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朝代,由周武王姬发创建,是中国历时最长的朝代。 周朝自建国共统治791年。周武王时期实施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维系社会秩序,后由盛转衰,历经犬戎之祸,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建立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最后被秦国统一。周朝是奴隶社会集大成者和封建社会的开端,是中国社会制度转变的重要时期。
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他们居住稳定,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
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大封诸候,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史称"成康之治"。周懿王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被迫将都城迁犬丘。周历王前后, 私有土地日益发展,周宣王不籍千亩, 标志着井田制在王畿内的崩溃。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死,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上把平王东迁之前称之为西周。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 农业繁盛, 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东周,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时期发生子带之乱,周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周襄王二十年,襄王被晋文公迫害,在河阳践土会盟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周赧王八年,秦国借道东周攻打韩国,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周王城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 。至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国被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东周灭亡。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