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哪朝人,有人說他的書法無人超越,你有何看法?

國亮146450030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大書法家。說他的書法無人能超越,這是違心之論。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任何書法大家,都不能成為書法頂峰,儘管王羲之稱之為書聖,其獨特的行草書體,獨步天下。不過把他推上神壇的,實際上是在王羲之死後200多年的唐朝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可以說是王羲之的鐵桿粉絲,不僅廣為收羅王羲之法書,而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極盡讚美。他評價鍾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評價王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皆謂"譽過其實"。唯認為王羲之"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他在親自撰寫的聖教序中,下旨將王羲之的字收集碑刻,死後甚至將蘭亭序真跡帶到墓中一起殉葬。後此後歷代皇帝,都幾乎無一例外的承襲了對王羲之的推崇。在古代皇權至上的社會中,這種推崇,無疑會推動了士大夫階層對王羲之的崇敬,一千多年來,無出其右者。

當然,王羲之的行草,“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他的字寓剛健於優美,真態多姿,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盡顯其行筆之特點和用筆之技巧。

我最近一直在學習聖教序,體會頗多。王羲之的很多字,和很多初學者一樣,初看覺得平淡,用筆柔弱,結構不穩,但反覆咀嚼,才發現用筆之巧妙,結構之險絕,精妙無窮。

不提章法佈局,也遑論謀篇氣運,單就結字而言,我認為王羲之的字確實是有深厚的韻味,似舉幾個字例:

1、\t結構之美,險絕俊美。



這個“界”字,右邊一撇,似撇似點,位置之巧,形狀之奇,是一字之睛,巧奪天工!



這個“作”字,動感十足,我常常把它想象成一個拿著槍的戰士衝出戰壕的瞬間,馬步躬身,持槍向上,美不勝收。

2、筆畫之奇,出乎意料。



這個“制”字,錯落有致,尤其是最後一撇,超乎尋常,既偏離主體,又下墜超長,這一筆,我嘗試多種寫法,都沒有這樣寫耐看。



這個“宗”字,下面小子的豎勾,明顯左傾,且短小,用小身軀支撐起龐大的世界,卻又穩如泰山,是在是精妙。



這個“崇”字,如同狐步舞者,扭動身軀,婀娜多姿。

3、\t點畫精湛,趣味盎然。



這個“諸”字,右邊下面的日,變身兩點,互為支撐,相映成趣。




這個“傅”字,右邊的點形態各異,橫筆畫在我們理解都是要橫平豎直,王羲之卻處理成長短不一,實在巧妙。

4、\t提按轉折,一氣呵成。



這個“諦”字,幾乎都是迴旋提轉,且長短高低均有不同,相較於一點一畫,多了很多奇駿之美。

王羲之之所以成為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和他的藝術創新密切相關。但我以為,任何藝術,都不可能有止境,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審美觀也在發展。書法作為傳統中華文化,也在不斷豐富,因此,王羲之不能也不應該是書法藝術的終點。


海南老楊


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是國家分裂為南北對峙的混亂時代。黃河以北是北魏,長江以南地區是東晉。


王羲之從北方西晉逃出來的時候,只有八九歲。東晉在司馬政權的統治之下,並沒有有所作為,朝政非常荒謬。王羲之一生在政治上也難以作為。

但是,王羲之家族是一個政治文化勢力很強的家族,東晉的政要部門,都有王羲之家族的成員,老百姓認為,這是一個“王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你就可想而知,王獻之家族有多厲害。

但是,東晉的皇帝沒有一個是可以作為的。政治非常腐朽。王羲之從激情慷慨到逐漸對政治失去信心,就把自己的精神寄託在書法研究之中了。


東晉時代,還是一個隸書的時代,但是,也出現了楷書的上升趨勢。

例如,王羲之家族都很欣賞鍾繇的書法。王羲之經過很長時間的學習,終於創造了自己的書法面貌。

民間有一個傳說,說王羲之為了練字,經常心追手摹,有一次,他居然晚上睡覺前,還在夫人的背上練習鍾繇的書法,夫人很煩他,就說,你何不在自己體上寫字?偏偏要在別人體上寫呢?

本來夫人就是煩他打擾睡覺,可是王羲之恍然大悟:寫字真的不能老是在別人體上寫字,我應該有自己的字體。

於是,王羲之很快就寫出自己的字體了。


這個民間傳說也許不是事實,但是,道理是沒有問題的。

王羲之之所以成為一代大書法家,必須有超越古人的努力,才能超越時代,創造楷模。

王羲之的書法是無法超越的嗎?這裡面有很多歷史的道理,可能並不是我們都很清楚的。

首先,王羲之時代他的書法很少流傳和欣賞

為什麼這樣說?這是因為,王羲之時代還沒有完全從隸書中解放出來。當時的大眾書法仍然是隸書。當然,這一時期的隸書,也不完全與漢代的隸書一樣,而是有了自己的特色。有些隸書有楷書的筆意了,有些隸書好像“魏碑”那樣方筆很突出,例如像《爨寶子碑》和《王興之夫婦墓誌》就是這樣的隸書。



