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曾离去》:饱满的好故事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所谓的公平就是,白手起家的人更有机会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一流小说的核心在于塑造人物,二流小说的核心在于讲述故事,三流小说的核心在于感染情绪。

在一部优秀的小说中,塑造人物、讲述故事和感染情绪三者往往配合使用,使之达到令读者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的效果,甚至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从这一标准来看,英国小说《往事不曾离去》足以称得上是优秀的作品。

《往事不曾离去》:饱满的好故事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往事不曾离去》

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位魅力非凡又不可理喻的男性角色达米安·巴克斯特,以及数位与他产生了或深或浅的纠葛的女性角色,另有一位叙述者“我”,作为故事的领路人和亲历者带领读者一探究竟。

就故事性而言,本作不是悬疑却胜似悬疑,它所要剖析的并非是某种奇思妙想的手段,某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法,而是不可捉摸的人心。并且并不局限于某一场景、某一时刻,而是跨越时代,让我们得以一窥人心随着年龄和际遇的不同而产生的变与不变。

就情绪上的表达来说,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更容易产生说服力,犹如老人在冬夜炉火边娓娓道来,述说他过往岁月中不为人知的往事,语气平静自然,哪怕是当年令“我”万念俱灰、痛不欲生的事情如今也早已被流逝的岁月抚平了所有情绪上的褶皱,只剩下无尽的感慨。

1 回忆与如今的双线叙述产生强烈的对比,增强故事的张力

在世界名著中,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安娜·卡列尼娜》享誉全球,其拱桥式的行文结构令人印象深刻。

《往事不曾离去》:饱满的好故事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安娜·卡列尼娜》

所谓拱桥式的结构,是指内容双线叙述,彼此又因为角色或事件有所关联,组合成完整的内容。

《安娜·卡列尼娜》中以乡下青年列文和安娜·卡列尼娜各自的爱情为线索,却又彼此关联——列文深爱的基蒂本倾心于贵族青年渥伦斯基,而渥伦斯基却对安娜一见钟情。

列文最终与基蒂终成眷属,追求个性解放的安娜却毅然卧轨自杀,让人深深为她感到痛心和惋惜。

与巨著《安娜·卡列尼娜》类似,《往事不曾离去》也采取了拱桥式的结构。

不同之处在于,《安娜·卡列尼娜》中“拱桥”的两根“柱子”——列文和安娜的故事是在同一时空下发生的。

《往事不曾离去》中两根“柱子”则是“回忆”和“如今”,其联结点是“我”,“我”一方面依次拜访昔日故人们并亲眼目睹他们或喜或忧的现状,一方面不断回忆过去。

在回忆中,众人都如此年轻,冲动,整日的主题便是参加各类宴会,拼命在社交季上想争得一席之位。女孩们想钓得金龟婿,男孩们想坐拥美人归。

如今他们有些离异,有些定居国外,时代的发展让他们多半都失去了家族的庇护,曾经高高在上的贵族如今也做起了生意,沾上满手铜臭——并且屡战屡败。眼见他们个个饱尝了生活的另一番滋味,看得“我”不禁唏嘘感慨。

回忆与如今的双线叙述无疑扩展了本书的内容。

从角色塑造而言,人物更加立体丰满。没有将故事局限于某一时刻、某一环境,而是借由“我”的所思所想所见,让一切穿越时空衔接起来。

青年时期有多光彩照人,如今年老体衰就有多让人心生怜悯;青年时期在家族和父母的荫蔽下有多无忧无虑,如今不得不忍受困窘的生活就有多让人同情;青年时期对于爱情的追求有多热烈,如今归于内敛甚至平淡的感情就有多让人叹息。

从对时代背景的描写来看,往昔与今朝的对比令读者能非常直观地意识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凭着贵族头衔便能衣食无忧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十指不沾阳春水已经是可念而不可及的美好向往,对金钱的追逐逐渐变得光明正大。

《往事不曾离去》:饱满的好故事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英剧《唐顿庄园》

举例来看,众人对主人公达米安·巴克斯特的态度对比尤为明显。

曾经,达米安不过是个出身于穷乡僻壤没见识的小子,他费劲心机托“我”引荐得以踏入上流社会的门槛,在这个过程中一度受到其他人的鄙夷和侮辱。

如今,“我”拜访的“老朋友们”提到他必然要谈到他富可敌国——除了曾经令人难以置信的种种行为让大家无法忘怀他以外,这大概是他没有被忘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 两个主要悬念吸引读者,贯穿故事始终

《往事不曾离去》并非是追忆往昔的一曲怀念之歌,恰恰相反,整本书都紧紧围绕着两个悬念展开,犹如一部悬疑小说,读者需要随着“我”一同抽丝剥茧,谨慎思考,才能知道真相。

大悬念:生下达米安孩子的女性是谁?

