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有哪些“裝x”的名場面?

xiaole898


今年的北京電影節展映單元,克里斯托弗·諾蘭編劇及執導的“蝙蝠俠三部曲”《俠影之謎》、《黑暗騎士》和《黑暗騎士崛起》在套票上線之初,僅僅一分鐘,就被一搶而光。

展映當天,影院門口排起長長的隊伍,三部曲的每部電影開場和結束、重要人物出場的時候,觀眾們都會歡呼鼓掌。當然,觀眾之中不乏蝙蝠俠的粉絲,而絕大部分的觀眾,是衝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來的。

因為全新的蝙蝠俠人設、因為扮演小丑一戰成名卻英年早逝的希斯·萊傑、因為從未在諾蘭電影中露正臉卻有著盛世美顏的湯姆·哈迪,2005年到2012年的三部電影,被太多觀眾和粉絲追捧。

蝙蝠俠是個傳奇。

克里斯蒂安·貝爾,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和《黑暗騎士》中屋頂場景的幕後工作人員

自從1997年,蒂姆·伯頓執導的最後一部蝙蝠俠電影《蝙蝠俠與羅賓》失敗以後,蝙蝠俠電影系列就處於停滯狀態,直到華納找到了克里斯托弗·諾蘭,彼時諾蘭還是剛剛憑藉《記憶碎片》初出茅廬的一顆新星,雖說一下子成為了好萊塢的當紅炸子雞,但是蝙蝠俠——這個系列可是當年連蒂姆·伯頓這樣的大神都拍砸了的。當年的華納有勇氣把這個系列交給一個新導演,並且全權讓他負責,也算獨具慧眼。

諾蘭的弟弟,也是蝙蝠俠三部曲系列的編劇之一喬納森·諾蘭(為了區別諾蘭,我們下面會稱他喬納森)曾經在採訪中這樣說,“過去七十年有太多太多不同版本的蝙蝠俠上映,而這些版本都會往許多很具體的方向發展故事。”

《蝙蝠俠:俠影之謎》片場照

“而我們卻走了一條完全相反的路。”另一位編劇大衛·S·高耶這樣評論。

飾演蝙蝠俠管家阿爾弗萊德的老戲骨邁克爾·凱恩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正在享受著英國鄉下愜意的陽光。門鈴響了,凱恩以為眼前的年輕人是郵遞員,年輕人卻伸出手,“你好,我叫克里斯托弗·諾蘭,我有個劇本想給你看看。”

“讓我演什麼?”

“管家。”

“哦?就是那種每天說‘主人,你該吃飯了’的管家麼?”

“不,更像主角的父親。”

邁克爾·凱恩(中)現場工作照

凱恩接過劇本,讓諾蘭回去等消息,自己明早會讓司機把劇本送回。諾蘭卻堅持,在凱恩的家裡等他看完劇本,直接把劇本拿走,他只喜歡面對面交流,不用手機,不用郵件。諾蘭直接坐下,和凱恩的妻子開始聊天喝茶,靜候著凱恩讀完劇本的反饋。

“我願意出演”,是凱恩看完劇本的回覆。

這是《蝙蝠俠:俠影之謎》的劇本,邁克·凱恩一演就是三部。

《蝙蝠俠:俠影之謎》片場照

在拍《蝙蝠俠:俠影之謎》的時候,諾蘭沒想過一定會有三部曲,但是,他還是隱約留下了一些線索,為後來的兩部電影埋下了伏筆。當得知第二部即將啟動的時候,那些曾經留下的伏筆堅定了他最初模糊的設定——三部電影其實是一部大電影。

“角色本身就有做續集的潛質,所以我們在《蝙蝠俠:俠影之謎》的時候做了很多人物挖掘,對我們來說,續集一定要是三部曲,因為一個故事一定有開端、經過和結束。”

“為什麼觀眾還回來看一個前些年表現不好的電影的翻拍呢?”

