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曾離去》:飽滿的好故事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所謂的公平就是,白手起家的人更有機會獲得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一流小說的核心在於塑造人物,二流小說的核心在於講述故事,三流小說的核心在於感染情緒。

在一部優秀的小說中,塑造人物、講述故事和感染情緒三者往往配合使用,使之達到令讀者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的效果,甚至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從這一標準來看,英國小說《往事不曾離去》足以稱得上是優秀的作品。

《往事不曾離去》:飽滿的好故事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往事不曾離去》

這部小說塑造了一位魅力非凡又不可理喻的男性角色達米安·巴克斯特,以及數位與他產生了或深或淺的糾葛的女性角色,另有一位敘述者“我”,作為故事的領路人和親歷者帶領讀者一探究竟。

就故事性而言,本作不是懸疑卻勝似懸疑,它所要剖析的並非是某種奇思妙想的手段,某種令人拍案叫絕的方法,而是不可捉摸的人心。並且並不侷限於某一場景、某一時刻,而是跨越時代,讓我們得以一窺人心隨著年齡和際遇的不同而產生的變與不變。

就情緒上的表達來說,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更容易產生說服力,猶如老人在冬夜爐火邊娓娓道來,述說他過往歲月中不為人知的往事,語氣平靜自然,哪怕是當年令“我”萬念俱灰、痛不欲生的事情如今也早已被流逝的歲月撫平了所有情緒上的褶皺,只剩下無盡的感慨。

1 回憶與如今的雙線敘述產生強烈的對比,增強故事的張力

在世界名著中,列夫·托爾斯泰所著的《安娜·卡列尼娜》享譽全球,其拱橋式的行文結構令人印象深刻。

《往事不曾離去》:飽滿的好故事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安娜·卡列尼娜》

所謂拱橋式的結構,是指內容雙線敘述,彼此又因為角色或事件有所關聯,組合成完整的內容。

《安娜·卡列尼娜》中以鄉下青年列文和安娜·卡列尼娜各自的愛情為線索,卻又彼此關聯——列文深愛的基蒂本傾心於貴族青年渥倫斯基,而渥倫斯基卻對安娜一見鍾情。

列文最終與基蒂終成眷屬,追求個性解放的安娜卻毅然臥軌自殺,讓人深深為她感到痛心和惋惜。

與鉅著《安娜·卡列尼娜》類似,《往事不曾離去》也採取了拱橋式的結構。

不同之處在於,《安娜·卡列尼娜》中“拱橋”的兩根“柱子”——列文和安娜的故事是在同一時空下發生的。

《往事不曾離去》中兩根“柱子”則是“回憶”和“如今”,其聯結點是“我”,“我”一方面依次拜訪昔日故人們並親眼目睹他們或喜或憂的現狀,一方面不斷回憶過去。

在回憶中,眾人都如此年輕,衝動,整日的主題便是參加各類宴會,拼命在社交季上想爭得一席之位。女孩們想釣得金龜婿,男孩們想坐擁美人歸。

如今他們有些離異,有些定居國外,時代的發展讓他們多半都失去了家族的庇護,曾經高高在上的貴族如今也做起了生意,沾上滿手銅臭——並且屢戰屢敗。眼見他們個個飽嘗了生活的另一番滋味,看得“我”不禁唏噓感慨。

回憶與如今的雙線敘述無疑擴展了本書的內容。

從角色塑造而言,人物更加立體豐滿。沒有將故事侷限於某一時刻、某一環境,而是藉由“我”的所思所想所見,讓一切穿越時空銜接起來。

青年時期有多光彩照人,如今年老體衰就有多讓人心生憐憫;青年時期在家族和父母的廕庇下有多無憂無慮,如今不得不忍受困窘的生活就有多讓人同情;青年時期對於愛情的追求有多熱烈,如今歸於內斂甚至平淡的感情就有多讓人嘆息。

從對時代背景的描寫來看,往昔與今朝的對比令讀者能非常直觀地意識到時代的發展和變化。憑著貴族頭銜便能衣食無憂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十指不沾陽春水已經是可念而不可及的美好向往,對金錢的追逐逐漸變得光明正大。

《往事不曾離去》:飽滿的好故事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英劇《唐頓莊園》

舉例來看,眾人對主人公達米安·巴克斯特的態度對比尤為明顯。

曾經,達米安不過是個出身於窮鄉僻壤沒見識的小子,他費勁心機託“我”引薦得以踏入上流社會的門檻,在這個過程中一度受到其他人的鄙夷和侮辱。

如今,“我”拜訪的“老朋友們”提到他必然要談到他富可敵國——除了曾經令人難以置信的種種行為讓大家無法忘懷他以外,這大概是他沒有被忘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2 兩個主要懸念吸引讀者,貫穿故事始終

《往事不曾離去》並非是追憶往昔的一曲懷念之歌,恰恰相反,整本書都緊緊圍繞著兩個懸念展開,猶如一部懸疑小說,讀者需要隨著“我”一同抽絲剝繭,謹慎思考,才能知道真相。

大懸念:生下達米安孩子的女性是誰?

