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2020年8月,筆者先後兩次陪同朋友到遼上京博物館參觀。在參觀過程中,館裡的講解員在介紹遼祖州“石室”的用途時,都說是“遼太祖的停屍房”及“祭祀太祖的地方”。每聽到這裡,心裡就不免產生疑惑。為了臨時停放太祖的遺體,有必要耗費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修築這樣一個巨大的“停屍房”麼?帶著這個疑問,我又請教了在遼上京從事考古挖掘十幾年的董新林教授,得到的答案與講解員如出一轍。原來,博物館關於祖州石室的“停屍房”說,正源於以董教授為代表的考古研究結論。對此,筆者不敢苟同,覺得有進一步商榷的必要。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祖州石室,位於遼上京皇城西25公里處的遼祖州城內。此地即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達蘇木(原屬哈達英格鄉)石房子嘎查,村以“石室”而得名,“石室”亦俗稱“石房子”,蒙語稱之“朝魯蘇木”,意為“石廟”。公元872年,耶律阿保機出生在這裡,其四世先祖也出生於此。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石室座落在祖州子城西北角一個圓形高臺之上,由七塊巨形花崗岩石板搭建而成,東西長6..7米,南北寬5.3米,高3.6米。前面正中留有一門,門寬1.4米,高1.95米。門上有一窗,窗寬2.3米,高0.9米。四周石板厚約0.4米,頂蓋板厚約0.75米。石屋外壁四角銜接處,有安放鐵鋦用來固定的梯形溝槽,金屬鏽跡依稀可辨。石室內正中平置一石床,長4.4米,寬2.5米,厚0.6米。石室座西北朝東南,符合契丹人的崇東向日習俗。雖歷經千年風雨侵蝕,仍巍然挺立,默默訴說著昨日輝煌。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從石室周圍地表散落的殘磚斷瓦,可以推測,在石室的外圍,原來應有一個高大的磚木建築。從石室位於祖州子城的最高點(海拔869米)這一情況看,筆者認為:它應該是一處供奉契丹先祖的神廟。那個大石床,當為供奉太祖四世先祖神像的祭祀供桌。據說,石床上面原曾有一尊白石觀音,後被當地人毀壞做了磨刀石。這說明石室後來又兼作佛堂之用。


關於此石室及其用途,在目前所能見到的與契丹有關的史料中,沒有任何記載。史家們各執其詞,眾說紛紜。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推測:

一、遼太祖為祭祀祖先修建的“石廟”

二、遼宮廷為停放遼太祖的靈柩修建的“停屍房”

三、遼宮廷為羈押皇族罪犯修建的“石牢”

四、遼太祖之祖父德祖墓的“獻殿”

五、遼太祖陵明殿玄宮的入口“暗道”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在這五種推測中,人們普遍傾向於第一種和第二種。筆者認為,第一種推測比較合理,關於石室為遼太祖“停屍房”的第二種推測,是缺乏可靠依據的 ,理由如下:


一、持“停屍房”說者,其主要依據為《遼史》本紀第二“太祖下”的兩條記載。

其一:太顯元年(926年),秋七月辛巳(十八),“上崩”,“九月……丁卯(十四),梓宮至皇都,權殯於子城西北。己巳(十六),上諡昇天皇帝,廟號太祖。”

其二:“二年(927年)八月丁酉(二十二),葬太祖皇帝於祖陵,置祖州天成軍節度使以奉陵寢。”


從太祖崩到梓宮還都歷時近三個月,從太祖靈柩“權殯於子城”到下葬又歷時十一個多月,其間祖陵修建長達一年有餘。想必,“祖陵”的修建工程,自太祖崩那一刻,就開始了,其工期也大致確定下來,因為主持營建的是修築皇城的資深總工康默記。為更好地保存太祖的遺體,在修陵期間找個合適的地方臨時安放,十分必要。而選擇離祖陵位置較近的祖州,作為“權殯”之所,更便於正式下葬,當在情理之中。然而,太祖的“梓宮”能夠在炎熱的夏季平安回到“皇都”,其“遺體”必然經過防腐處理,而“權殯”的方式亦有多種選擇。如果僅僅出於“權殯”目的而特意大興土木,修建這樣一個龐大的“石室”,是頗令人費解和不可思議的。


