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3個誤區、4大措施,才能防止小麥赤黴病盛行

根據農村農業部和氣象部公佈的信息,4、5月份的江淮、黃淮地區的雨水偏多,可能會造成小麥赤黴病的大流行。根據各級植保機構的監測,安徽、河南等多個麥區預計今年赤黴病偏重發生,尤其受近日明顯增多的降水量影響。而小麥赤黴病防治以“防”為主的,基本“治”不了,所以各地必須做好小麥赤黴病預防工作。

瞭解3個誤區、4大措施,才能防止小麥赤黴病盛行


一、赤黴病表現症狀

小麥感染赤黴病的症狀一般在灌漿至乳熟期間顯露,而病原菌早在抽穗養花期就開始侵入植株。而這段時期是防治的關鍵階段,才有了“見花打藥”的防治原則,因為一旦顯露症狀已無法挽救。當然,根據地區氣候不不同,小麥植株的生育期也有所不同,抽穗揚花期也不同。大部分在4月中上旬,從南到北逐推遲,最晚是5月上旬,目前正是防控的最關鍵時期。

病原菌侵入植株後,初期症狀是小穗穎殼上出現一些水漬狀的淡褐色斑點,繼而斑點逐漸擴散到整個小穗,然後侵染隔壁的小穗,導致慢慢枯黃。如果處於潮溼環境,小穗的基部、穎片合縫處可能會發現粉紅色黴層;位於乾旱環境,病部則會逐漸枯白但不產生黴層。除了小穗,病菌還會侵染穗頸或穗軸,感病部位逐漸變成褐色,最終枯死形成白穗。

小麥赤黴病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當溫度條件達到日均9℃以上,連續3日以上陰雨天,越冬菌源的繁殖和侵染速度將會大大加快。而根據氣象部門的預測,河南省及周遭地區4月的降雨過程與小麥的抽穗揚花期十分吻合,有利於病菌侵染,造成赤黴病大流行。

瞭解3個誤區、4大措施,才能防止小麥赤黴病盛行

二、赤黴病防治誤區

1、依靠老經驗解決新問題

小麥赤黴病是典型氣候性病害,當年的發生程度需要根據小麥作物的生長情況、氣候條件以及菌源數量等多個影響因素進行判斷。在赤黴病的綜合防治中,需要了解正當時的發生程度、流行趨勢、藥劑推薦等多方面信息,不能只根據往年經驗進行防治。

2、抽穗揚花期盲目打藥

相信種植小麥的經驗戶都知道“見花打藥”這句話,因為赤黴病病菌一般從抽穗揚花期侵染小麥,而這段時間也是防治關鍵期。但具體的用藥時間,部分農戶可能不知道。根據調查,最佳防治時間是小麥齊穗至揚花5%時。當然,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譬如若抽穗期遇到晴朗高溫的天氣,此時小麥邊抽穗邊揚花,齊穗期可以開始噴藥;如果是溫度低的陰天,小麥一般先抽穗後揚花,此時開花初期即可噴藥。此外,如果遇到陰雨天氣,打藥寧早勿晚,搶在雨隙多次噴藥防治。

3、瞎選藥劑

藥劑防治效果,與品種抗性、使用方式等有關。農戶在選擇藥劑時,可以根據往年防治效果,植株的抗藥性,或者是小麥品種對赤黴病的易感性等因素判斷,還可以參考農村農業部等相關部門推出的防治方案,一般都包括有效藥劑或新藥劑的推薦。此外,還要注意各種藥劑的正確混用。

用藥次數需要根據當地植保機構監測的菌源數量、發病程度以及藥劑防治效果等方面考慮。譬如往年發病重的田塊可能需要二次噴藥;第一次用藥效果不好需要補噴,一般需要等7天......

瞭解3個誤區、4大措施,才能防止小麥赤黴病盛行

三、 赤黴病防治措施

除了做好田間管理和肥水管理,從源頭上控制病害發生外,及時噴灑防治藥劑是目前控制小麥赤黴病發生的最有效途徑。

1、 積極獲取作物監測資訊

受今年疫情影響,為幫助糧食作物穩定生長,各地紛紛推出線上指導平臺和監測系統,提供病蟲害檢測、作物培養技術等信息指導。種植戶應在做好疫情防護的同時,積極登錄APP、網站獲取病害發生態勢,及時掌握預警信息。

2、堅持適期用藥

抽穗揚花期是防治小麥赤黴病最佳時期。在長江流域、江淮、黃淮等高發地區,要全面落實“看花打藥”防治措施。4月份將持續降雨,首次用藥後5-7天內可能需要二次打藥。如果是位於華北、西北等偶發區域的麥田,種植戶需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一旦發現抽穗揚花期可能會遇上陰雨天氣,立即組織噴施防治藥劑,嚴防病害擴散。

3、 堅持合理選藥

選擇合適的藥劑和用對劑量是保證防治效果的關鍵。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江淮、黃淮等赤黴病可能形成大流行的地區,或者是對多菌靈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考慮優先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藥劑及其復配製劑;降水量多的地區,應儘量選用微乳劑等耐雨水沖刷劑型。此外,種植戶需輪換防治藥劑,延緩抗藥性的產生,提高防治效果。

4、 堅持科學用藥

選用高效施藥設備、合適的助劑和穩定劑是保證防治效果的基礎。目前疫情尚未真正結束,為保障病蟲害防治工作正常進行,許多農戶開始嘗試植保機構線上預約服務。在施藥機械方面,建議儘量使用自走式噴霧機、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具,一方面可保證施藥精準均勻、提高作業效率,一方面也解決了“用工難”的問題。

瞭解3個誤區、4大措施,才能防止小麥赤黴病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