什麼現狀,南邊蠻族西邊羌笛,地盤本就不大,一半全是胡人,胡人沒接收過中原文化啊,種族差異大得很啊,種族差異的改善,是在其後幾百年的南北朝,五胡大融合,才改變的。就說孟獲吧,諸葛收了他之後,他的手下子民和他幹什麼用,只是每年交納錢糧,為了穩定蠻人的心,肯定不會比漢人居住的地方交納的多,也可以說,弱小的蜀國,有一半的地盤是在為蜀國做了很少的貢獻,再說西邊那個羌,沒事就叛變,先跟姜維幫忙打魏,還未建功掉頭又打蜀,這種兵能用嗎,不為己所用,反為敵添翼。

其三:【從軍事角度必須北伐】

我們從軍事長遠看,北伐是必須的,明知道是個勞民傷財的大坑,明知道永遠填不滿,也要填,那你們會認為照我這樣說,蜀國註定必亡了,也不是,因為北伐雖然是個錯誤的明智之舉,但是不北伐打仗早晚被滅,我北伐打了呢,可能就有機會繼續延長國運,哪怕機會很微小,但畢竟是機會,一次北伐沒遇見機會,我回來,來年我在帶兵去北伐,尋找機會,就這樣諸葛姜維他們兩個北伐了十幾次。最後可以說是沒遇見也是沒把握住機會,讓人家抓住機會,一仗就亡國了。

【總結】:

蜀國多次北伐,以弱擊強,也是在黑暗中的蜀國,唯一的一點光明之路,雖然難以走出,但至少諸葛姜維,甚至不想因為諸葛一人之死,就誤國的魏延他們都努力過,都想過抓住這唯一的機會。所以北伐,不是以卵擊石,以弱攻強,而是在蜀國綜合因素下的無奈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