小悬念:葡萄牙之夜发生了什么,导致“我”此后退出了社交圈?

大悬念是本书的开端,却并非故事的开端。真正的开端在众人的青年时代,如今要溯求因果,揭晓真相。

小悬念代表着“我”的记忆中众人青年时代的终结,自那一夜后,我退出了本来的朋友圈子,失去了与大家的联系。

全文中对于两个悬念的提及方式并不相同,避免了行文的重复和琐碎,反而犹如作画反复晕染的效果,自然而然为读者植入疑问,引起读者的好奇。

对于大悬念,作者安排“我”要时不时向达米安汇报调查生子事件的进展;对于小悬念,则多数来自于这样一句话:“自从那个葡萄牙之旅后……”如此意味深长,让读者无法不好奇那一夜酒精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大悬念和小悬念殊途同归,都与达米安关系密切,归根结底,不按常理出牌的主人公达米安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悬念,一种不可控的意外。

达米安总是有惊人之举,他不择手段进入了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冷酷地把倾心于他的少女们当作向上爬的阶梯(当然这些少女也并非毫不知情),却又在众人以为他不过是求名求利之时毅然放弃了一切。

《往事不曾离去》:饱满的好故事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英国贵族

这是一位极其富有魅力的角色,与“我”这一刻板又温吞的形象对比鲜明。特别是全文从“我”的视角出发,使“我”对他又爱又恨、又是羡慕又是鄙夷的情绪一览无遗,让读者也随之对达米安愈发好奇,想探究事件背后,他的所思所想。

不断累积的好奇心逐渐到达顶点,在揭晓葡萄牙之夜的真相时彻底引燃,带给读者的震撼也远非寻常。

不同于许多快餐文学迫不及待甩出各种高潮桥段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本书的作者铺垫前文十分有耐心,对整体节奏的把控恰好让读者既渴望一读到底,又舍不得跳过细节。犹如文火慢炖的菜肴,心急者无法享用到极致的美味,唯有耐心等待才不枉费作者一番苦心。

3 细节的刻画和幽默的语言

想要取信于人的作品,必然不能在细节雕琢上有所马虎,否则便失去了说服力。

如《红楼梦》中对气势非凡的宁国府、荣国府的描写,吃穿用度方方面面都不曾忽略,连袭人回家探亲裹包袱的布都由王熙凤特意嘱咐换过,是有讲究的;连养在大观园的出家人妙玉泡茶的水都有几层的说法。至于宝玉、黛玉、探春等人的日常起居,更是细节处见真章,如此团团下来,才让人深感贾家的权势之盛、地位之高。

《往事不曾离去》:饱满的好故事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红楼梦》人物长卷截选

《往事不曾离去》对当下着墨不多,想必是因为料定读者对于当下多半十分熟悉,没必要画蛇添足。整部作品多聚焦于“我”记忆中上流社会的辉煌灿烂。

从盛大的舞会场景到人们的穿着吃喝,辅以对各个轮番登场的角色们的背景介绍,等级森严、奢华壮丽的英国上流社会画卷就这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为本书增添了许多优雅迷人的魅力。

除此之外,幽默的语言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你们得记着一件事,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只要你不是喝到烂醉如泥,酒后开车似乎也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诸如此类的规则要到很久之后才开始慢慢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你们今晚谁喝酒?”这样的问题只会让前来赴宴的夫妇面面相觑,因为答案理所当然是“都喝”。

诸如此类的细节数不胜数,反复加深读者对社会环境变化之大的印象,也让读者感觉到个人之于时代浪潮的渺小。

4 结语

如开篇所述,本文在塑造人物、讲述故事、感染情绪三方面都能令读者满意,群像描写的出色尤其令人赞叹。

虽然本书的主人公是名为达米安·巴克斯特的男子,但是围绕他的诸位女性也各有特点,自有其可怜可爱的迷人之处。

本书最让人欣赏的一点是没有将男女之间的感情烙上俗气的印章,更没有种种狗血的桥段扑面而来。尽管最终大部分角色没有得偿所愿,让人遗憾,有些还在后来的时光中备受伤害,但是这反而显得愈发真实,最终让读者也同“我”一样,无法不感叹一句“往事不曾离去”。

《往事不曾离去》:饱满的好故事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