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局之眼”思維,掌握應對中年職場危機的根本法則

疫情幽閉期間,心中莫名就會升起那麼一股子懷舊情緒。

看了電影導演許鞍華的一段訪談,重溫了她的幾部作品,其中《女人,四十》和《男人四十》兩部電影,讓我對最近身邊人比較關注的“中年職場危機”話題有了新的思考。

一、所謂的“中年危機”都有哪些

中年,通常是指介於“青年”和“老年”之間的年齡,泛指“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者。沒有明確的年齡劃分,一般認為35~55歲為中年。

在1965年發表於《國際心理學雜誌》上的“死亡與中年危機”一文中,心理學家埃利奧特·賈克斯創造了“中年危機”這個詞,它是指成年人從這個時候開始,真正對死亡有了清醒的認識,意識到死神正在一步步靠近,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心理學告訴我們,中年轉折期是一個自然階段,通常發生在40歲左右,前後時差可為20年。典型症狀表現為不滿或者厭倦生活,對早年的決定和生命的意義表示質疑。

中年危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經濟危機、事業危機、健康危機、心理危機、家庭危機等。彼此相互關聯、互相影響。

人到中年所要面臨的困惑和承受的壓力往往會很大,這些差不多是中年人共同擁有的現象。它對男人的影響要比女人大得多。這在許鞍華的這兩部電影中可以一窺端倪。

用“全局之眼”思維,掌握應對中年職場危機的根本法則

《男人四十》中,林耀國(張學友飾)是一位中學國文教師,表面看來工作倒還平和,教書育人,自得其樂。家庭也算美滿,夫妻融洽,小康生活。一場老同學聚會讓他心態嚴重失衡。當年他的學習成績最好,可過了20多年,別人混得都有車有錢,惟有自己仍是窮教書匠一個。經濟危機導致心理危機。

愛慕林耀國對女學生彩藍既漂亮又具現代感還有些多愁善感,讓他想起了當年的同學現在的妻子(梅豔芳飾)陳文靖——的年輕倩影,於是禁不住心生漣漪。他的妻子當年和自己的老師有一段師生戀。這位當年逃避退縮、如今已然病入膏肓的盛老師打亂了林耀國一家20多年的平靜生活,林耀國對盛老師既恨又敬,並對妻子細心照顧這垂死之人的作為表示不解不滿,同時竟有意無意、心懷矛盾地循著老師舊路和彩藍髮展師生戀。心理危機導致家庭危機。

用“全局之眼”思維,掌握應對中年職場危機的根本法則

《女人,四十》中,中年女性阿娥(蕭芳芳飾),面臨著事業與家庭的雙重壓力。她供職於小型貿易公司,掌管著公司的全部供銷客戶關係和財會記錄,儼然是公司的臺柱。但是,公司新招聘進來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善用電腦管理財務、節省人工,受到公司經理的欣賞和推崇。競爭產生了事業危機。 在家庭中,她是一個善於精打細算的主婦,當面對婆婆突然病故、公公患上老年痴呆的家庭變故,原已不堪重負的雙肩,再次遭遇一次生活的重壓。而這時候她的丈夫寧願在家遊手好閒,也不願意為她分擔家務。怨懟累積導致家庭危機。由此,阿娥便被置於職業女性和家庭主婦這兩種身份之間擠壓,開始了一場漫長而艱難的人生掙扎。

人到中年,生活一地雞毛,似乎誰也逃不掉這個帶著魔咒的怪圈。走進這個怪圈的人,不約而同都走向了人生的最低谷。那些“人生贏家”又是如何走出低谷的呢?

二、什麼是全局之眼

在王立銘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提到:

“生命其實一直都是漫長演化歷史中的看客和產品,是一場持續了40億年的無可奈何。今天我們擁有的一切,無論是我們的身體、智慧,還是人類的衰老、死亡,其實都是演化的產物。”

既然是演化的必然,有一些底層邏輯和普遍規律是可以指導我們看清“人的全生命週期”的。

01 什麼是“全局之眼”

在《劉潤5分鐘商學院》的課程《全局之眼:凍死在哪個不存在的冬天》

什麼叫全局之眼?這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被規律作用著,以一種叫做“系統”的方式存在著。要素,是系統中你看得見的東西;關係,是系統中你看不見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看到要素,還要看到要素之間的關係,更要看到這些關係背後的規律,就叫做“全局之眼”。

02 如何建立全局之眼

主要包括關聯地(二維)、整體地(三維)、動態(思惟)地看問題,進而能夠站在未來看今天。

1)關聯之眼。

事物之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相互作用著,這種相互作用,叫做關聯性。

2)整體之眼。

要素,加上若干要素之間的關聯,構成了系統,並形成“輸入、黑盒、輸出”三個物體。

3)動態之眼。

一個系統的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關聯,不是恆久不變的。擁有全局之眼,更要聯繫用動態之眼看穿時間。