小懸念:葡萄牙之夜發生了什麼,導致“我”此後退出了社交圈?

大懸念是本書的開端,卻並非故事的開端。真正的開端在眾人的青年時代,如今要溯求因果,揭曉真相。

小懸念代表著“我”的記憶中眾人青年時代的終結,自那一夜後,我退出了本來的朋友圈子,失去了與大家的聯繫。

全文中對於兩個懸念的提及方式並不相同,避免了行文的重複和瑣碎,反而猶如作畫反覆暈染的效果,自然而然為讀者植入疑問,引起讀者的好奇。

對於大懸念,作者安排“我”要時不時向達米安彙報調查生子事件的進展;對於小懸念,則多數來自於這樣一句話:“自從那個葡萄牙之旅後……”如此意味深長,讓讀者無法不好奇那一夜酒精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大懸念和小懸念殊途同歸,都與達米安關係密切,歸根結底,不按常理出牌的主人公達米安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懸念,一種不可控的意外。

達米安總是有驚人之舉,他不擇手段進入了上流社會的社交圈,冷酷地把傾心於他的少女們當作向上爬的階梯(當然這些少女也並非毫不知情),卻又在眾人以為他不過是求名求利之時毅然放棄了一切。

《往事不曾離去》:飽滿的好故事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英國貴族

這是一位極其富有魅力的角色,與“我”這一刻板又溫吞的形象對比鮮明。特別是全文從“我”的視角出發,使“我”對他又愛又恨、又是羨慕又是鄙夷的情緒一覽無遺,讓讀者也隨之對達米安愈發好奇,想探究事件背後,他的所思所想。

不斷累積的好奇心逐漸到達頂點,在揭曉葡萄牙之夜的真相時徹底引燃,帶給讀者的震撼也遠非尋常。

不同於許多快餐文學迫不及待甩出各種高潮橋段來滿足讀者的好奇心,本書的作者鋪墊前文十分有耐心,對整體節奏的把控恰好讓讀者既渴望一讀到底,又捨不得跳過細節。猶如文火慢燉的菜餚,心急者無法享用到極致的美味,唯有耐心等待才不枉費作者一番苦心。

3 細節的刻畫和幽默的語言

想要取信於人的作品,必然不能在細節雕琢上有所馬虎,否則便失去了說服力。

如《紅樓夢》中對氣勢非凡的寧國府、榮國府的描寫,吃穿用度方方面面都不曾忽略,連襲人回家探親裹包袱的布都由王熙鳳特意囑咐換過,是有講究的;連養在大觀園的出家人妙玉泡茶的水都有幾層的說法。至於寶玉、黛玉、探春等人的日常起居,更是細節處見真章,如此團團下來,才讓人深感賈家的權勢之盛、地位之高。

《往事不曾離去》:飽滿的好故事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紅樓夢》人物長卷截選

《往事不曾離去》對當下著墨不多,想必是因為料定讀者對於當下多半十分熟悉,沒必要畫蛇添足。整部作品多聚焦於“我”記憶中上流社會的輝煌燦爛。

從盛大的舞會場景到人們的穿著吃喝,輔以對各個輪番登場的角色們的背景介紹,等級森嚴、奢華壯麗的英國上流社會畫卷就這樣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為本書增添了許多優雅迷人的魅力。

除此之外,幽默的語言也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你們得記著一件事,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只要你不是喝到爛醉如泥,酒後開車似乎也沒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妥。諸如此類的規則要到很久之後才開始慢慢在社會生活中出現。“你們今晚誰喝酒?”這樣的問題只會讓前來赴宴的夫婦面面相覷,因為答案理所當然是“都喝”。

諸如此類的細節數不勝數,反覆加深讀者對社會環境變化之大的印象,也讓讀者感覺到個人之於時代浪潮的渺小。

4 結語

如開篇所述,本文在塑造人物、講述故事、感染情緒三方面都能令讀者滿意,群像描寫的出色尤其令人讚歎。

雖然本書的主人公是名為達米安·巴克斯特的男子,但是圍繞他的諸位女性也各有特點,自有其可憐可愛的迷人之處。

本書最讓人欣賞的一點是沒有將男女之間的感情烙上俗氣的印章,更沒有種種狗血的橋段撲面而來。儘管最終大部分角色沒有得償所願,讓人遺憾,有些還在後來的時光中備受傷害,但是這反而顯得愈發真實,最終讓讀者也同“我”一樣,無法不感嘆一句“往事不曾離去”。

《往事不曾離去》:飽滿的好故事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