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課好動怎麼辦?

亓槭


一年級孩子上課好動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這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殊的心理特徵決定的。這個階段的孩子頑皮、好動,思想不能長時間集中,所以好動是一年級孩子的天性,家長們不用過於擔心。

那麼針對一年級孩子上課多動怎麼辦?我也曾經教過一年級,針對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建議:

首先,家長們要去了解孩子為什麼那麼調皮,要知道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孩子的性格原因,或者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周圍人的影響都會造成這一的結果。知道孩子調皮的因素,分析,採取解決的措施,讓孩子和其他夥伴一起成長。

其二,作為家長們要很理性的去看待孩子貪玩的行為,因為孩子發育階段,好奇心是比較強的,是孩子的天性,針對這個問題,家長們要正確引導,不要打罵孩子,慢慢的去讓孩子接受注意力集中的狀態。

其三: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好動的問題,可能因為受家長的影響,大人做什麼,說什麼,孩子就會模仿,所以家長們要做起表率,好的習慣,狀態可以影響孩子,讓孩子從貪玩好奇心中轉移到集中注意力上面。

其四:家長們要對孩子頑皮好動的習慣採集正確的指引,不要採取責罵,懲罰的方法,如果孩子不是很過分的話,是可以原諒的,而且也可以給孩子講些道理,孩子會聽,逐漸有自我意識了,就可以改變好動的習慣。

總之,如果遇見一年級的孩子好動的情況,各位家長不必著急,只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家長自身做起,共同努力,跟孩子們共同成長!


夢開始的地方053


一年級上課好動怎麼辦?

對於這個問題,家長可以不用擔心。一年級學生好動,一種正常現象。

一方面是孩子的好心導致;一方面是孩子的成長特徵的表現。所以,大部分孩子都活潑好動,這是天性,也有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

但是,如果是多動症那情況又不一樣了。當然這需要家長與老師平時多觀察,然後進行比較,如果這個孩子相對於大部分孩子更突出,這時就需要家長帶孩子去諮詢醫生,看看是否是多動症。

如果是,則要聽從醫生的建議,按照一定的方法幫助孩子糾正就行。

如果不是,說明孩子與其孩子一樣要開始接受養成教育了,否則一但壞習慣養成,想再來改正就有點難度了。

具體如何幫助孩子進行養成教育呢?

首先,端正學習態度。

因為是一年級了,所以每天都有學習任務,如果課堂上不認真聽,就會導致對書本知識一無所知,回去做作業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

所以,要告訴孩子,現在的學習與幼兒園的學習不一樣了,要認真學習,這樣才能表現得更棒。

其次,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家長要告訴孩子:

上課前,先將書本提前預習一下,瞭解一下自己哪裡不明白的地方,然後上課認真聽,弄明白。

上課時要認真聽,跟著老師走,勤舉手回答,不懂得要做記錄,下課要勤於問。

下課了,要想想老師這節課講了什麼,是否聽懂了。如果不懂,抓緊時間問老師,尋找答案。及時完成作業任務。

第三,培養孩子自律。

讓孩子自己學會做自己的小主人。因而家長要培養孩子自律,告訴孩子如何約束自己,如何在規定時間內做規定的事,勇於挑戰自我。

第四,找找是否有干擾因素。

學校裡面,比如同桌干擾,或是桌子、文具盒、書包裡有玩具或是零食類。

家庭裡,是否有不安靜的環境,或是家長的壞榜樣,或是電子產品的影響。

因而,老師與家長都要細心觀察孩子的相關舉動,從而採用相應的方法進行幫助。

另,看看孩子的接受能力是不是有點慢。這時就需要家長多多幫扶,引導孩子樹立信心,挑戰困難。同時教授一些學習方法。

第五,進行相應的專注力練習。

家長可以在家裡為孩子找一些訓練專注力的方法,比如,填數字,填漢字,聽話接話等遊戲,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第六,開始培養興趣。

比如閱讀,下棋,練字之類,這樣既幫助孩子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又幫助孩子懂得如何安排時間,挑戰自我。

以上幾點,是本人結合班上學生與自己孩子的經驗簡單描述,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你的學習幫手


一年級的孩子好動,說明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

那什麼是注意力呢?

  •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

一般情況下,我們說的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是指孩子主動去注意一個事物,而不被其它的事物分心和轉移。

一般情況下,孩子集中注意力隨著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而逐漸遞增。

3~4歲的孩子能集中注意5~10分鐘

4~5歲的孩子能集中注意10~25分鐘

5~6歲的孩子能集中注意15~35分鐘

一年級的孩子,6歲了,要能集中注意15~35鍾了。

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可以嘗試一下做法:

1,排除干擾。周圍的環境容易對孩子造成影響。給孩子營造一個舒適且安全的環境非常有必要。如果家裡經常有人出入,環境嘈雜,孩子就難靜下心來,造成注意力難得集中。

2,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興趣是注意力的源泉。平常我們發現,如果孩子對某件事情或者玩具感興趣,他就會很專注。比如有的孩子喜歡搭積木,一搭就是大半個小時,或者更長時間。

3,多鼓勵孩子。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後,要多讚賞,多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