03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命觀和生活智慧

人從生到死,也是起點的弱走向終點的弱,雄強只是短暫;花兒從萌芽到凋零,綻放也只是片刻;我們愛圓滿、強壯、綻放,卻要懂得它們不過是波峰,需要無數的波谷來托起,它們不會持久,無法強留。

我們喜悅於繁花盛放,也坦然接受它們的枯萎凋零;我們欣賞雄強之美,也願意擁抱自己的羸弱和不完美。

然而,為什麼“我們知道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三、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

別人的道理未必適合你,只有你自己摸索出來的,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路子才是適合自己的。

01 紅桃皇后定律

活在當下,很多人被這個“紅桃皇后定律”所累,不斷鞭策自己,“人生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抵禦外界的競爭壓力。

這個定律的出處是Lewis Carroll 的文學作品《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講的是愛麗斯和紅桃皇后手拉著手一同出發,但不久之後,愛麗斯發現他們處在與先前一模一樣的起點上。

愛麗絲說:“在我們國家裡,如果你以足夠的速度奔跑一段時間的話,你一定會抵達另一個不同的地方。”

紅桃皇后反駁道:“在我們這個國度裡,以你現在的速度,你只能逗留原地;如果你要抵達另一個地方,你必須以雙倍於現在的速度奔跑!”

但是,從原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愛麗絲的國家裡與紅桃皇后的國度裡情況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活在紅桃皇后的國度裡呢?

別人怎麼評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還活著。

02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維克多.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講述了他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親身體驗,一段長達三年之久的“煉獄”經歷。文中沒有殘酷、血腥的場面描寫,更多的是在掙扎、彷徨後看似雲淡風輕的情感流露,即便幾次面對生死一線間,他也只是用“德黑蘭的死神”的典故來借喻,用精神自由和意識獨立來總結。提出的精神治療法理論:人要尋求生命意義是其生命中原始的力量。這個意義是唯一的、獨特的、唯有人能夠且必須予以實踐;也唯有當它獲至實踐才能夠滿足人求意義的意志。“意義治療”的任務,在於協助人找出他生命中的意義。

用“全局之眼”思維,掌握應對中年職場危機的根本法則

補充資料:關於“德黑蘭的死神”

有一天,一名有錢有勢的波斯人跟一個僕人在花園散步。僕人喊道,他剛剛碰到了死神,死神還威脅他。他央求主人備一匹快馬,好讓他在當晚逃往德黑蘭。主人答應了他,僕人飛身上馬,疾馳而去。主人進屋以後也碰到了死神,就問死神:“你為什麼要嚇唬我的僕人?”死神回答說:“我沒有嚇唬他,我看見他還在這裡待著覺得奇怪,因為我本想今晚在德黑蘭找他的。”

每個人都在逃避著既定的命運,殊不知逃避本身恰恰實踐著命運。

每個人的生命意義都不同,每個階段的生命意義也不同,必須由此人自己去尋找,一旦找到,他就有希望擺脫因生命空虛而產生的神經官能方面的症狀。

生命意義是實在的東西。尋找生命意義有三種途徑:1)創造和工作;2)體認價值(如愛);3)受苦(作者從集中營的經歷中,領悟到第三種途徑)。

弗蘭克爾深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或通過創造和工作,或體驗某種事物或愛某一個人,而在極端的情況下,當一切歡愉都被剝奪,無法避免的苦難本身正是生命的意義。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一個人被剝奪到只剩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他仍然有自由選擇用怎樣的態度面對環境,是積極地艱難地利用每一個條件活下去,還是放棄生的慾望,向命運低頭。態度的選擇,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嚴和意義。而人,是可以做到選擇對人生說“是”的。

結語

從人生全局看,中年危機只是一個特定階段的困難。

經常會聽到女性朋友說“我還覺得自己青春靚麗呢,怎麼就被中年了?”;或者男性朋友說“我體脂率12%項目加班衝在前小年輕兒的前面,我怎麼就中年了?”

悲觀主義者好比一個恐懼而悲傷地看著牆上的掛曆每天都被撕掉一張,掛曆越變越薄的人;而積極地應對生活問題的人好比一個每撕掉一張就把它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還要在背面記幾行日子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樂地會議日記中所幾下的所有充實的日子,那些他曾經有過的全部生活。

人的精神世界是自由的,自由地選擇以何種心態來面對無法逃脫的磨難,自由地選擇以何種方式過完這短暫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