持“停屍房”說者認為:此石室最初為“權殯”而建,太祖下葬祖陵後,又成為祭祀“太祖”的重要場所。此觀點,亦很難成立。因為為了永久紀念與祭奠太祖,在建陵的同時,也在祖陵玄宮的東邊不遠處,建築了規模宏大的太祖廟,陳列太祖生前使用過的馬具、鎧甲、兵仗、生活用具等遺物,供後人瞻仰祭祀。聰明智慧的契丹人,斷不會僅為一時“權殯”之需而勞民傷財,修建這樣一個用完即沒啥用處的“短命”建築的。


二、組成石室的每塊巨石,輕者幾頓,重者十幾噸,最大的頂石板重達幾十噸。這在既無吊車也無載重汽車的契丹時期,要把如此重量的石材運到祖州城內,即使如專家所言採取冬季沿途潑出冰道,利用鋪設滾木拖運之法,也絕不是短時間內能辦到的事情。何況,這七塊巨石採自離祖州30公里開外的真寂寺西的大山中,在那裡仍可找到當年開採巨石的痕跡。更重要的是,這七塊巨石開採下來之後,凡建築時朝裡的一面,都經過了人工反覆精細打磨,處理得十分平整光滑。這個過程,也是頗費工時而比較漫長的。總之,要想在較短的時間裡,完成從遙遠的採石場開採、加工、運輸巨石並築成石室的任務,近乎一種天方夜譚。


三、經查《辭海》《辭源》等工具書,可知:“權”是“姑且、暫且”之意,“殯”的意思是“停放靈柩”或“把靈柩送到埋葬或火化的地方去”。所謂“權殯”,就是“臨時停放靈柩”之意,不過是正式下葬前的“權宜之計”。筆者認為:一方面,史料既雲“權殯於子城西北”,就已說明“子城西北”這個地方,是早已具備了“權殯”條件,大可不必興師動眾新建的;另一方面,“石室”的位置正處於祖州“子城西北”,又是祭祖的石廟,自然具備得天獨厚的臨時停放“梓宮”(遺體)的條件,而作為契丹開國皇帝,也有資格“權殯”於此。再從另一個角度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闢石室以祭祖的傳統。《辭海》釋“石室”為“古代宗廟中藏主石室”。如《漢書》“高帝紀第一”(下)載:“丹書鐵券,金匱石室……”又如《新唐書》“禮樂志三”載:“建石室於寢園(陵園),以藏神主……”如此,在太祖四代先人出生之地,如果缺少了祭祀先人的神廟“石室”,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通的。結合在慶陵等地發現石室構造“主墓室”的情形,這也是有學者懷疑此“石室”可能與太祖陵或其祖輩之陵有關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說,祖州石室建築在前,“權殯”於祖州之事在後,石室並非為“權殯”而建造。


四、祖州石室,確極有可能充當了“權殯”之所,那個大石床也極有可能停放了太祖的“聖體”。但同時筆者也認為:石室,是太祖修建的供奉其四世先祖的家廟,從石室前壁及兩側雕刻的氈帳紋飾、及類似薩滿或牧人的人像看,它顯然是在提醒後人:契丹始祖本源自遊牧民族東胡鮮卑,鮮卑始祖正生於“嘎仙洞”石室,特築此室,供世代永遠祭祀與銘記。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在緊挨“石室”東側一步之遙的地方,發現有一處長方形石砌建築遺址。佔地面積約有60餘平方米。此建築造型奇特,類似長“回”字結構,外層牆厚約0.8米,中有一主室,左右各有一耳室。前部正中似開一門,門寬1.5米左右。推測此建築功用,若非與“權殯”之舉有關,當與祖廟祭祀活動有關。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那麼,祖州石室到底建於何時呢?很多專家推測,應該建於公元903年之後。據遼史記載:公元903年,“拜太祖于越,總知軍國事”。公元907年,阿保機取代遙輦氏成為契丹大可汗。公元916年,建國稱帝。公元917年,營建皇都。石室的構築,應該在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族首領到建國稱帝這一時期前後。因為只有這個時期,他才能有足夠的決策權和人力、物力、財力,來支撐和實施宏偉的石室建造工程。也有的學者推測,此石室在奇首可汗時期就建造了,石室上的契丹文字是後人刻上去的,亦未可知。從石室後壁刻寫的兩個契丹小字看,石室的修建也應在太祖稱帝之後。也許,對這兩個契丹小字的破譯,會有助於對祖州石室建築時間和功用的最終破解吧!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遼祖州石室之功用淺探兼及“停屍房”說


撰文‖庖丁

配圖‖庖丁

攝影‖庖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