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市場有沒有飽和?

活動中心17653708


關於市場是否飽和的最直觀一個指標:就是供需關係是否由供不應求極速往供應過剩。

其在外表現為該產品單價的下跌幅度以怎樣的一個曲線變化。

回頭價格在短期內以一個跳崖式下跌,排除天災、戰爭等不可抗因素,那隻能說明供大於求,市場上消化不了目前的產能或者說庫存。

如果一段時期內產品單價以一個緩慢的速度遞增,說明供需關係上需求量在增多。

防止貿然進入某一個產業或者商品領域,防範某種單價暴增型行業或商品的潛在風險。比如當前這段時間口罩市場的火爆,供應曾達到一罩難求的地步,單價更是翻了不知道多少倍。但是現在是否能夠投入在生產口罩中值得思量。

國內產能急劇提升,官方稱日產幾億,但是民間小工廠的很多不在計算行列。就最近某類型口罩單價有4元/個,下降到2.5元,2元,就目前單價維持在1.3元左右,就目前單價也是因為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國內口罩市場產能已然達到飽和。

國外市場不明朗,出口也不是所有小企業都能做的。我國增加產能,國外的也會增加產能,遠水只能救急,本國沒產能不能從根本是解決。因此國外口罩短缺也只會是短期的。

市場是否飽和,很直觀的可以從單價曲線變化看得出。




家有元帥


判斷一個市場是否飽和,我認為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來進行判斷。

01

宏觀層面

談宏觀,首先要看的就是國家的經濟形勢,這個對於行業發展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基礎,不同行業對於經濟形勢的反應是不同的,像煤炭、鋼鐵這些行業對於經濟走勢就非常敏感。

當我們需要判斷一個行業是否飽和時,在宏觀層面主要還是看國家對這個行業的態度和出臺的具體政策。

當行業剛剛興起,管理部門對於他的認識還是比較少的,不會急於去下定義或直接監管,往往會任由其自由發展,看發展起來後會有什麼影響。這個階段來說,可能各類創業者、投資者會很關注,但是國家的聲音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

當行業發展起來,有了一定的規模後,往往主流的新聞媒體的報道也會增多,這個時候慢慢國家的態度也就逐漸明朗。如果是比較支持的,往往會通過主流媒體給予肯定,宣傳一些光輝事蹟;如果不太支持,往往會對於行業亂象進行批評,甚至直接出臺政策進行管制。

如果一個行業已經進入飽和,則往往國家對於這個行業的發展態度已經明確,也不會有比較明顯的扶持政策,主流媒體往往也會比較多的關注行業惡性競爭所滋生出的各種問題,甚至有關部門會頻繁越來相關企業負責人。

站在宏觀層面,我認為,更多的需要去關注監管部門對行業的態度,目前的政策利好是否已經全部兌現等等。

02

中觀層面

中觀層面更多的是關注行業本身的發展。想要直觀地看行業的飽和度,最直接的就是將這個行業的TOP10的公司,其市場份額相加,然後看這個數值佔的比重,越高說明行業集中度越高,相對來說這個行業已經趨於飽和。

任何行業的發展,初期來說龍頭較少,往往是大量公司扎堆成立,產品五花八門,定價高低不等,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標準。隨著競爭的激烈,很多小公司無法繼續融資,現金流一斷就慢慢推出了。

中期來說,行業龍頭慢慢崛起,行業的熱點逐漸變為幾家大公司之間的相互競爭,行業的盈利模式也慢慢被摸索出來,企業的產品趨於同質化,產品定價也慢慢的分出了三六九等,相對於行業發展初期價格要變得透明、標準化。

對於行業發展末期來說,整個行業趨於穩定,沒有太激烈的競爭,產品穩步更新,幾家大公司佔據的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剩下不多的小公司業績穩定但不會有較大的進步。

可以說,貫穿整個行業的發展,龍頭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是不斷提升的。

但數據指標並不能完全解釋市場發展的規律。有些行業,乍一看是夕陽行業,但是換個思路,依舊可以誕生了不起的大公司。這些公司紮根原有的市場,不斷把市場做大,把蛋糕做大,最終搶得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比如像蘋果,那時候的手機市場完全就是一個飽和的市場,不存在創業的機會。但是蘋果以其劃時代的產品—iPhone4,重新定義了手機,將整個市場的規則重新改寫,最終成為了手機市場的老大。

又比如像哈囉單車,當時摩拜和OFO的大戰已經接近收尾,這個時候再進入市場無論如何都不是划算的。但哈囉單車依託支付寶的流量,以更強的產品力(更好的單車),更精細化的運作,取代了OFO,目前甚至有壓過摩拜的姿態。

站在中觀層面,我認為需要去關注的是市場佔有率的高低,還有行業是否存在新的機會,自己的公司是否存在超越對手的能力。

03

微觀層面

微觀上來說,需要關注的是企業員工的福利。

一個行業如果沒有飽和,那麼多人才是季度渴求的,企業為了招聘人才,往往願意付出很多,比如高薪、期權分紅等等。往往這個時候,招聘市場也會出現很多泡沫。很多其他行業的人會大量湧入,跳槽換行業,搖身一變工資翻倍,這種情況是屢見不奇的。

對於新興行業而言,市場上可能缺乏大量適合的人才,這個時候會應運而生許多的培訓機構,他們打著學習一個月,承諾工資過萬。這幾年像電商運營、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互聯網行業背後有著許多的培訓機構,他們把大量其他行業的人通過培訓包裝成專業人士輸送到這些行業,客觀上來說,他們對行業發展也是做出了貢獻的。

如果一個行業趨於飽和,那麼情況就會截然相反。高管降薪、大量裁員、公司倒閉,這些都是行業發展末期,常見的現象。

04

總結

判斷一個市場是否飽和,有著諸多的理論和視角,這不是讀幾篇文章、看一些分析報告能夠徹底掌握的,我們需要深刻理解時間對於經濟發展的意義。

市場每天在刷新我們對他的認知,巴菲特也只比我們多見識了一次美股的熔斷,所以保持一顆謙卑的心,保持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正說財經


怎麼判定一個市場是否飽和?

這個要看整個市場的需求量去到多少,然後你的產品剛好填滿這個市場的需求就是一個市場的飽和。我們拿汽車銷售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城市的人口是一百萬,其中符合年齡並且消費得起得汽車的人口是在五十萬,那麼這五十萬人就是你的市場需求,當你市場上大概有一百多萬臺車的時候你的市場差不多就接近飽和了(因為每個人不一定只有一臺車)但也並不是說你後面生產的汽車就銷不出去了,汽車也會損耗,人口也會增長這也能給市場增加需求,但這個需求量也只能做補充,並不能讓整一個市場需求有一個大的改變。

至於惡性競爭,就是不同的商家在同一個產品上不惜損害自身利益來推銷自己的產品,例如打價格戰,促銷戰這些。這樣做雖然獲益的是消費者,但是不利於企業的良好運營和穩定發展,後期也很難製作出更好的產品。

供不應求顧名思義就是供應量達不到需求量,同樣是汽車銷售的例子,由於某款汽車的某個特點特別吸引消費者,很多本來打算買其他品牌的消費者紛紛跑來買你的車,這時候你的產品需求量三十萬,但是生產廠家只生產了三十萬臺,這就造成供不應求的局面。往往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商家都會採取加價的形式來謀取更大的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