《蝙蝠俠:俠影之謎》片場照

諾蘭的回答是這樣的,“我們需要贏得觀眾的信任,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作為編劇和導演,諾蘭最看重的就是故事中的人物,讓角色在三部曲中自然地成長,用幾年的時間去發掘人物內心的歷程。“電影中的世界和人物是一起變化的,我們希望在劇本中體現這樣的變化。”

在動筆創作這個劇本之前,諾蘭和大衛用了很長時間來挖掘蝙蝠俠這個人物和蝙蝠俠世界的歷史。“對我來說,這個故事唯一合理的講述方式,就是在最真實的環境下講述一個符號化的人物……當我第一次看到蝙蝠俠這個人物的核心的時候,其實他和高譚市的關係就決定了為什麼蝙蝠俠會存在,也決定了這個人物是誰。因此,在這個歷史和設定的基礎上,我走出了高譚市,因為我想讓觀眾覺得高譚市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小城市。”

《蝙蝠俠:俠影之謎》片場照

有一場戲是遊歷歸來的布魯斯·韋恩和阿爾弗雷德在私人飛機上,有過這樣一段臺詞,“人們的漠不關心,唯有戲劇性的逆轉才能喚醒。身為布魯斯·韋恩做不了什麼,我只是個血肉之軀,很容易被忽視、摧毀。但是成為正義的符號,我就永遠不會被打敗的,永遠正氣長存。”

“這場戲很短,一閃而過,甚至很多蝙蝠俠的粉絲並不能認同。但這就是我對於蝙蝠俠的解讀。”

諾蘭在採訪中說,“讓布魯斯·韋恩把他自己當成一個符號,來作為撬動高譚市正義力量的催化劑,是這三部電影的初衷。這個過程只能是暫時的,直到高譚市不再需要蝙蝠俠,這個想法一直貫穿三部蝙蝠俠電影……無論蝙蝠俠是誰,他都無法永遠做蝙蝠俠。所以到了第二部《蝙蝠俠:黑暗騎士》裡,蝙蝠俠希望哈維能夠代替他成為高譚市的正義燈塔,而他自己,就可以有機會和蕾切爾一起遠走高飛。”

《蝙蝠俠:俠影之謎》片場照

“我們必須有耐心,等到我們筆下的人物一點點地擁有了他們的可信度,從而才能獲得觀眾的尊重。”諾蘭很有耐心,從《蝙蝠俠:俠影之謎》到《蝙蝠俠:黑暗騎士》,他慢慢地挖掘著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後,由於雙重身份導致的越來越明顯的內心困境,和蝙蝠俠在高譚市存在的合理性這個問題。

“在第一部的時候討論蝙蝠俠存在的正確性太早,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蝙蝠俠。我滲透了一點,是在第一部追車戲結束後,布魯斯·韋恩回到家,阿爾弗雷德希望韋恩重新考慮是否真的要做蝙蝠俠,天天上演追車大戰,而可能會因此敗壞了他已故父親的名聲。直到第二部,我才能真正展開討論這些圍繞著蝙蝠俠身份的質疑,我並沒有直接提出問題,而是表現了蝙蝠俠的存在會帶給人們的危險……蝙蝠俠仍然能夠控制自己,但是他的憤怒已經逐漸壓制住了他內心的善良,導致他最後的失控,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錯誤。”

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

第二部《蝙蝠俠:黑暗騎士》雖說是諾蘭眼中的“中間部分”,卻是萬千影迷心中,這個系列的高潮,原因很簡單,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

然而在一開始的時候,諾蘭對自己的想法並沒有把握。第二部的故事敘事完全沒有遵照以往任何好萊塢大片的慣用路徑,是一條全新的,沒有人走過的路。

“這個故事根本不應該行得通,因為它太不一樣了。但是它就是走通了,因為它的真實性就是推動這個故事動力。”諾蘭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蝙蝠俠:黑暗騎士》並不是一個傳統而漂亮的“大片”,因為那樣的大片,有著固定的節奏,時而悠揚時而緩慢,時而緊湊時而激烈。

《蝙蝠俠:黑暗騎士》劇照

喬納森接過了諾蘭開發的第一稿劇本開始修改,諾蘭認為,弟弟的方向是對的:“小丑永遠不能夠融入一個傳統故事的套結構,他就是融不進去,這個人物的設定就是這麼離經叛道。完全不遵從傳統編劇的敘事技法。”

小丑是一個沒有背景故事的反派。觀眾只能從他聽上去神經質的隻言片語略微提取他過往的片段,亦真亦假難於分辨的片段。沒有動因促使小丑變壞,這就是這個反派人物最特別的地方,沒有戲劇衝突讓他發生人物的轉變,他就是一個反派,連成為反派的原因都沒有的反派,這不是因為編劇懶惰疏於設置,而是,喬納森和諾蘭故意為之。

《蝙蝠俠:黑暗騎士》片場照

小丑的人設,來源於喬納森。作為蝙蝠俠動漫和動畫系列的忠實粉絲,喬納森比他哥哥諾蘭更瞭解蝙蝠俠的世界,他把小丑設定為了傳統的犯罪階層的反叛者,小丑成為了高譚市黑幫網絡和蝙蝠俠共同的敵人,因為他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反派。

