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黨中央領導…十分重視前線指揮員意見,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動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經常會有分享,完全是相當於免費訂閱,請喜歡頭條的用戶們放心關注。非常感謝!

粟裕:黨中央領導…十分重視前線指揮員意見,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動

(粟裕將軍)

1947年7月以來,劉伯承鄧小平、陳賡謝富治和陳毅粟裕三路大軍呈品字形在江淮河漢之間的中原地區縱橫馳騁,完成了開創中原解放區的戰略任務。但此時在中原地區,雖然解放軍在戰略上和政治上已佔優勢,但國民黨軍在人數和裝備上仍佔優勢。大別山區的劉、鄧大軍在國民黨軍重兵圍困下,處境困難;陳毅、粟裕和陳賡、謝富治兩路大軍也難以尋找到大規模殲滅戰的戰機。

粟裕對如何在中原發展戰略進攻進行了認真、反覆的思考,於1948年1月22日發出了致中央軍委和劉伯承、鄧小平的電報,提出他的戰略構想和相應的建議:

目前敵人雖已被迫作全面防禦,但尚有一定兵力,作為其攻勢防禦之機動使用。……因此,目前江北(中原、鄂豫陝及豫皖蘇)敵我是處在反覆的拉鋸形勢中。這種形勢,本給我們以有利而且多的運動戰機會,但由於新解放區反動勢力未完全打倒,反動武裝未肅清和新解放區群眾尚未完全發動,故使我們難以保留和及時捕捉戰機。而敵人多采取避實擊虛的戰法,我兵力分散時則進犯,我兵力集中時則後縮,敵我兵力相等時則與我糾纏,不讓我安定休整。在上述情況下,我一個戰略區之兵力對當面之敵作戰,則難取全勝;如待三個戰略區兵力集中,則又失去戰機。而敵人則利用其比我優良的運輸條件和建制的臨機變動,以集中或分散對付我軍。但我軍則因缺乏固定補給來源和足夠的運輸能力,又不便長期集中強大的兵團於一個地區(或方向)作戰。因此,建議三路大軍在今後一個時期,採取忽集忽分的作戰方式,以求較徹底地殲滅敵人一部。只要鄰區能及時協同打援或鉗制援敵遲進,殲敵一部是很可能的。在此區殲滅戰結束,敵向此區集中,則我又分散或轉移至鄰區,何區便於殲敵,即向何區集中。如此能有兩三次殲滅戰,則形勢可能變化。管見是否有當,請示知。如認為可行,則請劉鄧統一指揮。管見所及,斗膽直陳。是否有當,尚盼裁示。

粟裕這一封電報的主旨是建議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互相配合,在中原打殲滅戰。當粟裕起草這一封電報時,中央軍委已經擱置了1947年7月制訂的派遣野戰軍挺進江南的方案,挺進江南的新計劃尚在醞釀之中。對此,粟裕並不知情。

毛澤東接到粟裕的電報時正在對中原戰局進行籌劃。為此,他電召陳毅到達中共中央駐地陝北米脂縣楊家溝,於1月19日至21日聽取了陳毅關於華東野戰軍情況的彙報。

毛澤東逐句圈點了粟裕的電報,在送給周恩來、任弼時和陳毅傳閱時,特別標註“再送毛”。他儘管反覆閱讀了粟裕的電報,但並沒有採納粟裕的建議。27日,他覆電粟裕:“關於由你統帥三個縱隊在宜昌上下渡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任務問題,我們與陳毅同志研究有三個方案。”電報在敘述和分析了這三個方案的渡江時間及其利弊後說:“以上三案各有優劣,請你熟籌見覆。”

1月31日午時,粟裕再次覆電,提出了渡江南進時間和路線的兩個方案,同時複述了他1月22日電報的意見。

粟裕寫道:“職對於中原戰局的認識,認為我軍以原有的政治優勢,於反攻中又取得了戰略優勢,但在數量上及技術上並非優勢。加上土改又為反攻中最主要政治內容,故進展較慢。在軍事上,如能於最近打幾個殲滅戰,敵情當有變化。因此於最近時期,將三個野戰軍由劉、鄧統一指揮,採取忽集忽分的戰法,於三個地區輾轉尋機殲敵,是可能於短期內取得較大勝利的。如是則使敵人機動兵力大為減少,而我軍在機動兵力的數量上,則將逐漸走向優勢;同時也可因戰役的勝利,取得較多的休整與提高技術的時間。如果我軍再能在數量上及技術上取得優勢,則戰局的發展可能急轉直下,也將推進政治局勢的迅速變化。”