但是,王羲之沒有在傳統書法,也就是隸書這個體系裡開發書法藝術,而是在行書和楷書這些新的書法裡繼續發展。

楷書三國就已經有一些苗頭了。例如《葛祚碑》就是東吳的一個楷書。

三國和曹魏時期的鐘繇喜歡寫楷書,他的楷書已經脫離隸書的波磔筆畫了,書寫起來比較快。這是書法史上很大的,一件事情。

因為鍾繇的書法很出名,所以,王羲之就學習鍾繇的書法很勤奮。王羲之小時候就受到姑姑衛夫人的影響學習過書法,據說,衛夫人就是學習鍾繇書法的女書法家。所以,王羲之就是鍾繇這個書法體系的書法家了。據說王羲之的叔叔王敦收藏了鍾繇的《宣示表》,王羲之就借來,反覆臨摹。後來,王羲之直接學習了鍾繇更多的書法,終於形成自己的書法面貌了。

其次,高層士大夫階層的書法情趣具有很大的社會示範性

前面我們說過,王羲之時代還是一個隸書時代。


但是,像鍾繇、衛夫人、王羲之已經形成一個士大夫階層的書法趣味了,他們喜歡的書法,除了隸書這些傳統書法,最重要的是瀟灑不羈的情趣,喜歡一種輕鬆自由的書法,這就推動了對隸書的改革,形成一股魏晉書法新風氣。

隸書原來就是下層官吏創造的書法,是在篆書時代,對篆書的簡便寫法。後來,高級知識分子也喜歡隸書,這樣,隸書的書法美就提高了很多。

但是,隸書的筆畫“一波三折”這個制度沒有什麼改變。楷書就是要去掉“一波三折”,直接橫畫了。這樣寫字,筆畫就簡單一點了,是書法實踐的一次重大突破。

所以,王羲之就繼承了這樣一個新的傳統,在楷書領域,把字寫得更加簡單便利了。


除了楷書,行書是日常書法,也是寫字最常見的一種字體。這種字體,以楷書為依據,把筆畫的點橫豎撇捺,按照寫字的需要,如同行雲流水般鏈接起來了,這樣寫字,既漂亮又寫起來自然流暢,還辨認起來很清楚,於是就在高層士大夫中間流行開了。

而高層士大夫階層,他們具有相對權威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天然就是一種社會示範 。

王羲之是這一群士大夫裡最優秀的書法家,當然因為他的書法具備了兩個條件:

1.寫起來方便快捷

2.書法很美觀,包括書寫過程美和書寫筆法美

我們把這兩個元素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就是漢字的書寫又好又快了。


相比較以前的書法,美不美,先不說,但是,就方便快捷來說,王羲之的書法,具有絕對的速度優勢,這就是王羲之書法無法超越的原因。

歷史是檢驗王羲之書法的唯一標準

王羲之的書法,在王羲之時代或者唐代以前,並不是非常顯赫的書法。

同時,我們也看到,王羲之書法體系,來源於鍾繇,所以,在南北朝時代,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即使是北朝也有一部分書法,是受到鍾繇這樣的書法影響的。

所以,所謂的“魏碑”,其實就是隸書和鍾繇這種類似於楷書的書法的結合。結合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漢字書寫能夠達到“又好又快” 的效果。


我們從南北朝時代到隋代看到一種書法的發展趨勢,那就是隸書的影子越來越少了,楷書的面貌越來越清晰了。

所以,唐代就完全成為楷書、行書和草書為主流的三大漢字書寫風格了。這個主流一直到今天仍然沒有改變。

而追溯這個源頭王羲之就是祖宗。他是楷書、行書和草書在發展過程中的集大成者,所以,我們無法超越。

我們無法超越王羲之,主要體現在

第一,王羲之的這個楷書體系無法超越。

第二,王羲之的書法美的基本元素我們無法超越。


第三,書法可以百花齊放,例如清朝提出了“碑學”主張,現代提出了“碑帖結合”的書法美學理想,但是,這些書法美學思想,可以豐富書法藝術,不能超越王羲之創造的楷書、行書和草書這個漢字書寫的主流價值。

今天,我們即使不用毛筆寫字而是鋼筆寫字了,我們的漢字書法仍然是王羲之創造的楷書、行書和草書這個體系,而且是一個主流體系。

歷史事實檢驗了王羲之書法體系,是漢字最合理、最優美的漢字書寫主流。這不需要個人崇拜,也不需要如何推廣示範,歷史的選擇就是最有權威的選擇。


千千千里馬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大書法家,他變古為新,易質為妍,是開宗立派的書法大師,在中國書法史上有“書聖”之稱。

他善隸、草、行諸體,尤精於行草,其行草書如驚蛇入草,又如龍騰九霄;有虎臥龍跳之姿,崩浪雷奔之勢,其代表作有行書《蘭亭集序》,享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草書有《喪亂帖》、《孔侍中帖》等,與其兒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後世學習書法,特別是行草書,二王書法是必學之範本。後世只有在學習二王以及前人書法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繼承與發展中國書法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