“其他反派對小丑的態度才是有趣的部分,其實就像這些反派對於蝙蝠俠的整體態度一樣。”對於喬納森,小丑這個角色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他的橫空出世,好像從魔法中變出來的虛幻的人物一樣,只是為了跟蝙蝠俠說那句“你讓我完整”。也正因此,任何給予小丑這個人物的背景故事,都只會讓他的精彩度減分。

《蝙蝠俠:黑暗騎士》片場照

“他(小丑)沒有開始,也沒有結局,這就是他的背景故事。”編劇大衛在採訪中這樣說。

“是啊,一個反派最好的設置就是這個反派的動機根本就無人知曉,這才能讓他令人恐懼。”喬納森接著說。

小丑的臺詞,是諾蘭跟著感覺寫的。他從來不去寫大綱,就像他總提到的“耐心”,他就這麼耐心地等著那些扣人心絃的情節和精彩絕倫的臺詞一點一點地從他的內心生髮出來,他是個“freestyle”男孩。“小丑的獨白我寫得很隨意,跟著感覺去走,然後花很多天把我寫的三四頁獨白一點點地編輯出來,成為最後的臺詞。”

《蝙蝠俠:黑暗騎士》片場照

也許是前兩部太過成功,到了第三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諾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諾蘭看了許多文學著作和老電影,希望從中汲取靈感,直到他忽然間意識到,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不就是第三部最好的詮釋麼?以為自己心存正義卻被憤怒衝昏頭腦的復仇者、充滿恐怖氣氛的城市、偉大的犧牲者……諾蘭立刻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喬納森。

第二部完全超出了傳統好萊塢大片的範疇,而作為三部曲中的“高潮和收尾”,諾蘭把《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調性重新調回了商業片的基調,和第一部做了首尾呼應。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片場照

最後一部的故事發生在第二部以後的八年,蝙蝠俠消失了八年,布魯斯·韋恩沉浸在失去愛人蕾切爾的悲痛中無法自拔,直到貓女賽琳娜闖進他的世界,新的反派貝恩率領著恐怖分子攻佔了高譚市,韋恩才意識到,高譚市依然需要蝙蝠俠。

這是一個傳統的套路,如果沒有《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強烈的反思和質疑,《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也許會成為一部十分平庸的電影。但正因為了有了反套路的《蝙蝠俠:黑暗騎士》,“蝙蝠俠”這個角色才完成了從第一部到第三部人物弧度的建立。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片場照

蝙蝠俠的飾演者克里斯汀·貝爾曾經說,“在第三部中,你發現了這個年輕人的痛苦、悲劇和憤怒成為他的動力,讓無助的他努力尋找一條屬於他的道路。而在第二部中,他發現自己變得被需要,他可以做到他人生中最想做的事情。而現在,(在第三部中),他失去了人生目標,直到新的反派出現,讓高譚市和他自己都再次陷入危機。”

而在設置“貝恩”這個新反派的時候,諾蘭又一次有了反套路的想法,他認為,貝恩應該是在體力和智商上都能跟蝙蝠俠一決雌雄的反派,既不應該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又不能只有頭腦沒有武力值。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現場照

而對於蝙蝠俠故事系列最精彩的女性角色——貓女,諾蘭一直想把她寫進三部曲,也許是上一部中的小丑已然佔據了故事中大部分的精彩,貓女被諾蘭放在了第三部中。“貓女和蝙蝠俠有著共同點,他們都隱藏了自己的真實身份,而她在立場和價值觀上的曖昧不清也讓蝙蝠俠找到了一些共鳴,就像搔到了蝙蝠俠的癢處一樣。”

諾蘭兄弟花了十二年,做出了這個堪稱電影史上最為經典的三部曲之一的系列,此後諾蘭的作品更偏個人風格,《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等影片仍然為他贏來了口碑和讚譽。然而他帶給蝙蝠俠系列的全新解讀,他和喬納森共同創作的關於蝙蝠俠的全新故事,仍然讓許多人,在當今口碑爛到讓人咋舌的DC動漫改編電影面前,懷念這個系列。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現場照

很多編劇都說過,改編經典是個坑,不要隨便跳。諾蘭卻說,要尊重觀眾,要有耐心,要和你的人物一起隨世界變化。“你要知道你做的是商業片,要遵循商業大片的規律,在這個認知的前提下,把自己往更深處逼一下,不要讓那些情節來得那麼簡單套路。”

