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为什么会这样?看完就懂了

《道德经》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为什么会这样?看完就懂了

《道德经》或称《老子》或称《五千言》,后尊称《道德真经》,相传是老子避祸出函谷关时,应当地总兵尹喜之邀,留下的五千言文字。《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是中华文化的传奇人物。老子对中国的形而上学的朴素哲学观的提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体现,对中国人的影响至深。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都产生了很幽远的影响。

《道德经》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为什么会这样?看完就懂了

在《道德经》第79章中,老子提出了,“和大怨,必有余怨”的说法。从字面意思来看,怨恨心中生了之后,即使是和解了,心中也总是放不下,想起来就来气,用和解的方式,或者以德服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老子认为这不是妥善的处理方式。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或多或少都会遇见让自己烦心,糟心的事情,有些事情是自己招惹来的,有些事情即使你不去招惹,别人也会主动来招惹你,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险恶,普通人遇见别人的恶意招惹,往往是忍气吞声,结果换来的确是没完没了,喋喋不休,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结束。这是大部分人的做法。

《道德经》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为什么会这样?看完就懂了

老子在这里讲的是,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水与万物相交,能胜万物。与万物相胜而不伤,既不伤物,也不伤己,如果不以柔弱胜刚强,就会积不善为怨恨。

怨这个字,从心从(古代一种以下棋赌输赢的游戏),身子侧卧弯曲的样子。心里面有事,委屈着无法舒展,无法开解,于是就产生了怨。这是怨字的意思。

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家当面争执一番,即使没有输赢,过两天也就忘了,这都是小怨,心里不会老想着这事,顶多事后哪一天又被人提起了,还是愤愤不平,气如当初。

《道德经》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为什么会这样?看完就懂了

什么是大怨?栽赃陷害,夺妻之恨,杀父之仇,家仇,国恨,妻离子散,家族蒙羞等,这些都是大怨。这些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解。这些事,放到任何一个普通人身上,都是灭顶之灾。如果没有超坚强的承受能力,基本这个人就废了,因为这些事,不管是哪一件,都是不死不休的事。

那么,普通人碰到这种大怨,怎么处理才能趋吉避凶,利益最大化,就是一个不得不缜密思虑的问题了。古人,给出了一个答案,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指的是势不如人的情况下,有些人喊,拼个你死我活。这样做倒是有血性了,结局却是两败俱伤,或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很明显,这不是最优方案。

《道德经》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为什么会这样?看完就懂了

老子在道德经里给出了一个答案。

老子认为,德以虚应物之形,故能无不应,无不胜,胜万物而不伤。如果德不足,就会以形应形,以物交物,交万物相伤而失和,就会形而不应,伤而不胜。两物相伤,就会造成伤害,互相伤害就会在心里留下怨恨。所以,老子不赞成无底线的宽容敌人,无条件的原谅对方。

老子进一步说,天道无亲。天道无形无象,无欲无情,无亲无仁。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德,仁,义,礼,欲,情,亲,都只是人的感知好恶,这些只是人的主观标准。天道非人,故无人之性。只有柔弱才能胜刚强,才是圣王之道。不以柔弱胜刚强,就会无以应,无以胜,伤以积,怨以积,乱以积,积乱成灾,则两败俱伤。

《道德经》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为什么会这样?看完就懂了

最后总结,普通人碰上大怨,不要以强碰强,要以柔碰强,只有在充分保全了自己之后,待机而动,不动则已,动则必成,马到成功。这才是上策。

以上就是老子,讲“和大怨,必有余怨”,并给出了终极的解决方案。很多人只认为老子只讲无为,却并没有体察到老子讲天道无情的一面,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道德经》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为什么会这样?看完就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