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50

用戶64794626315


農村的50-60後也在慢慢的變老,進而失去勞動能力,60歲以上就屬於喪失勞動力了。目前的農村50-60後還都在為生活忙碌,有的在家種地務農,有的外出務工,那麼對於其中的一部分不種地而外出務工的他們,以後在城市幹不動了,回農村靠啥生活呢?

首先,我認為農村的土地依然是他們生存的基本保障,因為農村人即使到了70歲,只有還能幹動農活,都有種地的習慣,種地是為了解決日常的糧食需求。因此,城市打工幹不動,回農村繼續種地是很多農村人的生活轉折。

其次,農村的農民也有養老保險,在60歲之前按時繳納養老保險,有能力的可以選擇繳費檔次高的,到了60歲以後就可以每個月多領取養老金了。真到了幹不動的時候,養老金也是生活的一個重要經濟來源。

再次,農村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大部分農村家庭都有兒子,或者上門女婿,對於農村老人,由城市務工轉回農村,如果農活也幹不動了,那就只能靠兒女來贍養了。

最後,政府政策兜底,對於農村老人中,還存在一些無兒無女的老人,他們到了幹不動的時候,有的享受有五保政策,吃、穿、住、醫、葬都由政府管理著,不符合五保政策的農村老兩口,如果無子女,也是可以享受農村低保的。

總之,只要農村人勤快,只要兒女孝順,只要按時多繳納養老保險,即使到了老年,生活也不會無依無靠,最差的情況也有政府的相關政策來兜底,大家在能幹動的時候幹好自己的工作,多存點養老錢是比較正確的做法。


洞察三農萬象


靠積蓄,靠子兒女資助,靠社會養老保險,靠節儉,靠幾畝薄地維持生活。


農耕文化66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因我現在也住在農村,對5060的年齡,這個年齡的人也比較瞭解,以後5060年沒有工作以後的生活靠啥?有幾種也分為幾類人?

第一種人:是有小孩的,家裡比較貧窮,所以現在能出一份勞動力就出去外出工作貼補家用,減輕小孩的經濟負擔,讓自己的小孩,以後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這批人因為他有小孩,以後幹不動了,他的孩子長大了會贍養他

第二種人:本身家庭也現在比較富裕兒女也很賺錢,也很孝順 那個年齡的人,他閒不住,自己要出去幹活,這種人他不是兒女,不孝順,而是他自己幹了一輩子的農活,讓他在家玩,他們也不玩,一定要找點事做,這可能是他們的一種習慣,老人家嘛,只要他開心就好,以後幹不動了,他的兒女也會好好善待他的

第三種人:就是單身人,他沒有結婚,單身一人,我們村現在也有很多5060的單身人,現在外出務工,現在社會好,就算以後這種人沒有工作了,幹不動了,就成了村裡的五保戶,現在農村也有很多五保戶,有社保,有醫保,貧困戶:還有養老院,現在的國家政策好,以後幹不動國家會照顧好的,現在他們能幹得動就出去賺點錢就好

我們村現在很多農村老人五保戶都得到了政府的扶貧贍養,每個月政府都給他們發放油米,現在我們國家的政策真的很好,特別是對現在的農村貧困老人,再次我在這裡替我們的農村老人感謝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