諾蘭不同意有的導演說的,為製片廠拍一部片,為自己拍一部片的說法。因為對於他來說,每一部印上“諾蘭導演”的電影,都應該是他做到最好的標準。也許哪天,讓諾蘭拍《奧特曼》或者《葫蘆娃》,他還是能夠再創經典。








心映象


我想大家應該對《復仇者聯盟》不陌生吧!裡面有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綠巨人、黑寡婦、鷹眼等超級英雄,可是為啥沒有黑暗騎士蝙蝠俠呢??他也是我們心中的英雄啊!!難道就因為蝙蝠俠沒有超能力麼?但黑暗騎士的裝備比起各位英雄來說絕對不遑多讓。大家也許還記得《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丑的爪牙趁蝙蝠俠被擊倒去揭開面具直接被電暈,可謂是全身都是機關和武器。那麼現在,就讓我們再來盤點一下蝙蝠俠全身武裝的高科技武器和裝備。 蝙蝠戰衣 當我們一提到蝙蝠俠,馬上就會想到蝙蝠俠超酷的戰衣,可是我們對它又有多少了解呢?看吧!!蝙蝠俠的戰衣有著多層結構,採用的主要材質是一種被廣泛用於軍事和高科技運動產品的材料。能夠抵擋利刃和子彈的非正面攻擊,具有高透氣性和排汗功能,而且堅固耐撕扯。 分離式盔甲則將全身分成101塊部件,腿部、胸部和腹部部分為雙層加強型鈦合金面板,不僅完美塑造了蝙蝠俠的身材曲線,更具有超強的防彈與抗衝擊能力。 蝙蝠靴   看,酷不酷!!蝙蝠俠用來保護腳部的靴子,小腿上覆蓋有盔甲,以抵禦外來的攻擊。靴底下放置有一個蝙蝠發信器,還有一個機關,可彈出溜冰用的刀片。這要是給我該多好哈哈!! ? 蝙蝠頭盔 噹噹噹!!隆重登場!!蝙蝠俠用來掩蓋身份的頭盔,使用的是抗衝擊的合成石墨外型。還使用了防彈纖維鍍層,可以保護蝙蝠俠的頭部,使其免受輕兵器傷害。蒙面頭罩的“耳朵”裡綁定有高增益麥克風和一根無線電天線。蝙蝠俠使用無線電天線監聽警察和緊急服務頻道廣播,以便始終做到“第一個到達現場”。 蝙蝠護臂手套 看看這個護臂,具有極強吸附力,護臂上裝有三張刀片,按下開關就可發射。護臂上還有一系列的按鍵,可以召喚他的移動載體和打開頭盔上的功能裝置。 蝙蝠披風 蝙蝠俠背後的這種披風采用尼龍材質的特殊記憶纖維,可以像任何纖維一樣飄動——但是向纖維充電後,它會迅速變硬,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形狀。例如,蝙蝠俠的披風造型像一臺滑翔機,可以減緩降落,甚至可以讓蝙蝠俠進行短程飛行。 蝙蝠戰車   無論它是以每小時160公里的速度在城市道路上行駛,還是停在蝙蝠洞中,又或是出現在犯罪現場,都是一輛真實的汽車。當蝙蝠車飛起9米穿過瀑布,然後在蝙蝠洞中著陸時,實際上那是一輛重達2200公斤的真實車輛。升級版的蝙蝠戰車車身外部由5cm防彈裝甲構成,配備自動駕駛器,車身自帶纜繩,原先的兩門20mm榴彈發射器經過改裝,在車體頂部升級為一門155mm榴彈炮,可發炮射光學制導導彈。 ? 蝙蝠戰機   電影裡的蝙蝠戰機與漫畫中的蝙蝠戰機外形區別很大,但比起漫畫中更為寫實。蝙蝠戰機長約9米,寬約5.2米。戰機的外形靈感來源於AH-64武裝直升機“阿帕奇”,而機動性能則脫胎於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和V-22“魚鷹”偏轉翼飛機。戰機依靠底部兩個平行排列的螺旋槳提供升力,可垂直起降。 蝙蝠超能電池炮(新武器)   配備大功率可充鎳氫電池,自帶脈衝變壓器,可產生高頻交流脈衝,槍口縱列數對金屬電擊頭,經整流濾波發射高壓電擊。適合群體攻擊,可以穿透衣服,阻斷敵人腦電波傳遞,使敵人短時間內失去抵抗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