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師傳,《連山易》的演化與應用有近萬年之久,從五帝前三皇伏羲時代應該就存立 ,羲皇畫卦之說也應是《連山易》在傳世中以帝威託易。這一說法是連山易的歷代傳人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傳下來的,並沒有文字資料記載,也沒有考古實物。
然而近期的一則新聞引人注意,那就是出現了一次人類文明進化史上的重大發現:據浙江新聞報道,在浙江義烏出土了一具距今8000多年的男性人骨,發現地點稱為橋頭遺址。
此次的重大考古突破發現了上山文化第一座完整的墓葬。50多位考古學家、文博系統的專家都不畏風雨前行只為親眼目睹此八千多年前的遺蹟。墓葬內除了一具保存完整的人骨,還有大量精美的陶製器物,重點是在這些陶製器物上竟然發現了易經卦形的紋飾。這具完整的男人骨架,身長1.73米,側身屈肢,懷裡“抱”著一隻紅衣彩陶。目前的測年結果是人骨距今8000多年,而陶器則是9000多年。
其實在陶製器物上有易經卦形的紋飾並不奇怪,羲氏族所創立的八卦以及太極紋飾等是人類最初記錄自然規律與信息的方式。所以,卦不是西方人所說的單純符號,卦所描繪的事物更具有能量狀態上的意義,也遠遠超越一般文字的含義。
而最令人驚訝的是陶器上反覆出現的圖案信息。從考古專家們提供的現場圖片看到,彩陶上有很多由乳白色突起的“白點點”組成的不同長短的圖案,還有一個由六槓“白條紋”組成的圖形。
這些由點點組成的圖案正是展示了《易經》的河圖、洛書的信息;而白條紋組成的圖形則是易經中的六爻卦——雷地豫。之前考古發現過的伏羲八卦都以原始八卦圖文為主,這些原始八卦圖文記錄的是八卦太陽曆的內容,還需要考古學者進行破譯和轉化,這類標誌在大汶口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也距今6500--4000年的時間。而此次橋頭遺址中發現的伏羲卦圖文則不同於以往的原始八卦圖文,橋頭遺址中的紋飾則直接以陰陽爻的形式出現,與流傳至今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記卦方式完全一致。
易經的卦,從一開始就是作為表意的“文”而出現的,能同時表達事物的本質、屬性、類別、時間、地點、方位、狀態、發展變化的規律等等,這也是中國漢字發展一直秉承的方向,具有表意、類象以及時空的多層含義。在易經裡,震為雷、為出、為東方;坤為地、為土、為眾多;陶器屬土,對應坤卦;所以,雷地豫卦出現在東方義烏的陶器上不是偶然的,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當地所發生的事。
橋頭遺址的發掘成果不單純印證中華文明存在的時間至少9000年,同時還證明了伏羲氏族所創立的伏羲八卦以及連山曆法的存在年代至少是9000年。
所以說,中華文明的產生與發展距今遠遠超過國際上公認的3500年,也不是現在歷史教科書和人們俗稱的5000年。此前,大地灣遺址發掘時,就已經將中華文明的存續時間定位在了8000年左右,而今又一次更新為9000年。所以,請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明白,作為中華民族的後裔,你我所承載的中華文明至少存在了9000年!
豫者樂也。這一發現也正契合了中國七十年大慶之輝煌成就!當今中國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無論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這不是很值得慶祝的嗎?
然而學習過連山易相關知識就會知道豫卦的真正內涵,而不是人云亦云真的都去歌舞昇平——那只是“革命取得階段成功”的慶賀,未來的大圓滿還在等著我們呢。
所以要知道這些符號文字,才是現代人與上古智慧先賢溝通交流的密碼,是人類探索和學習上古文明最重要的密鑰!所以學好中國傳統文化,一定是從易經開始。這對我們,對我們的後代的長治久安都有著深遠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