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俗語:“離了蘿蔔不成席”和“萬事不求人”

合肥俗語:“離了蘿蔔不成席”和“萬事不求人”

合肥小景

(以一個自然村為例,介紹和挖掘合肥地方文化)

生活上、工作中,難免會請人幫忙,也會被別人請著幫忙。工作中的協調與配合都非常重要,單位與單位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單位內部部門間的協調與配合,部門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協調與配合等,都很重要。

在過去的工作單位,針對協調與配合問題,不止一次提出自己的看法,“協調是一種能力,配合是一種素質”。能力,指工作的協調能力;素質,指做人的基本素質。做人的基本素質,當然比工作的協調能力更重要。很多在工作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往往不是協調的問題,而是配合的問題。

“離了蘿蔔不成席”“萬事不求人”這兩句在小徐村流行的俗語,就涉及協調與配合的事情,也涉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問題。

“離了蘿蔔不成席”這句俗語使用時,不是陳述句,而是有著不滿情緒的反問句,多用在與第三方談及另一人的時候,表示對另一人不支持、不協助、不配合自己的不滿。有時也直接向不願支持自己的人表示不憤怒:“離了蘿蔔不成席?”、“離了蘿蔔還不成席?”、“我就不相信,‘離了蘿蔔不成席’?”

蘿蔔好吃,對一桌酒席來說,有了蘿蔔可能更好,沒有也不會影響大局。蘿蔔不是關鍵的、必不可少的菜或配料,一桌酒席不會因為缺少蘿蔔而受影響。

將不願意支持、協助和配合的對方,生氣地比擬成酒席中可有可無的“蘿蔔”,表示自己離了對方的支持、協助與配合,事情一樣能辦成。這既是表達對對方的不滿,也趁機貶低對方,至少在語言上表示對方沒什麼了不起。

口頭上不服輸,口頭上不能輸,喜歡在口頭上佔上風,是一些小徐村人的重要特點。


合肥俗語:“離了蘿蔔不成席”和“萬事不求人”

合肥小景


至少自己是怎麼協調的,對方為什麼不願意支持、協助和配合,問題到底出在自己身上,還是出在對方身上,還是客觀原因導致的,那是另一回事。對於有些心胸不大、脾氣不好的人來說,不願意支持、協助、配合自己的人,就是“蘿蔔”,自己就要生氣,就要說難聽話跟對方過不去。


有時,還會加上一句,“我看你(他)以後是不是就‘萬事不求人’?” “萬事不求人”用時也作反問句,不作陳述句,表示對對方不願意支持、協助、配合的譴責。當然,誰都不能保證自己“萬事不求人”,被譴責的人有時好像也感覺自己“理虧”。


有時候請人幫忙被拒,不一定公開生氣,而是說:“我請你(他),是看得起你(他),別人要我請,我都不請。”這是給自己找臺階下,表面上看起來也是表示對對方的重視,內心深處,可能卻是在表示對方不識抬舉。


“離了蘿蔔不成席”、 “萬事不求人”,都是不可能的。社會並不都是美好,人性並不都是善良,披著“羊皮”的“狼” 和披著“狼皮”的“狼”總有,在缺少法治、缺少規則、缺少良知的環境,求人難、辦事難不是個別現象。


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求人更難,辦事更難。小徐村有俗語,“求人比吃屎都難”,這話講得有些絕對,也並不適用於所有事情,但是能夠體會到其中的委屈、憤懣,甚至屈辱等。


不讓有尊嚴地主張和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人吃虧,使有尊嚴地主張和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人獲得尊重,促使大家都願意有尊嚴地主張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應當是一種制度、一種規則,也應當是一種良知、一種責任。

(作者:吳釗,常用網名“遠人”,安徽肥東人,現在合肥市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