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學生帶手機進教室,拒絕上交被掌摑,如果你是這個老師會怎麼做?

仰望天空154392847


我才不會打學生呢。

我記得我們學校從十幾年前開始就有一個習慣,經常對學生的桌子和宿舍的床頭櫃進行搜查。早些年還是讓老師親手去搜查的,後來因為人權問題就讓學生去搜查學生的東西,老師在旁邊監督。其實如果學生和家長髮難的話,無論你怎麼做,他們都會挑出骨頭來的。

有些比較精明的老師呢,他知道學生的手機都放在什麼地方,比如說檢查的時候他們會放在講臺上。放在消防栓裡,甚至放在他們褲襠的內褲裡。有些老師真的會動手去搜的。

像我們這樣的人不想惹上麻煩,隨便做做樣子就行啦。除非學生直接在我面前拿出手機來炫耀,否則我們真的也不會動手搶的。就算你真的想搶過來,如果發現學生非常的強硬,就是不給,那就不可以再強硬來的啦,只能夠上報給主任或者是校長,讓主任和校長來處理,這是最明智的。

血氣方剛的年代當然是會這樣做了,但是做了20多年的老師,我現在也變聰明瞭,反正做一個普通的科任,不做班主任,不上初三,上課只要學生不出什麼問題就行了,成績教的好與壞,可能也只是績效多幾十塊錢的問題,把學生逼得太厲害,到時出了事自己吃不了兜著走。


中小學英語精修


學生帶手機進教室並拒絕上交,這說明該學生紀律觀念淡薄且有很強的個性。

理由如下:

一、學生是不能帶智能手機進學校的。

首先,教育部有這樣的規定:嚴禁學生私自攜帶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進入教室,帶入學校將由學校統一管理。

其次,班主任要求學生上交手機,這說明學校或者班級也是有紀律要求的。

該學生帶手機進學校,是明知故犯的違紀行為,不僅影響個人學習,而且還會影響班風。

二、班主任要求學生上交手機但該生拒絕,這說明該生目無師長,個性很強。

對這樣一個公然違紀且個性張揚的學生,如果採取硬碰硬的教育方式,其後果可能會有三種:1.與學生互毆;2.學生離校出走或出現其他意外;3.學生向家長、學校告狀鬧事。不管出現哪種結果,都沒有達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所以,我的建議是:

一、聯繫家長,和家長一起共同進行教育。和家長共同教育好處有三:

1.家校合一,效果更佳。

2.必要時讓家長採取體罰措施,學生印象更深。

3.教育失敗,出現意外,教師責任小很多。

二、報告學校,協同學校德育處進行教育。學校更有權威性,教育效果會好點,另外,如果學生態度惡劣,對高中學生,學校還有勸退、開除的權利。

三、將學生帶離教室,到辦公室進行教育。高中學生,尤其是高三學生,面子觀念都很強,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他可能接受不了,如果換到辦公室,問題可能就很好解決。

總之,頑劣學生要教育,這是教師職責所在,但也要注意方法,免得讓學生受傷害,給自己添麻煩。


巴陵教育


高三了還帶手機進教室,還拒絕上交被老師掌摑,老師是恨鐵不成鋼,我能理解這位老師的心情,但是換做我,我不會那麼做。

記得有一次正在上課,忽然傳來了手機鈴聲,只響了兩聲,就被關掉了,我把目光投向聲音的方向,掃描著,觀察著孩子們的變化,坐在前排的孩子,不敢回頭看,也都在悄悄的感知著氣息的變化,坐在後排的,探照燈也在掃射,大家目光集中的地方,也就是肇事者了,可此人沒有一點表情變化,但他不敢和別人對目光,看來他是把手機已經藏好了,此時去翻必定會無功而返,而且耽誤學生的學習時間,暫放他一馬,下課再說。我像沒事一樣繼續授課,孩子們也回過神來,踴躍發言,我還提問過他一次,雖然答的不完全正確,我也鼓勵他加油。

轉眼下課了,我叫住了出去的他,去老師辦公室等老師,他乖乖的走了,我讓他同桌把手機給我找到,帶著手機回了辦公室。

學生帶手機進教室是絕對不行的,我們學校也有明確的規定,可就有膽大的孩子,敢於挑戰老師的底線。作為老師一定要控制好情緒,不然很容易好心辦壞事,遇到通情達理的家長還可,遇到不講理的,正好想找茬就是攤事。

像這位老師,摔了手機,打了孩子,這兩個錯誤,家長鬧起來就夠喝一壺了。但正常情況下,高三的孩子,家長也要考慮後果和影響,畢竟孩子前途比什麼都重要,畢竟老師是為你家孩子好,是你家孩子有錯在先,不然,這樣的孩子,這麼為人處世早晚會吃虧,那時候再想管,恐怕來不及了。

當老師真的不容易,還要對得起自己良心,還要保護好自己不受傷害,難度挺大,遇事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千萬不要衝動,情緒激動就容易出格,容易犯錯誤,容易闖禍,被停職,寫檢查,道歉,包賠損失,憋氣窩火毀了一生的清白,不值得。

家長們也換位思考一下,小樹需要修枝剪杈,才能茁壯成長,孩子也需要培養教育,才能有所作為,管你孩子甚至動手打你孩子的都是好老師,他們是在替你教育孩子,你應該理解他們,支持他們。

老師們,你的手就是教書寫字的,絕不能打孩子,當你舉起手的時候,你就舉起了你的飯碗,還是以說服教育為主吧,實在管不了還有學校,還有家長,求助不丟人。

老師們都以此為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