粟裕這一封電報是在執行中央軍委關於渡江南進抉策的前提下,提出在中原地區,由三個野戰軍配合尋機殲敵。2月1日,毛澤東覆電表示完全同意粟裕提出的渡江作戰方案,並指令3月下旬出動。

從2月下旬起,粟裕率華野第一、四、六縱隊、兩廣縱隊和特種兵縱隊到濮陽整訓,進行渡江準備工作。開展新式整軍運動,為渡江作戰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針對江南地理條件進行行軍、作戰訓練;派遣一個營到沿江地區偵察地形、敵情;調集準備隨軍南下的幹部學習和研究新解放區政策;印製了供新解放區使用的貨幣——東南流通券。用張震的話說,當時已經是“萬事俱備,只欠渡江”了。

在準備渡江的時候,粟裕仍然繼續思考渡江作戰的利弊。1944年年底,他曾經率新四軍第一師渡江南下作戰,一直到1945年10月才返回蘇北,對於無後方作戰的難處深有體會。他反覆權衡,認為留在中原殲敵比遠征江南更有利。

4月18日,粟裕致電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華東局:“職對目前戰局,雖經月餘之考慮,但不成熟,恐有不周,致未敢輕率呈述。”

這一封電報約3000字,共8個部分,大意是:我大兵團遠離後方作戰,得不到群眾較好配合,行動不易保密,傷病員難以安置,補給困難;重裝備不能發揮其作戰能力,變成了拖累;大兵團在新解放區運動,最嚴重的事為糧食問題,回憶1945年我軍在天目山時不足2萬人,控制縱橫500裡地區,僅3個月之久,已弄得民窮財盡,至今在該地人民中尚留下極深刻之不良影響;桂頑之七師、四十八師,蔣介石不致於放虎歸山,仍可能留於大別山,五軍及十一師則因系美械重裝備,也可能留於中原,如我軍南進仍未能調動這四個整編師,中原局勢將呈較長期的僵持局面。根據上述理由,粟裕建議劉鄧、陳謝和陳粟三軍主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幾個較大的殲滅戰;對敵人附近後方派出數路強有力的遊擊兵團配合正面主力作戰;對敵人深遠後方派出多路游擊隊在廣大範圍內輾轉游擊。如中央認為上述意見可行,他則建議集中華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濟南,以吸引第五軍北援而殲滅之。而後除以一部分見機攻佔濟南外,主力則可進逼徐州,與劉伯承、鄧小平會師,尋求第二個殲滅戰。

電報最後說:“以上是我個人不成熟的意見,加以對政局方面的情況瞭解太少,斗膽直呈,是否正確尚待指示。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決不鬆懈。”

這一封電報的內容可以說是名副其實地建議中央軍委推遲關於派遣東南野戰軍渡江南下的決策。

粟裕這一建議受到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4月21日,毛澤東為了商量渡江行動問題致電陳毅、粟裕,要求他們於數日內同來平山中工委開會。

25日,陳毅、粟裕從濮陽出發,晝夜兼程,於30日到達阜平縣城南莊。會議第一天就聽取了粟裕的彙報:華野三個縱隊暫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打殲滅戰,並詳細說明提出這一方案的根據。五位書記表示同意粟裕的意見,決定在既定戰略方針不變的前提下,同意華野三個縱隊暫緩渡江南進,先集中兵力盡多地殲敵於長江以北,然後再南渡長江。

對此,粟裕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黨中央領導同志這種處處從實際情況出發、十分重視前線指揮員意見的領導作風,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動。”

這一改變看起來並不大,但影響巨大而深遠,它加速瞭解放戰爭南線的進程:

一、這一改變是在肯定渡江南進的方針的前提下做出的,渡江南進只不過是推遲而已。5月5日,毛澤東致電劉伯承、鄧小平和華東局,指出:“將戰爭引向長江以南,使江淮河漢地區之敵容易被我軍逐一解決,正如去年秋季以後將戰爭引向江淮河漢,使山東、蘇北、豫北、晉南、陝北地區之敵容易被我軍解決一樣,這是正確的堅定不移的方針。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難。目前粟裕兵團的任務,還不是立即渡江,而是開闢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則四個月多則八個月內,該兵團加上其他三個縱隊在汴徐線南北地區,以殲滅第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為目標,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

二、毛澤東也曾考慮過推遲南渡長江。在1947年11月28日,毛澤東致電粟裕就曾指出:“在明年八月以前不準備派主力部隊渡江,各部均要在現地安心工作與作戰。”但是毛澤東後來又改變了這一設想。

說它影響巨大而深遠是因為後來戰爭形勢快速發展,華野打完豫東戰役緊接著就是進行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實踐表明,派遣一個或兩個兵團渡江並非必要的措施。粟裕的建議為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做出了傑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