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

只所以用这个题目,是因为最近这句话经常出现在网络上,和这句话相伴的是一本叫《漫长的告别》的小说。我没有看过这部小说,据说村上春树非常喜欢这本书,他自己看过十几遍,也有很多人说看过十几遍。如此一说,我真的想买一本看看。当然,用这句话作为标题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很符合我要说的内容。

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

十天前,我和妻子回了趟老家,时间很仓促,仅仅在家里住了一晚。但还是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深,但其实这件事和我并没有什么关系。惠玲的老公突然因病去世了,平时他一人在县城工作,被人发现时据说已经去世两天了,是因为惠玲一直联系不上他,才找上门发现的。只所以深有触动,因为惠玲是我小学同学,和我同龄,想来她老公也是这个年龄吧。40来岁,说没就没了,当他们最近一次分别时,是肯定不会有人想到,这一别就是永远。

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

车站离别

从老家回来,接着又传出前央视主持人李咏病逝,享年50岁。李咏的病逝显然影响非常大,人们很难相信那个阳光大男孩一样的主持人就突然永远地离开了。今年有很多的知名人士离世,许多人年纪也并不大,但李咏应该算最年轻的,实在让人叹息。紧接着金庸大师离世,再接着蓝洁瑛突然离世。人们除了缅怀,就是感叹人生的无常。

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

李咏老师一路走好

这时候看到了《漫长的告别》的推荐,看到了那句“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也许是书商的应景推荐吧,但却真的触动了我。每一次回老家,当离开的时候,母亲总会送到街头,我心里总是不舍,想着这样的送别还能有多少次。特别是当已经95岁的外婆也来相送时,那种感受就更加的强烈,下一次,我们还会相见吗?多么希望这样的送别能多一些,再多一些。

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

车站离别

永远无法忘记,在我兴高采烈地读完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回到家时,看到大门上贴着的黄纸时的心情,没想到我第一次出远门去外地上学时和爷爷的告别竟成了永别。当我得知爷爷在病重时流着泪把我从大学寄来的书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放声痛哭。2004年奶奶也突然离世,我在外地出差。2008年初冬,父亲突然因病离世,虽然我提前赶到了医院,但却没能说上一句话。



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

车站离别

虽然来日方长,但人生无常,让我们珍惜每一次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机会。人生真的很短,屈指算一下,我们还有多少次机会可以回家乡看望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还能有几次机会见见那些小时候对你疼爱有加的七大姑八大姨和叔叔大爷舅舅们?假如和昔日的同学好友一年可以聚一次,一次相谈3个小时,此生你们还能聚多少个小时?

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

战友离别

如果离别不能避免,那就让我们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时光,让相聚的机会多一点,再多一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